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2581|回复: 6

餐饮业的朋友们注意啦!----正宗湘菜标准正式出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4 13: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构建湘菜标准体系 促进湘菜产业发展

湘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其影响力位居前三名。构建湘菜标准体系,打造湘菜品牌,对发展湘菜产业,弘扬湖湘文化,扩大消费和就业,推进“一化三基”,实现富民强省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关于湘菜产业要实现五个突破的指示精神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湘菜产业的意见》,充分发挥标准化对促进湘菜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会同省直有关部门,组织我省部分著名湘菜大师经过认真总结经验,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十易其稿,确定了湘菜标准体系框架,制定了体系中的首个地方标准《湘菜基本术语、分类与命名》,在全国开创了菜系标准化先河。该标准属湘菜标准体系的基础标准,发布实施后,将加快湘菜标准化进程。为方便社会各界理解、掌握并运用该标准,我们将标准的主要内容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相关链接

湘菜的起源风味特征与湖湘饮食文化

湘菜为中国八大地方菜系之一,其切配精细,讲究入味,技法多样,酸辣风味独特,清淡浓烈恰到好处,形成了非常鲜明的个性,表现了内涵深蕴的湖湘饮食文化。

其一,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与道德文化,锤炼出湘菜独特的烹调个性和人格个性。考古发现了道县玉蟾岩1.2~1.4亿年前的稻谷,以及澧县彭头山、城头山、八十垱发现的6000~8000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证明湖南是中国稻作文明的发源地。炎帝(神龙氏)长期在湖南推广农耕而播种收获了中国的农耕文化,形成楚地“饭稻羹鱼”的古老饮食特色;从屈原《楚辞·招魂》描叙的贵族筵席到2000多年前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的古莲子和竹简菜单,说明湖南的饮食体系在战国到西汉时期已发展得很成熟;伴随着清末湘军的崛起,湘菜走向全国,空前繁荣融合,形成具有“有味使之出味,无味使之入味”的湘菜烹调个性。从舜帝南巡为民请命而奠定了的中国道德文化,到源自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的程朱理学,到近代中国史上曾国藩、左宗棠、黄兴、毛泽东为代表的军事政治家身上体现出的经世致用原则,铸就了湖湘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范,使湘菜具有“浓烈、质朴、包容”的人格个性。

其二,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湘菜特有的酸辣风味。湖南地处内陆,为三面环山、北部是洞庭湖、腹部是丘陵的马蹄形盆地,夏秋闷热,冬春寒湿,入坛腌渍便成了增味过冬食品的特有加工方法。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常受寒暑内蕴之侵而易致湿郁,自从明代中后期辣椒传入我国之后,嗜辣之习,甚于巴蜀,辣椒经封坛发酵产生酸味,使开放的辣(即炸开的感觉)变得收敛,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酸辣风味,使三湘人民获得了与“卑湿之地”相适应的“祛湿除郁”的养生保健。

因此,独特的地形、气候、民俗,使湘菜形成三大风味:

湘江流域风味——产生于沿湘江以长沙、湘潭、衡阳为代表的城市以及湘东丘陵地带,处于湖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历朝历代的官府菜发展融合

演变而来,是湘菜的最高代表。原料种类和来源广泛,在制作上以煨、、炖、蒸、炒诸法见称,菜肴精细考究,讲究原料入味,品种繁多,彰显出酸辣寓百味、质嫩透香浓、精细显华美的都市风味。

洞庭湖区风味——产生于水天一色的洞庭湖区。以淡水水产动植物、家禽为主要原料,多用煮、炖、烧、汆法制作,常用火锅蒸钵,讲究咸辣酥软,菜肴清鲜自然,不尚矫饰,诸如“洞庭渔家菜”、“常德钵子菜”、“岳阳全鱼席”,充溢着清鲜自然的田园风味。

湘西湘南山区风味——产生于马蹄形盆地的周边山区,以湘西湘南山区为典型代表。主食多为杂粮、糯米,菜肴多以山野动植物为原料,嗜食腌鲊熏腊菜肴,似粗拙而质朴,口味偏重于酸辣香咸,如“湘西大块肉”、“鲊辣椒”,是浓郁浑厚的山野风味。

随着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代表不同辣度的湘研系列辣椒品种的全国推广普及;代表方便化潮流的湘菜工业化生产的湘味熟食风起云涌地辐射到全国;高教育水平的湖湘学子全国性的人才流动和民工潮南涌东流;以及湖南娱乐休闲文化的声名远播;推动着蕴含深厚的湖湘文化的湘菜不断发扬光大。因此,如何规范、传承和发展湘菜,使之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美食,这就是湘菜产业标准化的目的所在。

相关常识

湖南省地方标准

湘菜基本术语、分类与命名

第一部分湘菜基本术语一、范围

(一)本标准确立了湘菜常用的一般术语、原料术语、工艺术语的定义。

(二)本标准适用于规范各类湘菜标准与本部分相应的术语和定义;也适用于湘菜的制作、经营、科研和教学。

二、一般术语(一)湘菜

历史渊源深厚,(具有)湖南地域典型特征——酸辣,熏腊,香浓,质嫩,色亮,味厚——的地方菜点。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⒈湘式菜肴是一种用料广泛,选料考究,刀工精细,动物性干制品涨发技术独特,讲究入味,浓淡分明,(具有)湖南地域典型特征——酸辣、熏腊、香浓、质嫩、色亮、味厚——的地方菜肴。说明:烹调技术尤以煨、、烧、熘、炒、烹、腊、蒸、炖、烤、卤见长。

讲究入味通过烹调使有味的原料显露出原有的味道,使基本无味的原料调入与原汁相协调的味道。说明:又简称“有味使之出味,无味使之入味”。

热菜烹调后趁热即食的菜肴。说明:食用时菜肴温度一般在65℃以上。

凉菜烹调冷却后食用的菜肴。说明:常采用卤、腌、熏、冻、拌等烹调法制作。

⒉湘点一种用料广泛,选料考究,在面团调制上十分讲究,包点以盐菜馅和笋肉馅为代表特色,制作工艺灵活精细,(具有)湖南地域典型特征——松软、香糯、酥脆、甜润、工整——的地方点心。是中国点心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①面团以小麦粉、米类及杂粮瓜蔬为主要原料调制。②盐菜馅和笋肉馅以腌渍菜、竹笋、白糖为主要原料制作。③熟制方法多以蒸、煮、炸、煎。

⒊烹调将经过初加工处理的原料进行加热和调味制成菜肴的过程。

(二)预包装湘菜

将湘菜密封包装后杀菌或冻藏制成的、含水量较高的方便食品。

⒈预包装湘式菜肴(又称为湘味熟食)将湘式菜肴密封包装后杀菌制成的、具有湘式菜肴或质韧味甜特征的、含水量较高的、启封即食的方便食品。说明:①生产加工工艺可以是湘式菜肴制作工艺优化组合,也可以是其他食品加工工艺与湘式菜肴制作工艺相结合的工艺。②既可以作菜,也可以作休闲零食。

⒉预包装湘点(又称为速冻湘点)将湘点密封包装后速冻或冷冻制成的,需经解冻加热即食的方便食品。

三、原料术语(一)湘菜烹饪原料用于制作湘菜的各种食用材料。(二)湘菜主配原料构成湘菜主体的烹饪原料。

1.天然性湘菜主配原料取自动植物及其副产品作为湘菜烹饪的主配原料。

净菜对新鲜的植物性原料的剔选、摘除和清洗,或对新鲜的动物性原料的宰杀、去毛、鳞片和剖腹去内脏、洗涤、按部位分档取料,获得直接用于烹调的天然性主配原料。

加工性湘菜主配原料天然性动植物经加工后形成的产品作为湘菜烹饪的主配原料。

①预制湘菜(又称为湘菜半成品)需低温储存运输的,仅需在餐饮制作间解冻或回温、拼配、调味即成湘菜的熟食品。

(三)湘菜调味原料(又称为湘菜调味品)在烹调过程中用以调出湘菜味道的烹饪原料。

1.湘菜调味酱可以调制出湘菜特征风味的,固液两相混合均匀的浓稠状流体调味品。说明:生产工艺可经发酵或不发酵。

2.湘菜调味油含有一种或多种香辛料或调味品中的香辛成分,可以调制出湘菜特征风味的食用油。

3.湘菜调味液含有一种或多种动植物中的香辛成分或动植物水解液或啤酒酵母抽提液的,可以调制出湘菜特征风味的水溶性调味液。说明: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复合的。

4.湘菜调味粉含有一种或多种调味动植物成分的,可以调制出湘菜特征风味的粉状调味品。

5.湘菜用香辛料可以调制出湘菜特征风味的,含单一或多种具有香味或辛辣味的动植物个体或器官。说明:①个体有食用菌,器官有花、果实、根茎、叶等。②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复合的。

(四)湘菜佐助原料

在烹调过程中对湘菜的色、香、味与质感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辅助或促进作用的,以及传热、导热等烹调制作需要而加入的湘菜烹饪原料。说明:湘菜佐助原料包括水、油脂、芡粉和食品添加剂。

四、湘式菜肴制作工艺术语(一)湘式菜肴制作工艺(又称为红案)

制作湘式菜肴的全部工作、方法和技术的总称。

(二)烹饪工艺

制作湘菜的全部烹调技术及其流程的总称。

(三)凉菜制作

原料经初加工后多先烹制成熟或腌渍入味,再进行刀工处理与装盘的加工过程。

(四)热菜制作

原料初加工后,经配菜、烹制、调味、装盘成菜的加工过程。

(五)烹饪选料对烹饪原料进行品质鉴别与选择的过程。(六)烹饪原料初加工

对经选料后的植物性原料的剔选、摘除,动物性原料的宰杀、去毛、鳞片和剖腹去内脏、洗涤、分档取料,干货涨发等获得适于烹调用的净菜的过程。

1.分档取料对植物性原料或经过宰杀等加工处理的整只动物性原料,按菜肴制作要求,依其不同部位、不同质量,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割(切)的操作。

2.干货涨发使干货原料重新吸收水分,最大限度地恢复到原状或使其体积膨胀成为松软的原料,并清除腥臊气味和杂质,便于切配和烹调的加工方法。

水发将干料放入水中保持一定温度和时间,使之吸水回软并尽量恢复到原有的松软、嫩滑状态的原料处理方法。

①冷水发将干料放入冷水中保持一定时间,使其自然吸收水分,尽量恢复松软、嫩滑、脆爽状态的一种水发方法。说明:冷水发含浸发、漂发。

②热水发将干料放入热水中加热,促使其加快吸收水分,尽量恢复松软、嫩滑状态的一种水发方法。说明:热水发含泡发、煮发、焖发。

碱发将干料先用清水浸软,再放在食用碱溶液浸泡相当时间,促使原料中的碱性蛋白质溶涨的涨发方法。说明:①碱发含碱水发、碱粉发。②碱水发含冷水碱发、热水碱发。

油发将干料放入油锅中加热,使其呈膨胀松泡的加工方法。

(七)烹饪原料精加工

对经过初步加工的烹饪原料进行改切、配备、焯水、汽蒸、过油、走红、挂糊、上浆、拍粉、雕刻等一系列的加工过程。

1.刀工改切和雕刻的合称。

刀法将烹饪原料加工成一定形状时所采用的运刀方法。

2.制泥茸将原料经加工处理成茸泥状,再经过调味、搅拌上劲后成为膏脂的操作过程。注;有硬茸料、软茸料、嫩茸料。

3.初步熟处理对原料进行焯水、汽蒸、过油、走红的热加工过程。

焯水原料在水中经短时热处理以护色保脆和去除异味的初步熟处理方法。

①冷水焯将原料下入冷水锅再加热的焯水。

②沸水焯将原料直接投入沸水中,水沸后立即取出的焯水。

着色(又称为走红)原料经过刀工整理、焯水、上色、汽蒸、走油等处理后,使之上色上味的操作过程。

①水走红经着色的调味汁将原料浸没,先用大火煮沸,再转小火,使原料上色上味的操作过程。

②油走红将原料涂上酱油、饴糖等调味液,再经中火炸制一定时间,使原料上色上味的操作过程。

③汽蒸将净菜用水蒸汽蒸制,使原料熟化的加工方法。

④走油将经初加工的原料放入热油锅内加热的加工过程。

1)生料走油原料经刀工处理后清炸或先拍粉、挂糊,再入油锅走油的操作方法。

2)熟料走油原料经过初步熟处理后,下油锅走油的操作方法。

4.配菜根据菜肴的质量要求,把各种加工成形的原料加以适当搭配,供烹调或直接食用的加工过程。

5.拍粉在原料表面粘裹一层干粉的操作过程。说明:一般指油炸前的预制步骤。

单拍粉原料经调味品拌渍后,拍上单一干粉的操作过程。

拍粉拖蛋糊原料表面先单拍粉,再拖蛋糊的操作过程。

蛋糊干粉原料调味后,先在搅散的鸡蛋液中浸渍,再用干粉或面包屑包裹均匀的操作过程。

6.挂糊烹制前在原料表面均匀拖一层粉糊的操作过程。说明:粉糊的种类有蛋清糊、全蛋糊、蛋泡糊、水粉糊、发粉糊、脆浆糊。

7.上浆将原料加工成丝、丁、条、片或小型原料,加糊料一起拌和,使原料外层裹上浆液的操作过程。说明:浆液有蛋清浆、全蛋浆、苏打浆、水粉浆等。

8.勾芡在菜肴接近成熟时,将调好的粉汁淋入锅内,使汤汁稠浓,增加附着力的一种方法。

(八)站炉子

根据成菜的要求,对烹饪原料进行烹制、调味、制汤、勾芡和装盘等制成菜肴的加工过程。

1.火候

加热的火力大小与加热时间的恰当配合,使制品达到最好效果的用火的程度。

火力燃料燃烧时所产生热能的强度。

①大火正常情况下,烧沸1升水(水温约20℃)所需时间2分钟以内的火力。说明:①一般用于快速烹制。②基本的定义是火焰高而稳定、呈白黄色、光度明亮、热气逼人的火。

②中火正常情况下,烧沸1升水(水温约20℃)所需时间2分钟到5分钟的火力。说明:①一般用于较慢烹制。②基本的定义是火焰低而摇晃、呈红色、光度较暗、热气很重的火。

③小火烧沸1升水(水温约20℃)所需时间5分钟到12分钟的火力。说明:①一般用于较长时间烹制。②基本的定义是火焰细小而时有起落、呈青紫色、光度发暗、热气不重的火。

④微火烧沸1升水(水温约20℃)所需时间12分钟以上的火力。说明:①一般用于长时间烹制。②基本的定义是看不到火焰、传热至食物容器的温度低于100℃的火。

2.熟制运用各种加热手段使原料成熟的工艺。

3.制汤在清水中放入营养丰富的动植物原料加热,使营养素溶解于水中而成汤的制作过程。

4.调味在烹制时赋予与原料风味相协调的其他味别的操作过程。

5.入味在烹制前后促进风味物质渗入的过程。

6.装盘将已烹调好的菜肴装入食品容器的操作过程。

(九)湘式菜肴熟制工艺术语

1.汆将小型原料,在沸水中快速烫熟成菜的烹调方法。

2.烹先将小型原料走油后,再倒入调味汁成菜的一种烹调方法。

3.烩将小型原料初步熟处理后混合,加入鲜汤和调味品加热烧制成半汤半菜,成菜前勾薄欠的烹调方法。

4.拌将生料或熟料改切成较小形状,再用调味品直接调制成菜的烹调方法。

5.腌将生料初加工后,加入调味品浸渍一定时间后,经入味制成菜肴的方法。

6.煎将原料加工成扁平状,用少量油加热,使原料表面呈黄色而成菜的烹调方法。

7.贴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原料,粘合在一起,置垫锅底的肥膘上,用小火将一面煎成金黄色的烹调方法。

8.炸以油作为传热介质,使菜肴原料达到香、酥、脆、嫩、熟为目的的烹调方法。

清炸原料不经挂糊上浆,用调料拌匀腌渍后即投入油锅中用大火加热的烹调方法。

酥炸将经调味后煮熟或蒸熟的原料表面挂上全蛋糊(或不挂)下油锅炸制的烹调方法。

软炸将形小质嫩的原料用调味品拌渍后挂蛋泡糊,投入较低油温的油锅中炸制的烹调方法。

卷炸(又称为包炸)将小型原料用调味品拌渍后,再用其他原料包裹或卷裹后,入油锅炸制的烹调方法。

脆炸将原料挂脆糊(浆),再投入到热油锅中炸制的烹调方法。

干炸将原料用调味品拌渍入味或拍粉挂糊,再入油锅炸熟的烹调方法。

浸炸用高油温炸制定型,以低油温浸泡,再高油温炸制的烹调方法。

氽炸将原料与冷油一起下锅,逐步加热,炸制成熟的方法。

9.熘将原料用炸、蒸、煮或走油的方法加工成半成品,淋入调味汁加热翻拌成菜的烹调方法。

脆熘(又称为焦熘)将原料经刀工处理调味后挂糊,入油锅炸至表面焦脆捞出,将烹制的调味汁浇淋其上或加热翻拌均匀裹上调味汁成菜的烹调方法。

滑熘将原料经刀工处理后,腌渍上浆,以温油或沸水滑透,投入调味汁中拌匀成菜的烹调方法。

软熘将软嫩原料在温油中浸炸或蒸、煮熟后,再浇淋带辅料的调味汁而成菜的烹调方法。

10.爆将小型脆性原料投入中等油量的高油温中快速成菜的烹调方法。

11.炒将小型原料用大火适量热油、动作敏捷、断生即成的一种烹调方法。

滑炒主料上浆后用以少量油与配料(或无配料)、调味料炒制成菜的方法。

生炒生料不上浆、不走油,直接用大火热油速炒至断生而成菜的方法。

熟炒将熟制的小型原料直接用少量油炒制成菜的方法。

煸炒将小型原料经中小火煸出香味,再行调味而炒制成菜的方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4 13:57:18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9-1-14 13: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12.炖 将原料加多量汤水及适量调味品,大火烧开后转中、小火较长时间加热至软烂成菜的烹调方法。

13.焖 将经过初步熟处理的原料加汤水及调味品后密盖,再用中小火较长时间加热至原料酥烂收浓汁而成菜的烹调方法。

油焖 将经粗加工处理的多为含脂肪较少的植物性根茎类原料,用中量油煸炒或烧炸,加人汤水与调味品中较短时间◇制的成菜方法。

黄焖 将经粗加工处理的多为鲜嫩、受热易熟的动物性原料,用少量油煸炒,加人较多汤水与浅色调味品中较长时间◇制而基本不改变颜色的成菜方法。

红焖 将经粗加工处理的多为质地老韧和异味比较突的动物性原料,用少量油煸炒,加人较多汤水与深色调味品中较长时间◇制而使之呈酱红色的成菜方法。

14.煨 将加工处理后的原料一次性放人调味品和汤汁,先用大火烧开再用小火较长时间加热至使原料达到酥烂人味而成菜的烹调方法。

15.卤将经过初步熟处理的原料放人卤水锅中,用中、小火加热成熟并人味成菜的烹调方法。

16.烧 经过煎、炸、煸炒的原料加调味品和汤水,用大火烧沸,用中、小火加热至人味,再用大火收浓汤汁或勾芡成菜的烹调方法。

红烧 烧制菜肴过程中加调味液而使菜肴成酱红色且带汁的烹调方法。

千烧 经过精加工的原料用油水混合的烧制方法使其汤汁全部渗人原料内部、配料粘附成菜的烹调方法。

17.煮 原料经精加工后加人多量的汤汁或清水,用较长时间加热成菜的烹调方法。

18.蒸 将经精加工后的原料利用蒸汽在一定时间内使原料成熟的烹调方法。

19.烤 将原料经精加工后置于烤炉中,利用辐射热,在一定时间内使原料成熟的烹调方法。

叉烧 用特制的叉、钩等工具将经腌制人味的原料上叉或钩进行烤制成熟的烹调方法。

20.熏 将腌渍人味的原料置于半封闭的容器或烘房内,利用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烟和热使原料呈色呈烟腊味的方法。

21.挂霜 将经过油炸的小形原料粘上白糖粉或裹上白糖与水熬溶的糖浆,快速冷却后即凝结成一层白色粉霜的烹调方法。

22.拔丝将白糖熬成金黄色的糖浆,包裹经炸过的原料,趁热拉出糖丝的烹调方法。

23.蜜汁 以白糖、冰糖或蜂蜜加清水溶化收浓,投人经精加工后的原料,经熬、蒸或浇淋带汁成菜的烹调方法。

24.火靠将精加工的原料直接转人加有调味汁的砂锅等容器中,大火烧沸,转人微火上长时间加热至酥烂,将汤汁直接提浓或收千的烹调方法。

25.冻 将胶质或淀粉含量丰富的原料,加汤水长时间熬制,冷却后使之凝结的烹调方法。

五湘点制作工艺术语

(—)点制作工艺(又称为白案)

制作点心的全部工作、方法和技术的总称。(二)面团调制

将各种粮食粉料加人适当的水或油或蛋或其他辅料后,通过搅拌搓揉等混合工艺,使各种粉质吸水后粉粒相互粘连成团,揉合成一个整体的制作过程。

1.和面 将面粉或其他粉料按一定比例加水、食用油、蛋及其他辅料充分拌和混匀成团的过程。

2.揉面 对面团通过揉、揣、擦、叠、捶的方法,使其均匀、柔润、光滑、增劲或柔软的过程。

揣 用双拳交叉在面团上按压,并将四周的面团重新向中心合拢,再行按压,如此反复,直到面团达到要求的一种揉面方法。

擦 将大团面团带水用手掌跟一层层向前反复推挤,快速重拖,直至面团细腻柔软的一种揉面方法。

叠 将坯料多次对折或折压成形使原料混合均匀的一种揉面方法。

揉 将面团不断压搓以达到柔软光洁筋抖的一种揉面方法。

(三)麦粉面团

将小麦面粉与水或油或蛋及其他辅助原料和匀调制成的面团。

1.水调面团(又称为子面)用面粉与水调制成的面团。

冷水面团 用室温水与面粉调制的面团。

温水面团 用50℃N60℃水与面粉调制的面团。

沸水面团(又称为烫面)利用沸水调制的面团。

2.膨松面团(又称为发面)在面粉中加水、酵母或食用化学膨松剂或鸡蛋,通过生物或化学反应、物理作用产生气体,使内部组织

变得膨大疏松的面团。

发酵面团(又称为生物膨松面团)在面粉中加人水和酵母(或老面面种)调制后,酵母菌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大量繁殖,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而形成膨松状态的面团。

①酵母发酵面团 在面粉中加人水和酵母使其发酵膨松的面团。

②嫩酵面(又称为微酵面)刚刚发起但还没完全发酵成熟的发酵面团。

③大酵面 通过正常发酵工艺发酵而使面团完全成熟的发酵面团。

④急酵面团 用多量的老面加水调成浓稠浆状,再将面粉加人混匀成团,短时发酵即可使用的发酵面团。

⑤呛酵面团 将面粉直接喂人老面团内,经搓揉成团的发酵面团。

⑥老面 一种靠自然野生酵母、乳酸菌和一些好氧的嗜温性细菌在面团中生长繁殖直至完全发酵成熟的发酵面团。

⑦老面发酵 将老面加人面团中进行生物发酵的过程。

⑧下碱 用食用碱来中和老面发酵产生的过多的酸的操作过程。

⑨看碱 通过对面团拍、切、看、闻、蒸以检验酸碱含量的方法。

⑩饧发 面团成型后放在一定温下让其产生气体重新膨胀饱满的一种操作方法。

1)自然饧发面团成型后放在常温下让其慢慢产生气体重新膨胀饱满的一种饧发方法。

2)烘饧 发酵面团成型后放人高温(约130℃)烘几分钟,使坯料的表面产生一层软薄壁膜,从而使点心在短时间内重新迅速产生胀发力的一种饧发方法。

化学膨松面团 以面粉加水及食用化学膨松剂调制成的面团。

蛋泡膨松面团 将鸡蛋液高速搅打成泡沫状后充满大量空气,再加人面粉调制成的面团。

3.千油酥面团 用食用动植物油脂或专用起酥油与面粉调制成的面团。

4.混酥面团 以面粉、糖、油、蛋、水及食用化学膨松剂混合调制而成的面团。

酥皮面团 以水油面团包千油酥面团擀制而成的复合面团。

层酥面团 利用水油面团包人千油酥面团加工成多层次的复合面团。

①大包酥 用多量水油面团以一定比例包千油酥面团,经一次或多次折叠卷成筒,一次多个出剂的酥皮面团。

②小包酥 将小团水油面团包人小团千油酥面团,再经包、擀、卷而成筒的酥层多而均匀剂子的酥皮面团。

③千层酥 以水、糖、蛋、面粉等调制的水油面团包裹特制千油酥面团,经冷冻擀制而成的复合油酥面团。

1)明酥 使制成品酥层外露、层次清晰可见、呈螺旋形或直纹形的复合油酥面团。

2)暗酥 制成品表面看不到层次,把制品掰开或切开时酥层才外露的复合油酥面团。

(四)米粉团

用籼米或糯米、粳米磨成的粉加水或其他辅助原料调制而成的粉团。

1.团类粉团 以糯米粉或粳米粉按适当比例掺和,加水调制成的粉团。

生粉团 将少量熟粉料掺人生粉料中调拌而成的粉团。

①烫调法 在已配好的粉料中间扒一个圆窝,冲人适量沸水,将窝边约三份之一的粉

料搅拌成熟浆后快速与其余粉料拌和均匀,加凉水反复搓揉成软滑不沾手的生粉团的调制方法。

②煮芡法 在已配好的粉料中取少量加凉水揉紧成饼后煮熟或蒸熟,取出加人其余

各式各样的湘菜菜式

生粉料中揉搓成一个光洁不沾手的生粉团的调制方法。

熟粉团 用粉料加冷水拌和成粉粒后蒸熟,取出揉和搓透而成的粉团。

2.糕类粉团 以糯米粉、粳米粉、籼米粉加人适量的水或糖液拌和而成的松散米粉团。

松质糕粉团 以糯米粉和粳米粉按适当比例掺和,加水或糖浆调制出一种结构松散、韧性较小的粉粒,过筛装人模具蒸熟而成的米粉团。

①白糕粉团 用米粉加糖、凉开水调制过筛而成的湿松质糕粉团。

②黄糕米粉团 用米粉加片糖浆调制过筛而成的湿松质糕粉团。

粘质糕粉团 将糯米粉和粳米粉按适当比例掺和,加水或糖浆拌和后蒸熟,再加水揉透至不粘手的、结构较紧实和粘性较强的米粉团。

3.发酵粉团 用籼米加水、糖调成浆,加人发酵菌种发酵调制而成的粉团。

(五)澄粉团

用小麦淀粉和生粉与沸水急速烫制而成的粉团。

(六)杂粮瓜蔬面团

以高粱、玉米、薯类、豆类等磨成粉加沸水或经蒸制碾压成泥,再加人小

麦粉、澄粉或米粉、蔬菜汁及其他辅料混合调制成的面团。

(七)混合类粉团

用面粉、米粉加淀粉、水及其他动植物原料粉调制而成的粉团。

(八)面团加工

将各类面团进一步加工成薄片或再上馅的工艺过程。

1.搓条 将面团搓成表面光洁、粗细一致的圆柱形长条的加工方法。

2.下剂(又称为分剂、摘剂)将搓成的条按面点制品的要求分割成大小一致的剂子的加工过程。

3.回剂 将分好的剂子用力挤压(按压),使坯里的气体离逸、面剂光滑紧实的加工过程。

4.制皮 将剂子制成薄片圆皮或将大团面团搓成粗条、槌擀成大张面皮的操作过程。

擀 用面杖、面棍将面团滚压成各种形状面皮的操作方法。

5.上馅(又称为加馅、包馅)在坯皮上添加馅心的操作过程。是馅心品种的必备工序。

包馅法 将食品馅料完全置于点心中并十分讲究所包馅心的位置和外形塑造的一种上馅操作方法。

拢馅法 左手五指将加过馅的皮坯四边收起,从腰处包紧,稍挤压成型的上馅操作方法。

夹馅法 在开好的坯料上均匀涂抹一层馅心,用叠折方式成型的一种上馅操作方法。

卷馅法 将馅心抹在大张面皮上再卷拢成筒的上馅操作方法。

滚馅法 将皮坯先湿润后再放人千爽茸粒状馅后滚合的一种上馅操作方法。

(九)制馅

将各种荤素原料制成馅心的过程。

1.馅心(又称为馅子)用于包人面点坯皮内的填辅料。

2.咸馅 以咸鲜味为主要味型的馅心。3.甜馅 以甜香味为主要味型的馅心。伏油(又称为馅肥膘糖油馅)选用上等

肥膘肉绞成肥膘泥,加人多量白糖和少量食盐拌匀后冷冻或低温腌制而成的甜馅。

白糖馅 以白糖为主,配以多种辅料调成不同口味的甜馅。

薯泥馅 以红薯或土豆为主要原料,经去皮蒸熟压成泥状,配以植物油和白糖炒至浓稠粘凝的甜馅。

莲蓉馅 莲子经去心去皮后,上蒸笼蒸熟后磨成莲蓉泥,配以白糖、植物油炒制而成的甜馅。

豆沙馅 红豆经煮至酥软去皮,人袋挤压水分后,加白糖、食用油翻炒至乌黑油亮不粘手的甜馅。

4.甜咸馅 口味甜中带咸的馅心。

白糖盐菜馅 以白砂糖、冰糖、熟盐菜、肥膘丁为主要原料拌制成的甜咸味馅心。

5.皮冻(又称为肉皮冻)将去毛猪皮煮熟清洗后,下锅加调味品熬制冷却而成的胶冻状制品。

6.打水 向馅心中加人清水或高汤的操作过程。

(十)面点成型(又称为生坯制作)

使用各种方法将面团经加馅的坯皮加工成型的过程。

1.包 将加馅的坯料周边叠压制成各种形状面点的成型方法。

2.捏 将加馅的坯料通过拇指与食指配合徒手压合成各种形状面点的成型方法。

3.卷 将加馅的面皮滚合成圆筒状后再加工成各种形状面点的成型方法。

4.摊 将稀薄面团(或面糊)用锅或平板烫贴成饼或皮的成型方法。

5.切 以刀为工具,将搓、卷、擀制成的坯

料分割成条或丝的成型方法。

6.剪 用小剪刀对成品或半成品切断的成型方法。

7.夹 借助竹筷小工具,将坯料两面使力压出一定形状的成型方法。

8.滚沾 将馅心或坯料加工成球形或小方块后着水,在粉料中滚动,使表面沾上多种粉料的装饰方法。

9.钳花 用小型的钳形工具在坯料上夹出纹边以塑造产品的雕花方法。

10.镶嵌 在坯料表面或内部插人其它带有装饰作用原料的装饰方法。

11.模具塑形 利用不同形状的模具塑造湘点各种形状的成型方法。

12.面团塑形 将特殊调制的主坯料或可直接食用的原料,塑造面团具有艺术造型的立体形象和图案的成型方法。

(十—)面点熟制

运用各种方法对成型的生坯通过不同加热的方法制成色、香、味、形、质俱佳的成品的过程。

1.蒸 将生制品置于笼屉中,以水蒸汽为传热介质使之成熟的方法。

2.煮 将生制品置于多量沸水锅中加热使之成熟的方法。

3.炸 将生制品置于盛有多量食用油的锅中加热使之成熟的方法。

4.煎 将生制品置于盛有少量食用油和水的平底锅中加热使之成熟的方法。

5.烤 将生制品置于烤炉中,通过空气的热辐射传导使之成熟的方法。

6.烙 将生制品置于金属锅中直接加热使之成熟的方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14 13:58:21编辑过]
发表于 2009-1-15 00: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打雷到下雨

早着呢

发表于 2009-1-20 14: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支持!不过这么长的文章看得我发晕。
发表于 2009-2-4 15: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前半部,留着后半部。
发表于 2009-2-7 11: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辛苦了
发表于 2009-3-11 18: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长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

0730-230 9876

工作时间 全天 8:00-17:30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Copyright © 2016-2017 WWW.XYPU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4 @技术支持:NS TECH 粤ICP备16098181号-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