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标题前我犹豫了好久,不知道黄百韬将军能否担此美誉,最终还是用了。我以为一个真正的军人应该象黄将军那样,刚直不阿,身先士卒,那份“虽千军万马吾往矣”的壮志豪情,担得起“忠烈千秋”四个字!ffice ffice" />
黄百韬将军死于1948年淮海战役的碾庄,他的一生按照我们大陆的说法就是“反共反人民罪恶的一生”。从整编25师到第七兵团,从苏北到孟良崮,从南麻到胶东,从大别山到豫东,最后是碾庄,黄百韬对付共产党解放军可谓兢兢业业不遗余力,奔波半生,最终落了个兵败自戕的悲惨结局。但对一名真正的军人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个最好的结局。
整编25师在华东战场的表现我不想再一一述说,各位很容易从相关网站上查询到。从我个人感觉说,整25师的一系列精彩表演甚至有和第5军或整18军并驾齐驱之势,完全不逊于五大主力中的任一支。豫东会战,整25师兵临绝境犹作困兽斗,千钧一发之际,黄百韬率领三个营士兵,在四辆坦克的掩护下向解放军发动逆袭,兵团司令(当时黄百韬率整25师和第三快速纵队以及交警第二总队)亲自率兵冲锋本已匪夷所思,据说这是国军战史的第一次。更令人惊讶的是,处于绝对劣势的整25师受到激励,猛冲猛打,竟然击退了华野部队,一举收复了丢失的田花园、刘楼等阵地。黄百韬作为兵团司令,身先士卒,负伤后犹苦战不退,实为军人楷模。
在此之前的孟良崮,张灵甫的整74师被困,真正有能力救援他的,只有附近的整25师(黄百韬)和整83师(李天霞)。这二者的表现很能说明问题,黄百韬作为杂牌将领,不顾自己实力的严重损失,拼了老命往前打,接连突破三山店、界牌等地,距整74师咫尺之遥,只要再攻克天马山,整74师和华野部队的命运是否会逆转就很难说了。可惜啊可惜,功亏一篑非战之不利,实为命运多桀,每忆此,总让人嗟叹不已。
而李天霞呢,和张灵甫系出同门,想当初同在王耀武麾下,张灵甫的旅长之职还是得自李天霞,照理应该相互关照,整74师有难,整83师更应该比整25师拼命才是,可仅仅为了一个师长之争,李天霞就敢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可叹啊可叹,整83师,这个李天霞,不提也罢!
黄百韬将军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之前似乎战绩并不特别出众,但也绝非某些人所说的毫无贡献,例如第二次长沙会战、湘西会战等,但确实没有他在内战中那么出色,颇授人于话柄。更关键的是,皖南事变聚歼新四军主力,生俘叶挺,亦是出自黄百韬的策划,当时他是顾祝同第三战区参谋长。参与到这个馊主意中,说黄百韬是内战悍将并不为过。
这样的一个将领,兵败碾庄后自杀身亡,在内战中拼尽了自己的最后一滴血,黄百韬这样的人是不是英雄?值不值“英烈千秋”四个字?正统人士肯定会坚决抵制我这一说法,认定黄百韬这样的人死有余辜。
我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二战欧洲战场的研读中,象古德里安、曼施坦因这些第三帝国高级将领,战后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参与到侵略战争中充当急先锋而忏悔过,要说后悔也只是因为某些原因使他们失去了胜利的良机。古德里安回忆录中利德尔·哈特作的序也指出了这一点。利德尔·哈特解释说,一个真正的军人是不很关心政治的,当他们接受命令后,唯一思考的是如何确保胜利,而不是对命令的正义与否产生质疑,一个军人或一支军队,如果他(们)对战争的性质开始怀疑,战争的结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纳粹发动的侵略战争,和中国的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性质完全不同。内战的正义与否完全是各执一词,所带来的后果也和二战完全不同!大陆解放后,是不是像我们宣传的那样一切都好了?要说现在有一些物质上的进步,到底是某党的功劳或赏赐还是因为时代的进步?这些话题暂且不说,个人有个人的看法。
但不可否认的是,内战中的双方,当初都是信奉各自的“主义”,而且都为了各自的信仰奋力拼杀,从这一点说,彼此的牺牲都是壮烈的,都值得我们这些后辈为之肃然起敬,只要不因为政治问题对某一方报以成见。
回转话题,黄百韬将军死了,但窃以为死得其时,也很壮烈。和黄百韬同时期的国军将领,被俘的的也好,起义的也罢,观其后果,并不比黄百韬更加幸运,无非是活着,了此残生而已,但历史的发展往往让人大跌眼镜:
廖耀湘,大名鼎鼎的新六军军长,兵团司令,辽西会战被俘,不审不判,说是“改造”。这一改造就到了61年(还算早的),特赦后,照理应该成为公民了吧,结果68年造反派批斗他,当场死于心脏病发作!唉。
陈长捷,天津警备司令,傻乎乎听了傅作义的命令“坚决打下去”,结果被俘,成了战犯,唆使他“打下去”的领导傅作义却成了起义将领。傅作义对他的这位爱将也很愧疚,向上面多次说情,51年,陈长捷被第一批特赦,当然他在狱中的改造表现也确实很好。特赦后他带着老伴和孙子回到上海,打算安安稳稳度过余生。68年,他被造反派反复批斗,性情刚烈的陈长捷不堪凌辱,自杀身亡,死之前,他用菜刀杀死了自己的老妻。用枪自毙,服毒上吊都比较容易,可用菜刀,你能想象到那份痛苦吗?上海虹口区某个弄堂里,血流了一地……
黄绍竑,桂系三巨头之一,49年在香港宣布脱离国民党,回到大陆,成了“民主人士”。为了利用这些党外人士以体现自己“民主”,黄绍竑等人都被加封了相应的职务。但对方只要这些党外人士装装样子而已,想不到他们竟天真地以为真的“民主”了,很是认真,提了不少建议和看法,结果58年,又宣布罢免这些右派分子的职务。文革开始后,宁折勿弯的黄绍竑不堪迫害,66年8月自杀殒命。观其一生,既为黄某的传奇经历赞叹不已,又为黄某自食苦果叹息,“很傻很天真”恐怕指的就是黄绍竑这些人吧。
相同的例子实在太多,每每提及总是义愤填膺,士可杀而不可辱,宣传比实际美好原在情理之中,但完全脱离则属于蓄意欺骗,所以在此不想一一列举。张少帅到死也不回大陆,为什么?他不想回归故里?人可以被别人利用,但若被多次利用,我们只能说他是个蠢货,幸好张学良不是!一次的误信,一次的错误,很可能要你用性命乃至一生来偿还。回首几十年前,蒋介石的很多论断,从今天的角度看完全正确,历史呵,就是这么有趣。
民族间的仇恨,远没有我们主义之争的仇恨来的那么深刻,屠戮中国人最多的,往往不是外来的侵略者,而是我们中国人自己,为什么??
善良的人们啊,你们要警惕!
死者已矣,雄伟的紫金山独自伫立,伴随着渐渐远去的历史,人们不再关心这些,也不愿意做罗德之妻,往前看,往前看,一直向前。紫金山对偶尔的好奇者也会敞开怀抱,奉献它最瑰丽的风采,但需要你细细地品味,慢慢地探索。
紫金山脚下有一个去处,是明朝李文忠的墓地,从樱驼村那儿上山,很容易找到,而从李文忠冢往后走有一条下山的小路,并不很远,约摸几十步罢了,下得一处小山坳,就看见孤零零的一处墓地,一块墓碑,黄百韬将军置身于此。
因为“众所周知的狗屁缘故”,黄百韬墓地和戴雨农墓地一样,被革命者掘了个光,所不同的是,大陆社会稍稍正常后,戴笠的墓没人重修,他儿子也被“革了命”,而黄百韬的墓由其后人重建。
我这样想,倘若说解放军的将领可以被称为英雄、烈士,那么国军的将士有何不可呢?相应的主义之争或正义与否,隔了几十年,原本就不甚明了的,现在更加淡薄了。
故此随手写下这些,向六十年前为了自己的任务,奋勇不屈的那些军人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