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湘 梁军
农场爱情,小裁缝裁出大师傅
1964年10月,康小元出生在湖南新化的一个小山村。1969年幼小的她随父母一道迁往常德西湖农场。父辈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勤劳习惯从小就在她的心里打上了深深烙印。高中毕业后,康小元按照母亲的安排,拜了农场一位很有名的裁缝师傅学裁缝,勤劳手巧的康小元深得师傅的喜爱。在这里,她结识了同在学徒的杨林寨乡合湖村村民廖小东。共同的言语,相同的追求,他们很快就擦出了爱情的火花,1989年结为夫妻。因丈夫家有6兄弟,住房相当紧张,康小元结婚后一直居住在娘家。但她不向困难低头,在西湖农场和杨林寨等地租房开缝纫店,一边帮人做衣服,一边带徒授艺,成了远近闻名的裁缝师傅。
悄然转型,田野里点燃新希望
康小元的父亲是村支书,家里订了许多报刊。1991年10月,她在《湖南科技报》上看到一篇介绍湖南农大刘成铭教授新品种“湘早椒”的文章。这种辣椒个儿大、产量高,在农村很有推广价值。她和丈夫商量,决定试着走辣椒种植这条路。年底,两人悄悄收拾家当来到杨林寨乡,开始了她的蔬菜种植之路。
1992年,她试种3亩地,主要种植辣椒、黄瓜、豆角。种菜不同种田,种菜里学问大着呢!康小元是个细心人,白天她在菜地里一呆就是七、八个小时,晚上看书查资料,遇到难题虚心向别人请教。在她的家里至今没有像样的家具摆设,最惹人眼的还是书架上的一摞摞科技书。1992年7月,她的菜地里黄瓜叶出现枯黄萎蔫现象,如果不及时除病,半年辛苦就会付之东流。她跑遍了大半个县城,才把蔬菜专家请来解了忧。当年,她每亩收入3000元,比过去种棉花、水稻利润提高了3-4倍。康小元喜了,还清欠款后第一次有了存款;周边村民喜了,纷纷效仿,由种棉花改种蔬菜。1993年,康小元所在的11组就种植了200多亩。1994年全村发展到了800多亩,都是康小元提供的种苗和技术。1995年始,康小元又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尝试大棚种植,发展反季节蔬菜。说起蔬菜,康小元津津乐道。她说,要感谢《湖南科技报》和刘成铭教授,是科技让她点燃了新的希望。直到现在,她每年还自费订阅《湖南科技报》和《长江蔬菜》等10多种科技报刊。
产业升级,合作社致富众乡亲
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她和丈夫2002年承包了文星镇科技示范园、县农科所农业示范园140多亩面积,种植大棚蔬菜,引进一批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当年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年收入过10万元。2008年,应合湖村支书邹同明的邀请,康小元夫妇放弃承包条件优越的科技示范园,回乡创建蔬菜专业合作社,与四位种植大户联手,投资120万元建起了合湖村、周家台村无公害蔬菜基地,新建蔬菜大棚202个,种植面积1000亩,从业农户达387户。她还聘请了县农业局高级技师、农技专家为顾问,定期对农户进行培训,到田间、地头解决种植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制定“一免六统一”的措施,免费为农户供应种子、种苗,统一农资供应、技术指导、蔬菜生产、质量检测、产品收购、市场销售,并与农户签订了最低保护价收购协议。
2009年,敢为人先的她,又投入资金36万元在县城开辟全省第一家“放心菜直销超市”,还在桥东市场设立放心菜批发部,22个员工全部来自当地农民。为了确保市民吃上放心菜,合作社购置检测仪器,培训专职质检员,所有蔬菜检测上市。康小元和她的伙伴们一心扑在大棚蔬菜种植上,不断思考如何收获最大经济效益。今年元月,记者再赴她的基地采访,发现又新建了不少大棚,康小元正在指导菜农施肥。那不时飘来的一串串笑声,就像一股涌动着的浓浓暖春,写在康小元和菜农们充满收获喜悦的脸上······
成功后的康小元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除了打理自己的事务外,不少菜农前来咨询,请她去指导,但她乐此不疲。她经常说:“社会的认可,就是最大的收获。”2009年12月,康小元作为全县唯一基层代表出席省第十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如今,她依旧是那样的朴素,依然匆匆行走在蔬菜大棚和超市里。她还有一个更高的目标,要建立高标准的温床育苗基地,将自己的蔬菜产品注册成品牌,走出湘阴,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