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1680|回复: 2

清外交官设想办上海博物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3 13: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876年10月的一天晚上,上海虹口码头一艘即将离港的英国邮船上,一位两鬓斑白的清朝官员携带一众随员,与送行的人们作揖道别。这人就是清政府派驻西方的第一位外交官、诏赏二品顶戴的户部侍郎郭嵩焘。茫茫夜色中,郭嵩焘开启了清政府这段极不寻常的旅西历程。

  1878年,郭嵩焘被清政府任命为出使法国的钦差大臣。时值巴黎举办世博会,郭嵩焘对此非常重视,他亲自率官员参加此届盛会的开幕式,参观中国的展览会所,会晤各国政要。他在日记中记下了自己的观感,还曾多次与人探讨,甚至考虑过在上海设立博物院,探讨在中国举办世博会的可能。

  在水晶宫流连忘返

  1876年12月,郭嵩焘一行抵达伦敦,开始了他的清政府首任公使生涯。

  郭嵩焘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洋务派人士,在清廷素以“熟悉夷务”出名。其实,早在出使英、法之前,他就对世博会有所了解。

  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初七,他和谢隐庄等人去拜访美国公使时,就谈到了将要在美国举办世博会的有关情况,他在这一天的日记中这样记载:

  谈及华盛顿建立合众国,至明年丙子百年,为立庆百年大会,招致各国珍奇及工匠之精者,特造一馆以居之。其屋以铁为柱,嵌以玻璃,长一里许,在华盛顿城外。会毕,其屋仍可拆去也。

  这里说到的是美国将于1876年举办的费城世博会。中国也参加了这届世博会,清政府委托海关操办参展事宜,并没有派正式官员出席。

  郭嵩焘到任驻英公使4个月后,便收到了来自水晶宫总办贝尔叱的邀请函,邀请郭嵩焘到水晶宫做客。

  水晶宫是英国1851年举办首届世博会的场所。25个国家前来参展,约有600万人前来观看世博会,人们在水晶宫内各个展馆里参观陈列的各种新奇的机器,以及五光十色的各类展品。有意思的是,这座通体透明、庞大雄伟的水晶宫本身也成了人们观赏的展品,人们赞赏它的奢华雄伟和奇特创意。水晶宫成为此后历届世博会展馆的模板。

  首届世博会结束后,作为临时性建筑的水晶宫展馆被拆除,被整体移建到伦敦南部的悉登汉姆山,并以此为中心建造了一座占地200英亩的维多利亚式的公园——水晶宫公园。郭嵩焘参观的正是这座移建的水晶宫。

  在光绪三年(1877年)四月十二日的日记里,郭嵩焘详细记述了他与何人,以何种方式到达水晶宫,并对水晶宫整体细致入微地进行了描画:“入门皆玻璃为屋,宏敞巨丽,张架为市,环列百余,其前横列甬道,极望不可及。”

  从郭嵩焘栩栩如生的描绘当中,可以想见,对西方科技文明的感性认识带给他一定程度的触动。他流连忘返,以至回到住处时,“已逾十二点钟矣”。

  尝试电话“第一人”

  派驻英国期间,郭嵩焘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倍加留心。

  1877年10月16日,郭嵩焘受伦敦电气厂厂主毕谛的邀请,访问了毕谛在伦敦附近的电气厂办公地。毕谛特意请郭嵩焘参观贝尔1876年发明的电话,并请他试打电话。郭嵩焘因此成为中国使用电话第一人。

  电话安装在相隔数十丈的上下楼内。郭嵩焘让随从张德彝到楼下去接听,自己在楼上与其通话。郭嵩焘问张德彝:“你听闻乎?”张德彝答:“听闻。”郭嵩焘再问张德彝:“你知觉乎?”张德彝答:“知觉。”

  随后,郭嵩焘又叫张德彝:“请数数目字。”张德彝数:“一、二、三、四……”当时电话传声应该不很清晰,郭嵩焘后来在日记里写道:“其语言多者亦多不能明,惟此数者分明。”

  光绪四年(1878年)正月二十一日,郭嵩焘又被清政府追加任命为出使法国钦差大臣。

  这年5月,法国巴黎举办世博会,30多个国家参加了这次盛会,共展出了5.2万余件各类展品。清政府仍然委派海关负责一切参赛事宜,展馆以“中华公所”命名,最受欢迎的展品是广东绣屏和象牙折扇。

  郭嵩焘对此极为重视,亲自率员参加了此次盛会的开幕式,参观中国的展览处,会晤各国政要。在日记中,他写道:“晤赫德、赫政、吉罗福、金登干诸人。其英国相识者:阿里克、格兰威尔、密勒里、赖敦、口得及总办英会之俄温,与太子同寓。又总办俄会高得茀,亦王爵,并各就谈。”

  他充分利用这一场合,通过穿梭外交,与各国政要的会谈,增进睦邻友好,扩大中国的影响。郭嵩焘在日记里描述:“马车填壅,人民丝集……出游者约五十万人。”

  郭嵩焘对世博会展出的各种新发明、新制造,仍兴奋异常。在展会上,他又见到了爱迪生发明的留声机,还有各类新式机械,郭嵩焘在日记里做了详细的记录和描述。

  拟馆藏各国发明

  世界博览会,被当时的中国人称为“珍奇会”、“炫奇会”、“赛奇会”。面对着世博会展出的所谓的“奇技淫巧”,更多中国人的感受是“新奇无比”,真正从物质层面的好奇走向思想意识层面的学习,也只郭嵩焘等为数不多的几人。

  逛完水晶宫、看完巴黎世博会,郭嵩焘并没有一观了之。事后,他又经过细致的探究和考证,提出了在上海设立博物院的设想。

  根据郭嵩焘的日记,水晶宫归来后,他前往请教英国世博会方面的专家、英国工艺学院的一位主管。这位主管不仅向他介绍了1851伦敦世博会、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1876年费城世博会的有关情况,还特别介绍了将于1878年在巴黎举办的第八届世博会有关情况。

  在探讨中,郭嵩焘特别向这位专家了解世博会上展出的农耕机器的数量。当听到“百余种”的回答时,他露出了惊讶的神态:“不应如是之多?”这位主管告诉他:“英国于农事颇勤心,如犁田一项,机器已多至数种。”郭嵩焘听后,感叹道:“孟子所谓深耕,盖常至二三尺外,力省功多。每得善法,辄更制之。”

  郭嵩焘已认识到,世博会不仅是一次展览,举办世博会有利于强国兴邦。因而,他在日记中设想,是否可在上海开办一个博物院,收集各国发明、制造的机械和各类精妙器具,供国人参观、学习、借鉴。

  郭嵩焘还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上报朝廷,并著书刊行。郭嵩焘的作为为闭关自守的清政府打开了一扇窗户,开启了中西交流的新局面,也影响了一代致力于了解西方的中国人。

  世博历史之谜

  中国首位驻外公使曾遭受保守派的哪些“荒唐”指责?

  郭嵩焘赴任伦敦公使后不久,按照朝廷规定,他把自己从上海到伦敦51天的日记《使西纪程》寄送总理衙门。其中有建议中国采用西洋治国之道等语。

  书刚印出,却引起了一场风波。保守派个个“义愤填膺”,申讨郭嵩焘“忘国忘本”。编修何金寿更是弹劾郭嵩焘“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使西纪程》因此被毁版。

  更让郭嵩焘气愤的是,他的副使刘锡鸿也乘机落井下石,补充“罪状”。比如:有一次参观炮台,天气突然变冷,一个英国人把自己的大衣披在了郭嵩焘的身上,但刘锡鸿认为这有辱国格:“即令冻死,亦不当披。”

  再比如:巴西国王访英,巴西驻英使馆举行茶会,郭嵩焘应邀参加。当巴西国王入场时,郭嵩焘随大家一同起立。这本是外交事务中的起码礼节,但刘锡鸿却愤怒地表示:“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国主致敬!”

  还有,出席白金汉宫的音乐会,郭嵩焘也像洋人一样翻阅手中的节目单。身为大清国公使,怎能与洋人一样呢?

  郭嵩焘无奈于1877年9月11日,提出辞职。朝廷一时找不到接任人选,让他留职一年。到1878年8月,朝廷任命曾纪泽为驻英法公使。

  郭嵩焘于1879年5月乘船抵达长沙。由于湘阴发生守旧排外风潮,郭嵩焘被污蔑为“勾通洋人”,不明事理的百姓和乡绅贴大字报来侮辱他。其后,赋闲在家的郭嵩焘曾在湖南开设禁烟会,宣传禁烟,也曾筹备成立船厂,但终因乡绅的抵制和不支持,最终未能实现。郭嵩焘只好退隐乡下,从事著作终老。

 

 楼主| 发表于 2010-2-3 13: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郭老生前不为湘阴乡亲所理解,作为思想开放的当代湘阴人,应该纪念这位先行者。

发表于 2010-2-3 16: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的湘阴人也需要开放一下

 

引进外资投资

 

只别人赚钱了

 

湘阴人才能赚到钱

 

否则光看眼前利益是不会持续发展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

0730-230 9876

工作时间 全天 8:00-17:30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Copyright © 2016-2017 WWW.XYPU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4 @技术支持:NS TECH 粤ICP备16098181号-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