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338|回复: 0

冯海宁:统计数据掩饰不了房价泡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2-28 22: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冯海宁 

国家统计局25日公布的 《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我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5%%,其中新建住宅价格上涨1.3%%,二手住宅价格上涨2.4%%;房屋租赁价格则下降0.6%%。有关专家称,统计数据和居民感受之间总是存在一定差距的,他认为,“总体来说数据可以接受”。(2月26日《京华时报》)

专家可以接受1.5%%这一数据,但公众却不接受。统计数据的确与公众个人感受存在差异,但不能因此说明公众的感受不真实。据观察,公众对房价的感受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各种统计数据和调查数据;二是媒体报道和专家分析;三是种种切身体会;四是宏观政策传递的信号。显然,公众感受是真实的,有关方面不能只把统计数据作为决策依据,决策还要考虑公众感受。

任何一种统计方法都有一定局限性。目前统计部门采用的方法是抽样调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选取区域代表性强、处于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类型的各类房地产项目进行调查和计算。毫无疑问,由于统计中取样范围、数量、统计周期都有人为因素,因此数据不一定能真实反映整体房价水平。

不可否认,2009年1月至2月,中国房价的确处于平稳甚至下行态势。但随着一系列救市措施出台,3月份起无论是新建住宅价格还是二手住宅价格相互推动,需求拉动房价快速反弹。加之,2009年“地王”频出助推房价,天量信贷资金流入楼市,可以说,2009年房价涨幅比最猛的2007年还要吓人。所以,2009年1.5%%的房价涨幅难以服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此前称,“去年1月至11月全国住宅销售均价达到4600元/平方米,比2008年均价上涨了1000元/平方米,为启动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涨幅最高的一年!”显然,专家的数据不是随意捏造的。这一结论与国家统计局披露的数据存在很大差距,怎能让人不质疑1.5%%的真实性?

按照1.5%%的房价涨幅,很显然无须抑制房价调控楼市,但从去年年底以来,有关方面多次打出重拳,出台“国四条”、“国十一条”等宏观政策来遏制房价过快上涨。这似乎说明统计数据没有反映出房价实际涨幅,或者说,统计数据与抑制房价之间似乎缺少联系。按理说,抑制房价需要统计数据作支撑。

中国房价积聚了大量泡沫,这几乎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就连一向否认泡沫的不少开发商也公开承认有泡沫。官方调控楼市的力度更印证了对泡沫的担忧。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布1.5%%这一统计数据显得有些荒唐,也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只能损伤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公信力。宏观层面更不可能因为1.5%%而停止遏制房价。

广东省统计局负责人曾指出,目前所有的房价统计数据都没有科学、权威的统计口径,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公布出来的数据社会认同度不高。然而,无论是公众买房还是政府决策或是商家投资,都离不开房价统计数据。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统计出的房价数据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很让人遗憾。如何改革房价统计方法,让统计数据成为政府与公众的 “参谋”,统计部门需要反思和行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

0730-230 9876

工作时间 全天 8:00-17:30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Copyright © 2016-2017 WWW.XYPU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4 @技术支持:NS TECH 粤ICP备16098181号-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