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896|回复: 8

[贴图]古 典 漾 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25 13: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四世纪的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春鸟,带动着欧洲文艺复兴初期的音乐创作。在意大利文艺中心威尼斯,水光闪闪、船歌飘飘、琴弦震动、疑幻似真,恍如飘进了梦中的童话世界。 十八世纪初期的巴洛克时代,德国人巴赫,找到了用音乐概括哲理和刻划心理的形式。巴洛克音乐就如同其建筑风格一样,大气宏伟,细节精繁。 在维也纳古典时期,莫扎特正在热情地创作着他的奏鸣曲。他的音乐,就如同他出众的衣着品味一样——雍容尔雅,热情大方,具有永远的绅士风度。 十九世纪浪漫时期的钢琴手始终深信,一切将因浪漫而永恒。月色融融之际,钢琴诗人肖邦正对着乔-治桑的袅袅倩影,弹奏出如诗般优美的夜曲。正是这个瘦弱少年,凭着激情夜曲,掀起了浪漫时代的滔天巨浪。 十九世纪的印象派,渴望浪漫,更追求梦幻。德彪西的音乐其境界更如风似露、如雾似霜,竟不愿沾人间半点烟火。 二十世纪的音乐,虽说只剩下对往昔光荣历史的无尽留恋,但执着的音乐天才仍然在锲而不舍地追寻那纯美的梦幻境界,在浮躁与喧嚣中寻觅清醒……  

[贴图]古 典 漾 舟

[贴图]古 典 漾 舟

发表于 2006-6-25 21: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歌要修改下类,我听不了!
发表于 2006-6-25 22: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好了!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06-6-25 22: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偶这边可以听涅

 楼主| 发表于 2006-6-25 13: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 载 试 听 曲 目

巴赫《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

回顾巴赫的一生,可以说,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海一般的博大。巴赫全面的继承了欧洲几百年的音乐传统,把巴罗克复调音乐艺术推向了高峰。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巴赫在音乐史上,将是一座永恒的丰碑。今天,走遍世界各地,到处都能听到巴赫的音乐。巴赫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甚至被誉为“欧洲近代音乐之父”。

莫扎特《小夜曲》

莫扎特的音乐细腻华贵,含蓄典雅,风格明朗,旋律优美,结构严谨,具有强烈的古典色彩和超然物外的特点。莫扎特的音乐创作完美地体现了歌德的一句名言,即“艺术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艺术”。细细品味莫扎特的音乐,似乎能感受到更多的东西,在欢笑的背后蕴藏着一种更深层次的、更巨大的力量,完全超越了冲突,力量寓于优雅之中。

萧邦《降大调夜曲》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际,正是聆听肖邦的最佳时刻。作为钢琴诗人,肖邦的音乐,感情细腻,处处充满着诗情画意。他的音乐具有一种无法道明的特别气质,艺术家之所以不朽,是因为他们能通过自己的艺术构造出一个独特的想像世界,而肖邦的世界是如此的绮丽精工,美不胜收而又深不可测。

德彪西《月光》

德彪西的音乐,是柔和的月光,是晨间的轻风,是情人间的低言细语,是月色中的花香。他的音乐淡雅而自然,梦幻而迷醉。他的音乐又象是一个梦,一个五光十色的梦,在梦中,沐浴着永恒温暖的纯净天界,那富有秩序、美丽、豪华、宁静的乐土,都寄寓在诗意里。溶和在自然和永恒的理想境界中。

海顿《第60号钢琴奏鸣曲》

古典一词,素有经典、第一流的含义。的确,海顿等人留下了一批堪称经典的伟大作品。另一方面,古典又指西方艺术史上各门艺术形成并完善法则规律的时期,而海顿奠定的交响奏鸣套曲,整整影响了以后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的西方音乐。从这点来看,这又是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家们有别于十九世纪各国古典音乐家之处。

德沃夏克《母亲教我的歌》

德沃夏克除了大量的器乐作品之外,德沃夏克还创作了不少歌曲,其中歌曲集《吉普赛之歌》被认为是他歌曲创作的顶峰。《母亲教我的歌》作于1880年。原作为一首歌曲,是作者所作的包括八首歌曲在内的歌曲集《吉普赛之歌》中的第四曲。本曲后来被改编为小提琴、大提琴等乐器的独奏曲以及管弦乐曲、合唱曲等形式。

圣桑《天鹅》

荡漾、荡漾……夜色在我羽间荡漾。清波咽咽,是我冰冷的床。造物赐我以寒被,一袭月光。月光下梦里最轻的颤动,也衍出无边的忧伤。一圈圈忧伤,扩张又收拢。夜夜围我以重重无隙的篱。在篱的中心,我弯下修然的洁颈,遂勾起一串旋律,凝固在永恒的月光里。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韦瓦尔第《四季》

韦瓦尔第的“四季”其实是每首各三个乐章的四首小提琴协奏曲,每首各分别代表一年的四个季节。四季几乎是大家最熟悉的古典音乐乐曲。十八世纪韦瓦尔第在世的那个时代,这四首协奏曲在威尼斯已经很受欢迎了。但后来逐渐被人遗忘,直到四十多年前才被重新发掘出来,现在它们仍然是人们最喜欢的乐曲之一。

舒曼《梦幻》

浪漫主义最终成为十九世纪的主导文化观念。正是在这片土壤上,欧洲的音乐艺术在十九世纪达到了黄金时代。出现了舒曼式的大卫同盟,与社会的庸俗对抗日益加剧。因此,浪漫主义不仅是作品风格的问题,而是一个内容复杂的思想问题。既然不能从现实中找到理想,艺术家们只有终日沉醉在自已创造的幻想的梦境中。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作于1801年,升c小调。作者题为《幻想曲式的奏鸣曲》,德国作家和音乐评论家雷尔斯坦勃对第一乐章作如下解释:如轻舟荡漾在月夜的琉森河上,《月光》之名大概也源于此。因作者题赠给米丽塔-桂察尔迪伯爵夫人,所以被公认为是倾诉爱情之作。

泰伊思之《沉思》

《泰伊思》之沉思,原曲为法国作曲家马斯奈的歌剧泰伊思第二幕第一场与第二场中间所奏的间奏曲,故又称为“泰伊思冥想曲”,常被单独演奏,成为小提琴独奏曲中经久不衰的名篇,也是马斯奈的代表作品。全曲始终流露着一种虔诚的宗教色彩。

柴科夫斯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

一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对这位作曲家及他的音乐的评说却从未止息。柴可夫斯基代表着十九世纪末最情绪化的作曲家。是浪漫主义运动最后阶段的悲观主义者。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从不关涉重大社会问题,他的想象力总是脱离现实生活,而沉溺于虚幻的世界里。沉入类似“冬日梦幻”那种虚迷境界中,任自己的感情之流迷走飘逸。

巴赫《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

回顾巴赫的一生,可以说,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海一般的博大。巴赫全面的继承了欧洲几百年的音乐传统,把巴罗克复调音乐艺术推向了高峰。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巴赫在音乐史上,将是一座永恒的丰碑。今天,走遍世界各地,到处都能听到巴赫的音乐。巴赫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甚至被誉为“欧洲近代音乐之父”。

莫扎特《小夜曲》

莫扎特的音乐细腻华贵,含蓄典雅,风格明朗,旋律优美,结构严谨,具有强烈的古典色彩和超然物外的特点。莫扎特的音乐创作完美地体现了歌德的一句名言,即“艺术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艺术”。细细品味莫扎特的音乐,似乎能感受到更多的东西,在欢笑的背后蕴藏着一种更深层次的、更巨大的力量,完全超越了冲突,力量寓于优雅之中。

萧邦《降大调夜曲》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际,正是聆听肖邦的最佳时刻。作为钢琴诗人,肖邦的音乐,感情细腻,处处充满着诗情画意。他的音乐具有一种无法道明的特别气质,艺术家之所以不朽,是因为他们能通过自己的艺术构造出一个独特的想像世界,而肖邦的世界是如此的绮丽精工,美不胜收而又深不可测。

德彪西《月光》

德彪西的音乐,是柔和的月光,是晨间的轻风,是情人间的低言细语,是月色中的花香。他的音乐淡雅而自然,梦幻而迷醉。他的音乐又象是一个梦,一个五光十色的梦,在梦中,沐浴着永恒温暖的纯净天界,那富有秩序、美丽、豪华、宁静的乐土,都寄寓在诗意里。溶和在自然和永恒的理想境界中。

海顿《第60号钢琴奏鸣曲》

古典一词,素有经典、第一流的含义。的确,海顿等人留下了一批堪称经典的伟大作品。另一方面,古典又指西方艺术史上各门艺术形成并完善法则规律的时期,而海顿奠定的交响奏鸣套曲,整整影响了以后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的西方音乐。从这点来看,这又是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家们有别于十九世纪各国古典音乐家之处。

德沃夏克《母亲教我的歌》

德沃夏克除了大量的器乐作品之外,德沃夏克还创作了不少歌曲,其中歌曲集《吉普赛之歌》被认为是他歌曲创作的顶峰。《母亲教我的歌》作于1880年。原作为一首歌曲,是作者所作的包括八首歌曲在内的歌曲集《吉普赛之歌》中的第四曲。本曲后来被改编为小提琴、大提琴等乐器的独奏曲以及管弦乐曲、合唱曲等形式。

圣桑《天鹅》

荡漾、荡漾……夜色在我羽间荡漾。清波咽咽,是我冰冷的床。造物赐我以寒被,一袭月光。月光下梦里最轻的颤动,也衍出无边的忧伤。一圈圈忧伤,扩张又收拢。夜夜围我以重重无隙的篱。在篱的中心,我弯下修然的洁颈,遂勾起一串旋律,凝固在永恒的月光里。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韦瓦尔第《四季》

韦瓦尔第的“四季”其实是每首各三个乐章的四首小提琴协奏曲,每首各分别代表一年的四个季节。四季几乎是大家最熟悉的古典音乐乐曲。十八世纪韦瓦尔第在世的那个时代,这四首协奏曲在威尼斯已经很受欢迎了。但后来逐渐被人遗忘,直到四十多年前才被重新发掘出来,现在它们仍然是人们最喜欢的乐曲之一。

舒曼《梦幻》

浪漫主义最终成为十九世纪的主导文化观念。正是在这片土壤上,欧洲的音乐艺术在十九世纪达到了黄金时代。出现了舒曼式的大卫同盟,与社会的庸俗对抗日益加剧。因此,浪漫主义不仅是作品风格的问题,而是一个内容复杂的思想问题。既然不能从现实中找到理想,艺术家们只有终日沉醉在自已创造的幻想的梦境中。

贝多芬《月光奏鸣曲》

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作于1801年,升c小调。作者题为《幻想曲式的奏鸣曲》,德国作家和音乐评论家雷尔斯坦勃对第一乐章作如下解释:如轻舟荡漾在月夜的琉森河上,《月光》之名大概也源于此。因作者题赠给米丽塔-桂察尔迪伯爵夫人,所以被公认为是倾诉爱情之作。

泰伊思之《沉思》

《泰伊思》之沉思,原曲为法国作曲家马斯奈的歌剧泰伊思第二幕第一场与第二场中间所奏的间奏曲,故又称为“泰伊思冥想曲”,常被单独演奏,成为小提琴独奏曲中经久不衰的名篇,也是马斯奈的代表作品。全曲始终流露着一种虔诚的宗教色彩。

柴科夫斯基《第一号钢琴协奏曲》

一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对这位作曲家及他的音乐的评说却从未止息。柴可夫斯基代表着十九世纪末最情绪化的作曲家。是浪漫主义运动最后阶段的悲观主义者。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从不关涉重大社会问题,他的想象力总是脱离现实生活,而沉溺于虚幻的世界里。沉入类似“冬日梦幻”那种虚迷境界中,任自己的感情之流迷走飘逸。

 楼主| 发表于 2006-6-25 13: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25 13:59:3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6-27 21: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me 2
发表于 2006-7-3 07: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好滴贴子`~

相公来要来加精撒`~~

 楼主| 发表于 2006-7-4 0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听一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

0730-230 9876

工作时间 全天 8:00-17:30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Copyright © 2016-2017 WWW.XYPU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4 @技术支持:NS TECH 粤ICP备16098181号-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