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的铿锵足音——湘阴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纪实 □ 张湘华 梁军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掠过东湖畔的左宗棠广场,当湘江漕溪港第一声汽笛鸣响,当孩童们的脚步轻轻漫过三井头的石板路,一座城市便迎来了她的又一个黎明。
这就是湘阴,一座在历史长河中浸润了1500年的古城。
湘阴,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明代历相五朝的户部尚书夏原吉、清代“中兴名臣”左宗棠、首任驻英法公使郭嵩焘、中国近代化学工业先驱范旭东、“抗洪英雄”高建成等一大批先哲时贤都诞生在这里。
历史翻阅千年,“勇于争先,敢于担当”的湘阴人在这片热土上奏响了一轮又一轮发展强音。今日湘阴,被列为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滨湖示范区,荣获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试点县和全省最具投资吸引力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全县完成GDP149亿元,同比增长15.2%;实现财政收入4.3亿元,增长26.5%。
湘阴,正以崭新的姿态,在“变”字中铺展出壮丽画卷!
思路之变 :蓬门今始为君开
2007年,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磅出炉,结合长株潭现有基础,我省重点布局建设大河西、云龙、昭山、天易、滨湖五大示范区。2008年5月,滨湖示范区获省委、省政府批准,我县文星镇和其它四镇六乡220平方公里地区成为滨湖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主动学习长沙,承接长沙,融入长沙,服务长沙,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加快湘阴发展。”市委书记易炼红、市长黄兰香多次指示要求,充分把握滨湖示范区建设机遇,打好“长沙牌”。
湘水岸边东风劲。“敞开南大门,对接长株潭,建设新湘阴!”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在2009年县委十届四次全会上,田自力代表县委高调提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三年进全市三强,五年进全省十强”!
“是机遇,也是挑战,更是考验!”县委书记田自力、县长黎作凤在谈到如何对接长沙促发展时,言语中充满自信:不等不靠、积极作为;主动对接、服务配套;敢闯敢试、大胆创新。打响滨湖示范区品牌,将湘阴构建成示范全国的城乡统筹发展样板区,成为长株潭乃至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创新阵地、示范基地、产业要地、休闲胜地和宜居佳地。
决策者的融城战略激活了全县干部群众,75万湘阴人民吹响了全面加速融入长株潭经济圈的声声号角。
支点之变:千树万树梨花开
有经济学家阐述过这样的观点:当一个地方寻找到了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支点,自己的资源优势整合而得以凸显时,这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就将出现跨越式发展。
2011年,“十二五”开局之年。一个又一个利好消息接踵而至。
正月未过,湘阴就迎来了一批重量级客人。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一行来湘阴完成项目考察选址,并正式表态,中联重科项目落户湘阴工业园,首期投资8亿元。3月6日,远大低碳可建科技园在湘阴奠基动工建设,年产值可突破100个亿。3月23日,隶属于世界500强中国铁建股份公司的中铁轨道集团高层来湘阴就选址进行最后敲定,主要生产隧道盾构件和电气设备,成为湘阴引进的首个央企项目。长丰新能源汽车项目也已锁定湘阴。
湘阴这一方厚土,热了;湘阴正成为一批顶级企业的目光聚焦之地。
近年来,湘阴坚持把发展工业摆在突出位置,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大抓项目,抓大项目。2010年4月,采取“行业牵头、政府支撑、产业聚群、市场运作”模式,引进了中国(湖南)轻工产业园,产业园总规划面积15.4平方公里,预计吸纳投资260亿元,入园企业300家,建成投产后年产值过1000亿元。目前已有30多家企业签约落户。轻工产业园被国家轻工行业管理总会定为全国轻工产业调整振兴的第一个创新性示范产业园。
今年3月,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加快界头铺镇建设发展的战略决策,作为滨湖示范区起步区的金龙新区正式起航,将湘阴对接长沙发展的阵地向前推进了10公里。
湘阴,逐渐形成了以工业园、轻工产业园、金龙新区和临港经济区并驾齐驱的园区发展格局,纵向相连30多公里!
2007年以来,全县招商引进工业项目273个,协议引资115亿元, 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评为全省招商引资先进县。目前全县规模工业企业达129家,初步形成了先进制造、建材板材、轻纺服装、食品加工、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县长黎作凤表示,计划用5年左右的时间,培育30个税收过1000万的企业、10个税收过5000万的企业,打造一批产值过50亿、100亿的产业集群,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
城市之变:波光潋滟晴方好
“湘阴是长沙市民节假日休闲娱乐的绝佳去处。”省社科院原副院长、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研究首席专家张萍认为。在长沙人眼里,湘阴集山、水、湖于一体,空气清新,景色优美,交通方便。
为了打造县城滨水人文景观名片,我县把县城定位为“人文之城”、“山水之城”、“宜居之城” 和“长沙北部卫星城”。近两年投入1000万元,高标准修编县城总体规划、滨湖示范区湘阴区域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引领湘阴科学发展。
融城对接,基础先行。2010年8月,总投资近14亿元的芙蓉大道湘阴段工程正式动工,全线按城市快速路标准建设,将成为湘阴加速发展的黄金跑道;柳林江大桥及其连接线,使湘阴、望城两县跨江“拥抱”;漕溪港深水码头通江达海;京珠高速复线经过湘阴并设有两个互通……基础设施的无隙对接,使湘阴与长沙的时空距离进一步缩短。
县城扩容提质全面启动。新建城市主干道5条,形成了“八纵六横一环线”的城市交通骨架。
突出对水域面积超万亩的县城内湖洋沙湖和东湖的开发。洋沙湖已申报批准为国家级湿地公园,由湖南顺天集团投资50亿元进行开发建设,致力于打造中南地区最高档次的休闲会展中心。投资3亿元的东湖生态公园也已全面启动。洋沙湖、东湖如同一双明亮的眼睛,闪亮湘阴。
围绕打造“左宗棠故里游”品牌,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青龙湖、九州生态园等一批休闲观光项目加速推进,以鹤龙湖为中心的“农家乐”形成品牌效应。湘阴,正以其独有的魅力成为长株潭户外休闲旅游基地。
房地产业持续快速发展。2010年全县房地产报建面积70万平方米以上,房地产一体化税收突破1亿元。湖光与住宅相映,彰显了湘阴独特的人居环境,提升了县城品位。
扎实开展了创建省级卫生县城活动,2011年元月创建一举成功,县城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初尝创卫甜头的湘阴人并未就此止步,又开始了向国家级卫生县城的冲刺。如今,漫步湘阴街头,高楼林立,街道整洁,绿树成荫,文明之风扑面而来。
作风之变:万家忧乐上心头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上心头。
在湘阴,党员、干部面貌焕然一新!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一处”,即是改革与发展,是基层与一线,是百姓与民生!
以发展为重,我县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县级领导、一套班子、一条龙服务”,全体县级领导靠前指挥。坚持把干部放到生产一线去磨炼,抽调100多名干部参与联手帮扶重点工程、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行动,在服务发展中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
积极组织开展“万名干部进民家”、“党员负责干部结对帮扶困难户”等活动。1200多名干部与困难户结成帮扶对子,干部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座连心桥。
让群众当起了干部的“监督员”。全县各部门单位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开承诺服务,接受群众监督。
严格实行“不换状态就换人”的问责制度,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跟踪问责、问效。对在工作中措施不力、效果不佳的党政负责干部坚决进行调整。3年来,共调整不在状态的干部33人,通报批评11人。
一心一意谋发展,满怀激情干事业。全县党员干部正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忠诚履职,在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中彰显才华、体现价值。
变,蕴含着激情,昭示着希望。
没有观念的变化,就不会有发展的突破。
2011年1月,湘阴县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隆重召开,勾画“十二五”时期湘阴发展新蓝图:坚持突出“两型”引领、基础支撑、兴工强县、普惠为民,把湘阴建设成为岳阳经济次中心、制造次中心、消费次中心,长沙北部卫星城,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样板示范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十强!
收获着改革开放催生的丰硕成果,高擎科学发展的大旗,75万湘阴人民看到了诱人的前景和希望。他们正和着洞庭波涌,吹响嘹亮号角,迎接新的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