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庄为左宗棠后来的辉煌作了成功的铺垫,也许是柳庄的这段艰苦卓绝的经历,让左宗棠的思想和志向更加宏大开阔 永远的柳庄
-------------------------------------------------------------------------------- 来源:长沙晚报 时间:2011-05-26
湘水北去,青山环绕,柳庄这个不大起眼的村子,以她特有的魅力,承载着中国清代名将左宗棠一段不平凡的历史。
我是在一个绿肥红瘦的春夏之交走进柳庄的。柳庄在湘阴县城南10余公里,是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左宗棠年轻时躬耕的地方。其实,柳庄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几年前的一个夏天,我参加市里组织的一个文物保护视察,和几位文物专家第一次认识了柳庄。那天下着大雨,车子只能停在公路边,我们顶风冒雨徒步而行,小路上满是泥泞,泥水溅湿了我的裤脚,皮鞋也成了草鞋。那时候柳庄庄园还没有修复,雨雾朦胧中,我们站在柳庄前面的池塘边,望着面前的柳庄,觉得它是那么平常,给我的印象和冲击似乎不是那么强烈。
可是这次来柳庄,也许是心情和天气的变化,抑或说是对山水田园和文化渊源的领悟,我的感觉却有了明显的变化。这确实是一个钟灵毓秀的好地方。由此我想起了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回头对古隆中所发出的感慨:“山不高而俊秀,地不广而平坦,树不大而茂盛,水不深而澄清”。我立在新修的柳庄前的石阶上,极目远眺,三面不高的山上树木郁郁葱葱,为柳庄设立了一道绿色的屏障,山边茶树满园,芳香四溢,左宗棠曾经躬耕过的田园秧苗茁壮,泥土散发出阵阵芬芳。我走到池塘边,站在一块石跳板上,清楚地看到清澈的水中,小鱼轻轻地摆动着尾巴游来游去。左宗棠当年选择这样一个地方劳作休憩,真是别具慧眼,匠心独远。
左宗棠是清末湘军和洋务派首领之一,湖南湘阴县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举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31岁的左宗棠用教书积攒的900两白银,在湘阴东乡柳家冲置田70亩,修建了一座住宅,并在宅门上亲书“柳庄”二字。次年九月,全家从湘潭迁至柳庄新居,从此,结束了他长期寄居岳丈家的生活。
左宗棠在柳庄过着自耕自食的农家生活,一家人生活得十分美满。左宗棠深谙古农法,因此他善于因地制宜以尽地理。在柳庄,除了种植稻谷外,他还在山头地边种了茶树、桑树、竹子等。湘阴盛产茶叶,与左宗棠不无关系。当年在安化教书的左宗棠,将茶籽带回柳庄,种植在对面的山坡上,后来那里就成了一片美丽的茶园。如今柳庄对面山坡上的茶树,虽然不一定还是左宗棠植下的种子,但柳庄茶叶香飘万里,左宗棠应该是功不可灭。后来,左宗棠出山,在西北戈壁行军途中还随时不忘教士兵种树,劝人归耕,这与他在柳庄的农耕生活有很大关系。
柳庄虽然只是左宗棠人生的一个驿站,但柳庄的躬耕生活对于左宗棠来说,是一段永生难忘的经历。在柳庄,左宗棠以他博大的胸襟温软和滋养乡亲父老,左家的耕读家风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体现。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在连续遭受两年干旱后,湘江又发大水,大水淹没了柳庄农田,致使农田收成寥寥,左宗棠一家12口也先后相继染病 ,只得靠典当维持生计。第二年,湘、资、沅江水继续暴涨,道上饥民翘首相望,苦不堪言。为了赈救灾民,左宗棠出面和乡人四处劝说募捐,将从长沙、湘潭、宁乡、湘阴所捐的钱谷米数值约5000银两,全部救济受灾的灾民。他还吩咐家人,将家里的积谷全部拿出来,煮粥施舍逃荒的难民。道光三十年(1850年),他在家乡建立了“仁风团”义仓,带头将家中的所存稻谷和用具捐献出来,还选择办事公正的人出任经理,制订了规章制度,向官方备案,作为永久之计,实际上这是他运用了父亲左观澜《族仓条约》的办法。
正是左宗棠以民为本的良好家风和他精于治理的卓著才智,太平天国起义后,他被清廷起用予以重任。同治年间,阿古柏侵占新疆,沙俄趁火打劫,于同治十年(1871年)侵占伊犁。左宗棠力排众议,主张加强“塞防”,坚决抗击。光绪元年(1875年)左宗棠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讨伐阿古柏,收复领土160万平方公里。
左宗棠和柳庄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不解之缘。柳庄为左宗棠后来的辉煌作了成功的铺垫,也许是柳庄的这段艰苦卓绝的经历,让左宗棠的思想和志向更加宏大开阔。斯人久矣,经风沐雨的柳庄,将把左宗棠这位功勋卓著的名字,永远刻在那广袤的田野上。
柳庄,一个地图上没有标记的小村庄,让我感受到了她的博大和深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