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奋斗20年打造湖南现代内河水运体系
12月2日上午,湖南省水运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此次会议是新中国建立后省政府召开的第一次全省水运工作会议,也是加快推进湖南水运发展的一次关键会议。
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副省长韩永文等领导出席会议。会议由省长助理袁建尧主持。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2号)文件和湖南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回顾总结全省水运工作,深入分析水运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部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水运工作。
会上,徐守盛、徐祖远发表了重要讲话。副省长韩永文作《抓住机遇 创新举措 开创湖南水运发展的新局面》的工作报告,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贺仁雨作湖南内河水运规划说明。省财政厅、岳阳市等代表作经验交流发言。
省政府秘书长盛茂林、副秘书长刘庆选,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局长宋德星等领导出席会议并在主席台就座。各市州人民政府市州长、分管副市州长、交通运输局局长、海事局局长,省直有关单位负责人、省交通运输厅领导、厅机关和厅直系统主要负责人,省地方海事局副处级以上干部等240余人参加会议。
徐守盛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力开创湖南水运发展新局面
徐守盛在讲话中指出,湖南水运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水运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当前,内河水运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继续推进主要江河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今年1月,国发2号文件,明确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湖南的湘江、沅水已纳入国家航道建设范围。湖南水运发展已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必须提高对发展水运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徐守盛要求,加快湖南水运发展,要突出“四个结合”。一要与建设“四化两型”结合起来。要切实认识发展水运是“四化两型”的题中之义,必须牢牢抓紧、抓好,尽快形成规模效应;要把“四化两型”的要求贯穿于水运发展的全过程,确保水运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安全发展;要自觉将水运的基础设施建设、水运事业发展和水运体制改革,纳入“四化两型”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为“四化两型”作更大贡献。二要与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结合起来。统筹处理水运发展与防汛抗旱、水电开发、生态保护的关系,把航道建设与碍航闸坝、桥梁和其他建筑物改造结合起来,把水运与防洪、抗旱、发电结合起来,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三要与全省生产力布局结合起来。一方面,水运要主动对接产业发展。科学谋划铁水、公水联运,做到既适度超前,又不使港航设施闲置,造成浪费。另一方面,生产力布局要发挥水运优势。产业、企业布局要注重发挥水运的优势。四要与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结合起来。水运要与其他运输方式相互配套、紧密搭配,才能发挥最佳效益。凡是因配套问题而导致利用率不高的,要优先安排配套项目建设。新建项目要确保水运与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的协调配合、无缝对接。
徐守盛强调,湖南水运发展,要把握五个着力点。一是抓好规划衔接和落实。要牢牢树立规划意识,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执行规划。特别是航道、航电枢纽、港口、码头建设,必须统一规划审批,分区域布局,不能一哄而上。特别要注重水运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交通发展规划相衔接。要促进铁水联运,铁路专线必须进港区,发挥港口的货物中转功能。二是统筹开发建设水运项目。一要突出重点、集中攻关。航道建设的重点,是湘江和洞庭湖。港口建设的重点是长沙港、岳阳港等主要港口,特别是要举全省之力,加快岳阳城陵矶新港建设。二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要握紧拳头保发展重点,合理确定项目实施的节奏和进度,形成滚动发展势头。三要提高项目投资的综合效益。必须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水运建设。四要加强项目的前期工作。要不断创新前期工作机制,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前期工作效率。三是理顺全省水运管理体制。要在水运发展联席会议制度下统一开展工作;牵头单位要发挥领头作用,其他部门要大力支持、积极配合;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要齐心协力,不能推诿扯皮。四是建立稳定投入机制。一要突出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把该配套的配套到位、该投入的投入到位;二要加快组建湖南航运建设开发投资集团公司,以此作为平台贷款融资;三要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扩大内河水运项目银行贷款规模;四要拓宽社会筹融资渠道,引导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水运建设。五是加强市场主体建设。要加快运力结构调整。抓住中央推进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的契机,加快我省船舶标准化进程,加快淘汰老旧落后船舶;要加快港口结构调整。鼓励港口企业以资产为纽带,实施重组和兼并,实现管理技术、资金、人才的合理流动,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发展能力;要积极推动传统港航企业升级改造。推行水陆集装箱多式联运,引导有条件的港航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
徐守盛最后强调指出,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快水运发展步伐。一是强化责任意识。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拿出抓高速公路那样的劲头抓水运建设,力争在水运方面为子孙后代办几件实实在在的大事,留下一些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航道和港口;要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水运发展,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营造全省上下共同支持水运发展的浓厚氛围。二是周密安排部署。各级各部门要根据省里部署和要求,加快制定配套的可操作性政策措施,确保落实到位;要明确工作职责,不仅要提出问题,还要想办法解决问题。条件好、基础好的地区,要率先实现水运现代化;基础相对薄弱的地区,要先把资源盘活起来,尽快见效。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要鼓劲。要充分调动目前10万水运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要培养。建立完善水运人力资源支持保障体系。三要引进。对当前急需的人才要加快引进,特别是要加大船长等高级船员的引进力度,让专业人才引得进、留得下、干得好。四是狠抓当前水运工作。当务之急抓好三件事:一要抓好水上交通安全整治。促进水运安全发展,一刻也不能放松。要深刻吸取邵阳“9.9”重大水上交通事故的教训,层层落实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健全完善各类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预案,尽全力维护水上交通安全。二要抓好河道采砂整治。这关系到水运发展大计,必须不折不扣完成;三要全面梳理政策。对水运发展的各项政策进行全面梳理,该明确的政策要明确,该下拨的资金要及时下拨。
徐祖远:湖南要加快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建设,确保长治久安
徐祖远副部长代表交通运输部对湖南水运发展提出了四点重要的指导性意见。
一是科学谋划水运发展。按照“发挥优势、服务经济、协调持续、全面发展”的原则,完善规划,做好规划衔接,用好、保护好水运资源,加快建设环湖沿江产业密集带,促进运贸结合,延伸开发,以此辐射和带动湖南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加快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两个“体系”的建设:建设以湘江为重点的高等级航道体系;建设布局合理、功能明确、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港口体系。同时,要做好项目前期,要保证投资机制的落实。三是推进水运结构调整。要采取政策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为主的方式加快运力结构调整;要鼓励港口企业以资产为纽带实施重组和兼并,加快港口结构调整,完善功能布局;要经济推动传统港航企业升级改造,功能拓展、上下延伸服务链,积极发展湖南水陆集装箱多式联运、干支直达运输线的延伸,引导有条件的港航企业向现代物流经营人转变。四是加强水运安全管理。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海事机构要以省政府开展的水上交通安全整治行动为契机,将专项整治、综合治理与建立长效安全管理机制相结合,完善安全监管模式,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隐患排查和整改力度,加强渡口渡船、化学危险品船运输、航道保畅、港口源头查堵等水运安全监管。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加大投入,科学规划海事发展,完善法规体系,加快湖南水上交通支持保障系统建设,提高海事安全监管和应急保障能力,确保水上交通长治久安。
韩永文对湖南今后一段时期水运发展作出总体部署
韩永文在工作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省水运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已基本形成了以洞庭湖为中心,长江、湘江、沅水干流为依托,岳阳港、长沙港等重要港口为节点的水路交通运输体系,水运在服务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水运基础设施供给不断增强。到2010年底,全省航道总里程达11968公里,居全国第3位,千吨级以上航道700公里;各类港口63个,生产性泊位1888个,长沙港、岳阳港已成为全国内河主要港口,岳阳港城陵矶港区已开辟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水路交通运输加速发展。截止到2010年底,全省运输船舶达1.6万艘、运力达到243万吨,水运承担了全省7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量,湘江在外贸运输尤其是集装箱运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环湖沿江的经济和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全省80%的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81%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环湖沿江布局。特别是湘江沿线已经发展成为我省最重要的工业走廊,湘江两岸聚集了全省70%的大中型企业,工业产值占全省总数的60%以上;各类开发区和园区有41个,占全省总数的54%。支持水运发展的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初步建立起水上交通安全综合治理预控体系;航道建设与整治等一批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取得新的突破;形成了省、市统一布局、统一设置、统一管理的海事管理模式;改变了过去“收费养人”的经费来源模式,水路交通管理机构经费已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形成了水运系统业务精、作风硬、能干事的干部职工队伍。
韩永文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我省水运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运强省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水运投入不足,缺乏稳定的引导性投入机制,社会融资手段缺乏;基础设施薄弱,高等级航道偏少,航道常年通航保证率仅为50%左右;河流开发统筹考虑水运发展不够,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尚没有建立起统一、集中的流域管理协调机制;水上交通安全监管能力不足、手段缺乏,搜救应急力量和设施设备严重滞后等。
韩永文在工作报告中明确了我省水运发展的总体目标。即:用20年的时间,投入约1700亿元,到2030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到2020年,投入680亿元,基本建成以长江为依托,洞庭湖为中心,“一纵五横十线”为骨架的高等级航道网,重点将湘江打造成“东方莱茵河”;基本建成以长沙、岳阳等国家内河主要港口和其他重要港口为节点,以标准化、专业化、大型化船舶为载体,以现代化安全监管和救助体系为支撑,与其他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的内河水运体系;全省水路货运量占总货运量的比重达20%左右,基本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韩永文在工作报告中提出,2020年以前我省水运发展要加快建立五个体系:一是建立通江达海、干支直达的高等级航道体系;二是建立布局科学、功能完善的现代港口体系;三是建立结构合理、满足需求的船舶运力体系;四是建立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的水上支撑保障体系;五是建立引领水运发展的技术人才支撑体系。
韩永文在工作报告中强调,湖南水运发展要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着力加强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时期,完成投资145亿元,重点建设好“一纵两横七港一系统”等 35个项目。二是着力加强水运建设项目的规范管理。全面推行水运建设项目合理定价评审抽取法;规范水运项目的审批行为;规范水运项目的申报制度;加大水运建设项目的公开力度;加强和规范工程质量安全管理。三是着力加快水运结构调整。加快运力、运输企业、水运服务业结构调整。四是着力保障水上运输平安运行。建立健全水上交通安全整治的长效机制,实行监管体系全覆盖,确保水上安全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五是着力推进水运绿色发展。大力构建低碳水路交通运输体系。六是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整体提升我省水运信息化水平。
韩永文在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求,要为加快水运发展提供政策、措施保障。加强规划指导,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扶持政策落到实处。积极做好水运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十二五”规划建成的水运项目,要争取在2013年底以前完成前期工作;“十二五”跨“十三五”建设的项目,要争取在2014年底以前完成前期工作。要切实坚持依法治航。
《湖南省内河水运发展规划》绘就我省水运发展宏伟蓝图
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贺仁雨在会上提纲挈领地介绍了《湖南省内河水运发展规划》的主要特点、主要内容以及需要重点建设的10大工程等情况。他说,水运规划是为今后20年我省水运发展谋篇布局的顶层设计框架文件,是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专项规划。规划的颁布实施,对于推进湖南“两型社会”建设、促进我省环湖沿江产业布局、提高水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水运战略资源的保护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划》主要特点:一是把水运放在全省经济发展大局中定位,明确了我省水运发展的方向和主要功能定位。二是明确提出20年建成湖南现代内河水运体系。提出了建设湖南现代内河水运体系的宏伟目标,总投入规模达1700亿元,其中“十二五”规划投资145亿元。三是科学有序分阶段推进实施。确定了“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发展思路,提出分两个10年阶段实现规划目标。四是规划集中了各方面的智慧。在多方反复听取意见,并经过专家论证咨询的基础上,11月3日,省政府组织对《规划》进行了审查。11月23日,交通运输部正式出具行业审查意见;11月26日,省政府正式批准实施《湖南省内河水运发展规划》。
《规划》确定了全省水运发展的指标体系。航道方面:全省形成以长江、湘江、沅水3条高等级航道和资水、澧水、淞虎—澧资航道、涟水4条地区重要航道为骨干,以耒水、舞水、南茅运河、塞阳运河、渌水、汨罗江、浏阳河、藕池东支—华容河、酉水、马凌航道共10条具有较大水运开发价值的一般航道为基础的“一纵五横十线”航道布局。到2015年、2020年、2030年,全省500吨级以上航道分别达到1416公里、2200公里、3545公里,其中1000吨级以上航道分别达到971公里、1500公里、1921公里。港口方面:全省形成以长沙港、岳阳港2个主要港口为核心,以衡阳港、湘潭港、株洲港、益阳港、南县港、沅江港、常德港、桃源港、津市港、泸溪港、辰溪港、邵阳港、资兴港、娄底港、永州港15个地区重要港口为基础,其他一般港口为补充的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明确、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化港口体系。到2015年、2020年、2030年,全省1000吨级以上港口泊位分别达到140个、300个、500个。船舶运力方面:全省逐步形成标准化、专业化、大型化的内河船舶运力体系,运输船舶安全性能和环保水平明显提高。到2015年、2020年、2030年,全省船舶运力总量分别达到400万、600万、1000万载重吨。2020年、2030年,湘江干流货运船舶平均吨位分别达到1000吨和1500吨以上。支持保障方面:加快推进水运信息化进程,全省建成5大信息系统,即数字化航道、海事安全监管、航道港口办公信息化和航道VHF、港口VTS系统,其中建设数字化航道约4000公里,逐步构建政务智能化、服务网络化、安监现代化、物流电子化、管理科学化、执法规范化的水运信息化体系;建成覆盖省内主要通航水域、具备较强监管和快速反应能力的水上安全监管及应急救助体系。
《规划》提出,今后20年投入1700亿元,重点建设10大工程。一是岳阳港工程。投资100亿元,重点建设岳阳港城陵矶(松阳湖)港区二期工程,岳阳港临湘港区鸭栏码头工程、华容港区塔市驿码头工程、湘阴港区漕溪码头工程、岳阳县港区鹿角码头工程、君山港区荆江门码头工程、汨罗港区一期工程等项目。二是长株潭港口群工程。投资100亿元,重点建设长沙港霞凝港区三期工程、长沙港铜官港区一期工程、湘潭港易俗河港区一期工程、湘潭港铁牛埠港区二期工程、株洲港铜塘湾港区一期工程、株洲港铜塘湾港区二期工程等项目。三是航电枢纽工程。投资128.6亿元,加快湘江、沅水、资水航电枢纽建设,渠化全省高等级航道,发挥航电枢纽工程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是湘江千吨级航道工程。规划投资61.9亿元,重点实施株洲至城陵矶和衡阳至株洲2000吨级航道建设工程、永州至近尾洲航道改扩建工程、株洲至城陵矶航道提级建设工程。五是沅水能源大通道工程。规划投资60.3亿元,重点实施湘西自治州航运建设一期工程、沅水浦市至常德航道建设工程、沅水洪江至辰溪航道建设工程、沅水金紫至洪江航道建设工程、沅水桃源至鲇鱼口航道提级建设工程。六是洞庭湖岳阳综合枢纽工程。规划投资180亿元,设计正常蓄水位25米,库容30亿立方米,总装机容量20万千瓦,年枯水期发电量4.8亿千瓦时,建三线3000吨级船闸,设计年通过能力1.5亿吨。按照25米正常蓄水位和22.5米死水位测算,工程建成后将获得15.3亿立方米的调节库容,增加洞庭湖水面积近1500平方公里,使四水下游及湖区322公里航道达到三级以上标准,从根本上改善洞庭湖区生态环境。七是涟水复航工程。规划投资89亿元,新增1000吨级航道175公里,实现湘河口至娄底涟钢大桥175公里航段复航,打通湘中地区重要的绿色经济大通道。八是湘桂运河工程。规划投资390亿元,建设航运梯级5个,改造船闸3个,开挖人工运河42.3公里,可实现衡阳以北2000吨级航道连通长江,衡阳以南1000吨级航道连通西江(珠江主体),沟通长江、珠江水系,打通湖南第二条通江达海大通道。同时沿线枢纽梯级装机容量可达850兆瓦,可灌溉农田100万亩,工程综合效益明显。九是湖南省水上交通支持保障系统工程。规划投资28亿元,全省水运实现运输智能化、办公电子化和管理现代化。十是船舶标准化工程。规划投资3亿元,优化船舶运力结构,充分发挥水运优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