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1281|回复: 0

牛刀宰雉的左宗棠与铁笔惊虏的陈笛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27 13: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朝晖夕映 于 2012-4-27 13:26 编辑

牛刀宰雉的左宗棠与铁笔惊虏的陈笛斓
作者 朝晖夕映    发表时间 2012-3-17    推荐程度  ★★★★★
    文章出自:湘滨文学网
www.4808.com   
    原文地址:
http://www.4808.com/Go.asp?id=94196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这是清光绪二年(1876)的暮春。一个30多岁的书生,骑着他入疆后买的白马,凝视着甘肃酒泉的肃州城。那里是西征军的大本营。
  他在等一个人,一个他心目中的偶像,一个民族的英雄。
  他从湖南老家启程,守候此处已经一个多月了。然而,守门的人总是回答:大帅没有在营。
  “大帅”,就是那个力举塞海并重、毅然挥师挺进图求新疆版图完整的左宗棠。



  一把纸扇识英才

  其实,左宗棠并没有外出。去年,光绪元年(1875)2月左宗棠被任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随即入兰州。今年,光绪二年(1876)3月,左宗棠从兰州移师到肃州(酒泉),在城南设置西征军大本营。左宗棠戎马倥偬,正部署三路进剿阿古柏。命刘锦棠率所部出嘉峪关,经哈密前往巴里坤,会合金顺所部先取北路;命张曜所部屯兵哈密固守,防敌由吐鲁番东犯;命金顺所部屯兵巴里坤、古城(今奇台)一带。
  面临大战,兵、饷、粮、运四大难题困扰西征军,左宗棠正在运筹帷幄,拟定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战略方针,哪有时间旁骛?
  也是机缘巧合,一日正在冥思的左宗棠,突然看见一部下手摇一把纸扇,左宗棠要过来一看,那扇上画着一株对雪怒放的梅花,画上题曰:能花春在我,耐冻雪无权。左公眼睛一亮,忙问部下:
  “你这扇哪里来的!”
  部下是个参军,负责接待的。忙说,“对不起,我忘了,这是一个叫陈笛斓的湖南湘阴来的同乡,说要拜见大帅呢!”
  “人呢?快把他找来!”
  左宗棠一向说话兜天兜地,且又表情凝重,参军揣摩不出大帅用意。急领军士跑出辕门。那些军士一路大喊;“陈笛斓在哪里,别让他跑了!”
  左公是深得民心的,当地居民以为大帅府要拿人,一起跟着高喊:“别让姓陈的跑了!”
  站在城墙头上的陈笛斓一听,也有些着忙:难道大帅府误把我当探子了?但定心一想:他心目中的封疆大吏是个英明的人,绝不会无缘无故拿人。于是大喊:“陈笛斓在此!”
  那些士兵不问青红皂白,上去就一绳子,把陈笛斓缚住!这个领头的参军也糊涂了,难道大帅真要拿下这个人?
  士兵簇拥着陈笛斓,推到大帅面前。左宗棠不由大喝一声:“你们干什么?”
  参军急忙解开绳索,退立一旁。
  左宗棠问:“年轻人,你来我这里有何贵干?”
  陈笛斓昂首不语。
  “你叫什么名字?仙乡何处?”
  陈笛斓依然昂首不语。
  左公一身傲骨,一向小视他人。而今天遇到如此清高不羁的小同乡,不由惺惺相惜。他哈哈一笑,目视参军:
  “得罪了奇士,不道歉么?”
  参军恭敬抱拳一礼:“方才多有得罪,请阁下原谅!”
  陈笛斓转身面向南方,依然昂首不语。
  左宗棠心里明白,这个年轻人不简单,起身走出太师椅,向陈笛斓抱拳。突然一句:
  “能花春在我,耐冻雪无权!”
  “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左宗棠暗暗一惊:此书生竟然引用自己在柳庄的对联回应自己。于是说:
  “先生,难道我没有做到?”
  陈笛斓微微一笑,“不错,我正是看到大帅胸襟,才万里赴戎机,慕名投奔。但是,你家门的下联我建议改一个字!”
  “什么?”左宗棠豪情大起,“你改个什么字?”
  “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应该改成读破万卷,神交达人!”
  左宗棠稍一思索,大笑:
  “呵呵,‘君子安贫,达人知命’!我明白了,你就是达人!今天本帅多有得罪,这厢有礼了!”
  左宗棠躬身再次抱拳,陈笛斓深感这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是傲而不骄。急忙回敬一礼:
  “折煞晚生了!”
  一场本不该有的误会,成就了一对忘年交!于是两人促膝长谈。
  陈笛斓详细介绍了自己身世。
  陈公笛斓,又名迪南,学名彤辅。1840年(鸦片战争)出生。老家居湖北监利县。父亲陈开章,务农。父亲先于母亲27年去世。
  母亲王姓,出身一县吏家庭,工诗词歌赋。著有《机丝余绪诗章草》。如《夏夜课子》:
  西窗白月印榴花,课读挑灯夜绩麻。劳逸一篇刚上口,鸡鸣邨落两三家。
  陈笛斓尝于月下读的四书五经,饿了就吃个烧红薯。1858年迁来湖南湘阴,以四乡游学当“儿童句读师”为生。家境贫寒,前年母亲去世,还是朋友帮忙提供的墓地。
  他去过与自己的家相距仅20余里的左公家柳庄,看到过左公的诗书联记,景仰左公的满腹经纶,更钦佩左公主张海塞并重,一心保卫国家的爱国精神。
  陈笛斓还说,他的好友卓甫先生参加了西征军,他感而赠诗:掷去毛锥赋远征,班超壮志愧书生。十年戎马三边苦,万里河山一剑横。麎尾笑看驱塞瘴,豹韬漫惜战枯枰。短长亭上黄花路,落叶声声黯别情。
  他说:“要不是家母新丧,自己早就投笔从戎,来新疆协助大帅共同破敌了。”
  左宗棠笑着说:“征西十分艰苦,军饷短缺,日子可不好过啊!”
  陈笛斓说:“来疆绝非混个出身,谋求功名利禄,而是力求御敌于国门,收复西疆,完我大好河山!”
  听到这里,左宗棠拍拍这个年轻人的肩膀,大声说道:“有志气!”临了,又轻轻说了一声:“虽然你不求功名利禄,但我也不能辜负我的部属啊!”
  于是,一对老少心有灵犀,陈笛斓当上了西征军帅府主要负责文牍的师爷。



  左宗棠赠陈笛斓“铁笔师爷”名

  左宗棠日理万机,许多文稿都依仗陈笛斓完成。陈笛斓来营之日,正是西征军全面发动进剿阿古柏之时。不少讨敌檄文,安民告示,都是陈笛斓完成。
  1876年8月上旬,刘锦棠、金顺二部清军从阜康出发,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法,出敌意外地迫近乌鲁木齐北面重地古牧地(今米泉)。扫清敌外围据点后,用大炮轰塌城墙,17日从缺口冲入城内,一举歼敌5000余人。于是,乘胜于18日收复乌鲁木齐。
  随后,左宗棠命刘锦棠部驻守乌鲁木齐,防止阿古柏军北犯,并继续清剿山中残敌;命金顺挥军西进。昌吉、呼图壁及玛纳斯北城之敌闻风溃逃。
  但1876年9月初,金顺部开始攻玛纳斯南城,却月余不克。
  左帅不由眉头紧锁。决定采取强攻加分化瓦解的方针,晓谕阿古柏那些被迫胁从的部属认清形势,放弃负隅顽抗。
  左宗棠对陈笛斓说了这一意思,要他立即起草劝喻阿古柏部投降的通牒,次日完成。
  陈笛斓笑笑说:“请左公借帅椅一坐。”
  左公走了出去,大约一个时辰,回来看见通牒已就,置放案头。
  “哎唷,晋朝袁虎的文章倚马可待,今天你陈笛斓可是坐帅椅而通牒即成呀?”拿起一看,读到“虎帅挥师,何异牛刀宰雉;龙旗指路,正如鹤焰焚茅”时,左宗棠猛地一拍桌子:“好文!奇才也!”
  数日后后刘锦棠和伊犁将军荣全领兵增援金顺,与之会攻,于11月6日占领玛纳斯南城。至此,天山北麓被阿古柏军占领之地全部收复。
  战事稍松,左宗棠请来陈笛斓。送给他一副亲笔题词的条幅:“先生铁笔常惊虏,战友同心可断金”。题头写“书赠彤辅”,落款是“亮白”。
  陈笛斓一看,十分感动,连忙抱拳致谢。
  左宗棠抚须微笑。对陈笛斓说:“看来你的师爷称号前应该加两个字:“铁笔”。从今以后,你就是帅府的“铁笔师爷”!

  肝胆相照又怒目相睁的一对老少

  左宗棠脾气很大,一日,找陈笛斓有事,但军士四处找陈不到。左宗棠交代:陈笛斓若酉时还不回来,扣他三个月军饷!自己则怒冲冲离开了。
  谁知,陈笛斓竟然戌时才回营!
  陈笛斓急忙到左府报到。左宗棠把门紧闭,就是不理!
  陈笛斓也是个脾气也不怎么样的人,一通乱擂,硬是敲开左府的门!
  左宗棠劈头盖脸:“你私自离营,有违军纪,实在该罚!”
  陈笛斓梗着脖子:“大帅就不许学生禀明下情么?”
  左宗棠大手一挥:“滚!”
  陈笛斓则大步流星出了左府!
  当然,陈笛斓一夜未眠。他提笔写道:“属下巡营,偶见病媪;岐黄在腹,常思惠人。于是施针,因之活命;继而延医,遂难身脱。大帅医国,出手可救万人;小生医人,行针仅活条命。然仁心一致,则道理相通。……”
  陈笛斓次日进见左宗棠,把“检讨书”呈给左宗棠。左宗棠看了,半天不语。临了才说了一句:
  “你原来还会诊病呀?”
  “是,学生略通岐黄之术。”
  “你虽然为民做了好事,但是我这里军令如山!”
  “学生愿罚,只求不砍头!”
  “你很惜命?”
  “砍了头,就不能为大帅西征分忧,也不能为百姓治病了!”
  左宗棠心有余忿,脸色依然难看。吩咐:“扣三个月饷银!”
  这时,营门外响起一片喊声:“左大帅的西征军真好呀!”“感谢军营里那位先生,救了我老娘一命啊!”
  左宗棠疑惑:“那位先生?”回过头问陈笛斓:“你救了人家的命,连名字也没有告诉人家吗?”
  陈笛斓:“他们倒是问了,我说是西征军大帅府的人”。
  “砍头就免了吧!”左宗棠挥挥手:“去吧,那些人要见你这个救命恩人呢!”
  两个暴脾气的人就此和好,一场风波就此平息。
  也正是因为左帅会宽人,一月后,陈笛斓在治疗兵士两脚溃烂之疾上里了大功。
  由于长期急行军,加上天山温差大,大批兵士的脚出现溃烂。左宗棠便命陈笛斓施治。
  陈笛斓发动大家采集艾草。这种药草新疆比比皆是,不要花钱买。行军后浸水泡脚,很是有效。尔后,新疆百姓学着使用,又出现了“艾草茶”、“艾草面”。
  休整期间,陈笛斓又命士兵多采红花,以备治疗与敌格斗中的跌打损伤。

  挥泪别明公

  1878年,清政府派的全权大臣崇厚,赴俄谈判收回伊犁事宜。由于怯懦无能,崇厚与沙俄签订的《交还伊犁条约》,仅仅收回了伊犁一座孤城,却要中国偿付兵费500万卢布,割让霍尔果斯河以西及伊犁南境的特克斯河流域的大片领土,增辟陆路通商路线,以及在蒙古、新疆免税贸易等。
  消息传来,朝野哗然。左宗棠听说后气得呕血,再次上书,坚决要求收回全部领土。清政府遂将崇厚治罪,改派曾纪泽前往俄国再次谈判,同时授命左宗棠做武力收复伊犁准备。
  左宗棠于1880年5月,以68岁高龄“舁榇出关”,即抬着棺材从肃州出发,经过嘉峪关、玉门关等10多个关口,挥师挺近伊犁。自己亲自坐镇哈密指挥。
  左宗棠之所以抬棺出战,不仅表现了他抵御外侮的大无畏精神,而且旨在震慑沙俄,为曾纪泽在俄国彼得堡的谈判增加底气。如果沙俄不肯交还伊犁,就用武力收复。
  沙俄看到这个湖南骡子如此决一死战地发飙,一时慌乱。加之俄国人正在克里米亚地区作战,无力东顾,不得不作了让步。1881年2月,中俄正式签定了《中俄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了对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领土的主权。至此,新疆全境收复。
  新疆收复,左宗棠功昭于世!
  左宗棠西征的同时,命部下沿途插柳,绿化荒漠。又大兴农垦,修理水利。使得贫瘠的蛮荒之地,一片生机。
  陈笛斓以诗颂曰:
  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此诗文史界误传为杨昌浚作,只有湖南省作协副主席王扶林为之正名。
  2005年,王先生在他的《湘人湘事“破天荒相公”左宗棠》中写道:
  “兵出嘉峪关,左公命令部下沿途插柳,以示有去必有回。日子长了,绿柳成阴,原本荒凉的西域风景遂为之一变。当时,左公帐中的“铁笔师爷”(即今日之秘书长)陈迪南豪兴遄飞,于马上赋诗一首,道是:‘大将筹边未肯还(此句的通行版本为大将征西久未还,作者根据陈迪南家藏遗稿恢复原貌),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颇具大唐边塞诗的风骨。”
  确实,陈笛斓的《七绝.西征》体现了非凡的笔力,联系后来的挽左宗棠和湘军烈士的那些对联,这诗体现了文风一贯。时任军务帮办的杨先生恐怕笔力有所不逮吧。此诗在陈笛斓村邻中连学语小儿都能讽诵。况湖北监利方面清光绪26年编印的《义门陈氏家乘》陈笛斓《片羽集》中有载。
  就在左宗棠实现新疆全境光复的1880年底,陈笛斓家中却出现了重大变故:他四个儿子在这一年因病死得仅剩最小的一个!
  陈氏谱记载:“王孺人(陈笛斓之母)万苦千辛抚藐孤成立,著有《机丝余绪诗章草》。年六十有二,后(她的)先生二十七年卒。子一:庠名彤辅,字笛斓。孙四:毓嵩、曙嵩、蔚嵩、翰嵩。”
  陈笛斓四个儿子,如今只剩下最小的翰嵩。
  陈笛斓受不了这种打击,于是请求准予辞职。
  左宗棠是个儒将,对国家满怀忠烈,对他人满怀爱意。
  他听了陈笛斓含泪的诉说,半天没有做声,眼里噙满泪花,连呼“可惜可惜!可惜呀!”
  他这三声“可惜”,既是对陈笛斓家庭遭遇的同情,也是为西征军帅府少了一支“铁笔”而惋惜。
  他派人送陈笛斓回湖南,自己亲自送出大营,又特别送了陈笛斓500两白银。
  左宗棠仁义之心不泯,爱惜部下之心不泯。
  新疆光复后,朝廷自然要对西征军奖励抚慰一番。
  1881年2月左宗棠回京,入值军机。10月又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兼办理南洋通商事务大臣。
  1882年2月接任两江总督后,他在整顿江海防务,筹划反法侵略外,还向朝廷举荐了一批西征军将士和幕僚。如举荐刘锦棠为新疆总督。
  陈笛斓也被因此被诰封为“三品通奉大夫”。左宗棠践行了自己的诺言:“我总不会忘记部属”!
  左宗棠怀念那些为摧毁阿古柏政权和击退英俄侵略而牺牲的湘军烈士们,在南京举行了大祭。陈笛斓献挽联曰:
  热血化红磷,羌塞云低,吴江露冷;
  忠魂归白下,秦淮月暗,楚些风骚。
  楚些即楚辞,“些”读“嗦”suo,第四声,乃楚辞中的招魂语气词(网络上有人把“楚些”写成“楚地”,可见其文史知识欠缺,也许没有读过楚辞。如果那样一改,此联意韵大为失色)。吴江露冷、秦淮月暗,都指出了祭奠地为南京。而“白下”则正是南京的别称。
  可惜,左宗棠南京祭奠阵亡将士这一义举,难以看到史记。
  陈笛斓离开左帅后,一直隐居湖南湘阴乡下一个叫“姚家坡”的地方,那也是他由湖北迁入湖南的首居地。陈笛斓平生喜爱梅花,在住处栽有梅树百株,建起“百梅书屋”。乡绅们提议,村民们附议,此地便改名“百梅冲”。
  隐居的日子里,陈笛斓始终心念左宗棠。1885年9月
左宗棠病逝于福州。清廷诏令加封太傅,谥号“文襄公”。并命湖南、福建、新疆等凡有左公业绩的地方,兴建左公祠、相国祠。
  新疆首先建有相国祠。陈笛斓为之写门联,挽曰:
  提挈自西东,帕首靴刀,十年戎马书生老;
  指挥定中外,塞云边月,万里寒鸦相国祠。
  “帕首靴刀”指左宗棠是个儒将:头缠帕,靴藏刀。提挈自西东、指挥定中外,记载了左宗棠转战东西南北,抗御英、俄、法等列强进犯中华的的盖世奇功。(现在网络上有人把塞云边月写成塞云之月,是不懂联律的表现。)
  陈笛斓与左公的故事,除了乡邻,很少流传。盖因陈笛斓小左公28岁,他们是忘年交。陈笛斓追随在左公身边不过四年,且以秀才身份入西征军,知名度小。后来虽得诰封三品,但一直赋闲在家。加上他丧子之痛,看淡了人生的缘故吧!


  (本文合作:策划:朝晖夕映(并责网络投稿)撰文者:左强,左宗棠第五代堂孙;东隅:原在左宗棠和陈笛斓老家樟树乡工作过的老干部。素材口述者肖少良,樟树乡百梅村原支部书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

0730-230 9876

工作时间 全天 8:00-17:30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Copyright © 2016-2017 WWW.XYPU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4 @技术支持:NS TECH 粤ICP备16098181号-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