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589|回复: 0

[湘阴新闻] 屈原思想与湖湘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6-12 10:4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湘阴新闻网(通讯员 毛欣法)应该说,湖湘文化与湘楚文化一样,都是同属于中华地域性文化中的楚文化。它的核心所在,就是“哀民生之多艰,先天下之忧而忧”。它的鲜明特征,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就是说,湖湘文化也好,湘楚文化也罢,它的起源与发迹,与屈原思想颇有关联,或者说受到了屈原思想的影响。

  屈原思想是什么?是求索精神。求真、求善、求美,才是屈原精神的内在本质。屈原的这种精神,既包含了他为真理而奋斗的理念,同时也包含了他为理想而献身的思想,也就是人们后来所说的他的“美政”、“美人”思想。这也大概就是他“独善其身”,要创作《离骚》的缘由。从“王怒而疏屈平”到“怒而迁屈平”,屈原深感自己“举贤授能”的理想一经破灭,其“美政”就无能为力实现了。于是,他便发出“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的感叹。在屈原看来,真理的破灭,就是人格的终止,也就是生存与生命的结束。所以,屈原他便想到了自我完善。

  尽管屈原那时的自我完善品格,与当今湘人勇于献身的精神是两个不同概念,然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却一代又一代的激励着中华儿女,尤其是湖湘儿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这不,自屈原自我完善以后,他的直接思想继承者宋玉,继屈原之《九歌》而作《九辩》,运用大量的比喻,痛斥楚国当道的小人,是蔽日的“浮云”、挡道的“猛犬”、无用的“弩胎”和善于投机钻营的“凫雁”。汉代,官居长沙太傅的贾谊,本来他不是湖湘人,可他深受屈原思想之影响,其“美政”思想,也与屈原完全相同。

  笔者还以为,唐代政治改革家刘禹锡也不是湖湘人,可他在被贬为朗州司马期间,也是受屈原思想之影响,不住衙门而窝居常德招屈亭旁,且一住就是十年。并以屈原作《九歌》为榜样,写《竹枝词九首》,也从屈原为实现理想而“九死不悔”的精神中,汲取力量,坚定了自己改革朝政的政治信念。所有这些,都为后来湖湘文化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铺垫,或者说是夯实了基础。

  当然,对于湖湘文化的内涵而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各的看法,这也见怪不怪。只是笔者历来认为,湖湘文化的内在思想与人文精神,无非就是:心系天下、爱国爱民的伟大抱负;不折不挠、敢为人先的浩然正气;务实求真、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学用结合、博采众长的创新理念;赴汤蹈火、勇于献身的高尚情怀。

  湖湘文化之所以要与湘楚文化分开并举而凸显,是因为湖湘文化除了得益于屈原思想之外,还得益于湖南历史上的湖湘学派。是湖湘学派滋生和造就了湖湘文化,同样,也是湖湘学派丰富、秀美和提升了湖湘文化。湖湘文化与湖湘学派的提法,虽然近在当代,有些恨晚,而它却早就有了自己应有的名分和地位。

  远在公元十世纪初,湖南湘江上游的道县濂溪人周敦颐(1010-1073年),在继承和发展我国孔孟之道与董仲舒之儒学思想的同时,融佛学、道学之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创建成濂溪学,成为我国自宋代以来的理学开山鼻祖。这之后,河南人程颢(1032-1085年),与其弟程颐(1033-1107年),从洛阳一路南来,师从周敦颐,进而奠定了我国宋代的理学基础。

  不久,福建崇安人胡安国与第三子胡宏和侄子胡宪,从湖北迁入湖南,避居衡山且分别创碧泉书院和文安学堂并聚徒讲学,为湖湘学派的发展和湖湘文化的繁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其大儿子胡寅、二儿子胡宁和三儿子胡宏,都为湖湘学派的创建功不可没。特别是胡宏(1106-1161年),开湖湘之学统,功绩尤佳。并将他家的胡氏之学,由高徒张栻传到了长沙岳麓书院和长沙城南书院。值得提及的是,从此,发源于湖南衡山的湖湘学派重心,也就转移到了湖南长沙。由此,长沙的岳麓书院也就逐渐成了湖湘学派的基地和湖湘文化的摇篮。其间,南宋中兴时期贤相张浚的大儿子四川广汉人张栻,也奉父命前往衡山,拜胡宏为师并从学十年之久。受其影响,张栻除了继承胡氏之学的精髓之外,还博采众长,总结和提高了前辈及同辈们的学派学术思想,并使其更具有系统性和独创性。

  与此同时,二程的理学思想,经福建人杨时传至弟子罗从彦、刘勉之,以及再由罗从彦传至李侗和朱松,此又另一派也。令人深思的是,朱松临死之时,还把只有十四岁的儿子朱熹,也托付给胡宪和刘勉之教养。朱熹师从胡宪十年之多,除了得到胡氏真传,继承周程的理学思想之外,还以儒学为主体,把自然、社会等综罗百代,熔于一炉,集孔子以来之学术思想大成,创立了标新立异的新一代程朱理学或朱子学。

  1167年秋8月,朱熹跋山涉水,路行三千,从福建的福安,来到长沙的岳麓书院拜晤张栻,并留校60天之多,与张栻同堂会讲,至今还传为佳话。遗憾的是,张栻潜心办学而积劳成疾,导致了他英年早逝。于是乎,湖湘学子又多从学于朱熹了。1194年,64岁的朱熹在任荆湖南路安抚使时,又再度来到长沙,还大兴土木,重建岳麓书院。

  “往者犹可鉴,来者犹可追”。明朝末叶,衡阳人王夫之又一次将湖湘文化“兼容并包,融会贯通”,把博大精深的湖湘学派思想体系,继承和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后又经清代陶澍的政务改革、魏源的“富国强兵”和贺长龄的“兴利除弊”,以及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学习外国科学技术的“洋务运动”的发挥,使湖湘学派的学术思想理论得到了重新的发扬光大。

  知道什么叫做“无湘不成军”吗?曾国潘带领湘军用12年的时间,最终打败了已在南京建都的太平天国。左宗棠带领湘军用4年的时间,从沙俄手里夺回新疆伊犁。毛泽东、彭德怀举行浏阳秋收起义和平江起义上井冈山。那个敢于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和那个善于破敌开路的先锋队伍贺家军,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八年抗日战争及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勇往直前,坚韧不拔,身经百战,屡建功勋。到共和国成立,这支队伍硬是打出了3位元帅、6位大将和12位上将。从这里,大概就能找到什么是“无湘不成军”的真谛了。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从岳麓书院到新民学会,从周敦颐到张栻和朱熹,从梁启超、康有维到谭嗣同;从杨度、杨昌济到熊希龄;从黄兴、宋教仁到陈天华;又从翦伯赞、林修梅、林伯渠到何叔衡、毛泽东、蔡和森等等,这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湖湘文化人才群体,之所以前仆后继求索进取,无一不是上承屈原爱国主义思想的余绪,也无一不是为了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的历史复兴。他们既滋润于沅芷澧兰和湘声岳色这片沃土,又皆受熏陶于岳麓书院“唯楚有材,于斯为盛”之精神。

  湖湘文化在一定的层面上,也包括屈原为之而奋斗过的爱国主义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还有我国历史上长时期积淀下来的湖湘人文精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

0730-230 9876

工作时间 全天 8:00-17:30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Copyright © 2016-2017 WWW.XYPU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4 @技术支持:NS TECH 粤ICP备16098181号-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