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阴新闻网讯(通讯员 黄敏 朱隆富 刘正军)
●她是岳阳市第一个文职女将军
●她开创了护理教育管理新模式
●她成为全国护理战线的佼佼者
在我国护理科技领域,“潘绍山”这几个字的份量可是沉甸甸的:她是广东省最高科技成果奖“丁颖科技奖”军队系统的首个获奖者,军队护理科技最高奖全国护理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得主,代表全国护理战线130万护理人员出席2001年度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表彰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谁能想象,一个有着如此骄人战绩,取得这样辉煌成果的知名护理专家,岳阳市第一个文职女将军。50年前却是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小护士!潘绍山是怎样登上护理战线的顶峰成为一名耀眼的科技明星的?近日,我们走进风光旖丽的广州总医院,采访了这位护理战线上的女英雄。
人生第一志愿不是当护士
1945年6月14日,潘绍山出生于湘阴岭北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61年,潘绍山初中毕业,各科成绩优秀的她原本可以顺利晋升高中继续学业,以便圆她从小想当一名工程师的梦想,但她却出人意外地选择了一所军队的护士学校。
“那时国际国内局势不稳,随时都像要打仗似的,我想当名护士,上战场可以多救助伤员。”谈及50年前人生面临的重大选择,潘绍山没有丝毫后悔。
1963年,潘绍山从护士学校毕业后直接留在了广州总医院。上战场的愿望没能实现。开始她有些失望,但很快又静下心来,把心思全都扑在了工作上。她想:既然留了下来,那就好好当名护士吧!
潘绍山接触的病人中有一位叫林宝盛的青年战士,患上一种世界罕见的蛎壳型牛皮癣,四肢挛缩,全身布满一颗颗黑色硬壳的牛皮癣和溃疡。看着他痛苦不堪的模样,潘绍山心里很难过,但却毫无办法。她悲伤地问自己:作为一名护士,难道就不能找到一种更高明的办法帮助他减轻病痛吗?对病人强烈的同情心,激发了潘绍山强烈的责任感,并最终促使她走上了投身护理科研的道路。
科研路上的第一次尝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医疗条件还不好,那时的病人一般不给输液,多数采用药物加50%的葡萄糖静脉注射。这种高浓度的液体一旦渗出血管外,会给病人造成巨大痛苦。由于平时输液的病人不多,护士们获得的锻炼机会少,实施此类操作时往往容易紧张而扎破血管,造成药物外渗。药物外渗后,究竟该采取什么措施帮助病人镇痛,当时主要有两种争论:有人说用热敷好,有人说要冰敷。到底哪个效果更好?潘绍山本着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忍着剧痛让同事在自己身上做起了实验,最终得出了冰敷比热敷效果好的结论。这项研究虽然没能形成论文发表,但却激起了潘绍山对护理科研的浓厚兴趣。
1981年,医院安排潘绍山到消化内科工作。十二指肠引流,本是消化内科一项常见的专业技术,有时科里一天做好几例,但成功率很低。潘绍山对这个问题暗暗动起了脑筋。她对整个操作过程作了无数次分析,找出了问题的原因。十二指肠引流插管时需要患者抬高臀部,这个体位令患者很不舒服,很难长时间配合。但由于十二指肠位置特殊,插管又很难在短时间内顺利到达这个位置。潘绍山知难而进,她根据咽喉、食管和胃等不同部位的生理特点,设计了多种实验方案,并亲身体验,得出了插管过程中通过咽喉、食管要快,通过胃部要慢的"两快一慢"结论。根据这一发现,治疗过程中病人不再需要抬高臀部,原来要两三个小时的手术,四五十分钟就完成了。潘绍山还从胃镜检查中得到灵感,对消化道插管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解剖尸体上多次进行测量,收集了大量有用的数据,得出了一种比当时国内外护理教科书上更为简单有效的计算公式。1993年这两项成果在全国首届护理科技评奖大会上双双荣获三等奖。从此,她在护理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50年来,潘绍山先后发表论文、译文30多篇,主编出版专著一部,有16项成果分别获得全国护理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几乎每隔一两年就有一项科研成果问世。
开创护理教育和管理新模式
潘绍山当过护士、护士长,还曾受聘为广东医药学院的兼职讲师、副教授,全面负责了广东省第一个三年制全脱产的高级护理学习班,为军地医院培养了200多名高级护理人才。
1991年,潘绍山走上了广州总医院护理部主任的领导岗位。当时,全国各行各业都掀起了改革大潮。广州总医院的护理工作也面临着一个紧迫的问题——旧有的护理模式如何与变革中的医疗模式顺利接轨?潘绍山敏锐地意识到:传统的护士长“管家婆”形象需要彻底改变了,新时代需要“学者型”的护理高级人才。
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州总医院大量引进博士后、博士等高学历人才,医师队伍兵强马壮,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从事护理工作的仍旧是一支以中专学历为主、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的队伍,有的护士从学校毕业到退休没有一次再学习的机会,知识老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实际工作中,潘绍山也时常感到自己新的护理理念得不到老护士长们的理解和配合,一些从高护班培训回来的学员在科里得不到重视,传统的护理观念仍占支配地位。为了不让护理工作拖医疗的后腿,当务之急就是提高护理人员的学历水平,更新知识,与时代接轨。在潘绍山的倡导下,广州总医院为护理人员开起了外语学习班、函授辅导站,指导护士们进行护理科研论文设计。此外,潘绍山还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帮助护士们外出进修学习,为她们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几年时间里她先后推荐100名护士境外培训与进修,参加国内研究生或专科升本科的学习,有上千名护士参加了护理自学考试和函授学习,使全院护士的学历结构从传统的以中专为主逐渐向大专、本科过渡,护士的护理技能和水平也得到大幅提高。医院先后6次组队参加广东省、广州军区各种护理竞赛,6次都获得团体第一。
经过8年的实践摸索,潘绍山逐渐建立起了一整套临床护理教育、管理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首次在国内提出将护士的临床培训分为中专护士规范化培训、大专(本科)护士毕业后教育及护师以上职称的继续教育三个阶段,对护士的培训、使用与管理实行一体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该研究中的关键技术“微机学分管理系统”和“主管护师考试系统”两个软件一举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先后荣获军队科技成果二等奖和全国护理科技一等奖,其论文被美国MEDLINE数据库收藏,先后有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护理专家来院参观学习,潘绍山也多次出国讲学。国内外护理同行都对广州总医院的临床护理教育取得的成就感到惊讶和敬佩。
2000年1月,潘绍山将多年的护理管理经验融入一部长达84万字的专著:《现代护理管理学》。该书一经公开发行,很快在我国护理界引起了轰动效应,专家们评论说这是我国现代护理管理专业领域内理论体系最完整、篇幅最大、内容最新、操作性最强的权威书籍,中华护理学会将其特别推荐为现代护理培训教材和研究生必修课教材。出版不到半年,该书就已多次再版。
当荣誉和花环接踵而至的时候,潘绍山反倒显得异常从容镇定。回首50年的黄金岁月,她觉得荣誉不能只归功于她一个人。尽管她曾在科研的道路上吃过常人不曾吃过之苦,忍受过常人不能忍受之难,但面对记者她却挥之若烟只字不提。她说:“是职业选择了我,是党把我放到了这个位置,是党和军队给了我许多学习机会培养了我。组织信任我,我就要不辱使命,干出一番事业来。”
2001年6月,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颁奖大会。有人问潘绍山:“您是干啥的?”潘绍山轻声回答:“护理”。对方误以为是物理,连问“是核物理还是地球物理?”谈及这段小插曲,潘绍山带着愉快和自豪的神色。是啊,能够跻身于这些科学泰斗、院士博士中,和他们一起登台领奖,一起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慰问与勉励,谁能不感到高兴和自豪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