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改就是要教师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家”。说这话的是袁家铺镇罗塘小学教师朱锦山。此言并非狂妄,而是这位山村教师几十年如一日为教研梦想努力的生动写照。近日,记者采访了朱锦山。
50多岁的朱锦山在罗塘学校一干就是34年。30多年的教书生涯,他并不是年复一年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积极投身教研教改,力争常教常新。
朱锦山向记者娓娓道起他的教研之路。80年代初,他从教一篇阅读课文,自制“阅读训练卡”,让学生自学,意外发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陡然增长,很多学生在课后日记中写到:“朱老师设计的阅读训练卡真好,这样我知道怎样去学,我真喜欢这样的训练”。从此,他刻写蜡纸,油印给学生,以后常改常新,日臻完善,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至此,他自创的“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法”教育科研课题开始浮出水面。
为此,朱锦山拜访了十多位专家学者,深入五个乡镇几十所学校,座谈几百名学生,走访上百位一线教师,阅读上百本新课改书籍,修改整理材料上百万字,修改稿就有满满两大箱。参加实验学生五千多人次,自己花费1万多元。寒暑假从未休息过,严寒酷暑,毫不在乎。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法”终于2004年6月结题,并在湘阴县首届和全市第八次优质教研教改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奖,报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举行的首届中国优质教育成果评选,荣获研究报告类二等奖。编入《当代教育智慧——首届全国优质教育成果集》,并在中国教研网上宣传、推介。
湘阴新闻网讯(记者 易劲军)“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法”教育课题实验的成功,给了朱锦山“教研梦”的坚定信念。他设计编写出《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训练本》,集课堂笔记、课外拓展、生字帖写、日记本、习作佳萃和语文阅读与写作辅导于一体,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还编写出《走进大课堂》校本课程实验教材(高年级版)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实行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尝试进行了《新课程模块备课预案》设计试验等。所有这些,应用至今,深受师生喜爱。
同时,朱锦山积极探索新课程教学实践的运用,申报《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究与实践》课题进行综合实验研究。1998年他创办《校园版报》,15年如一日,自己组编出刊共288期,深学生喜爱和社会好评。他针对当前农村“家教盲区”,自2006年下学期起,创办校报《希望报》,以“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希望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注”和“家教向导,学习参考”为办报宗旨。自己设计、编排、打印,期中、期末出报两期,至今办报7年,已出刊28期、近万份。
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朱锦山的教研教改工作获得了很多成绩。但他还是非常谦虚地说:“荣誉只是对我教研的一个肯定,不代表其他,它将激励我在教研路上更加勇敢的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