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1149|回复: 1

[湘阴新闻] 东湖渔场,刘筠的一个重要起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25 10: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1_b.jpg


  □ 胡宇芬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湖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科协原副主席刘筠同志于1月21日凌晨5时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86岁。

  刘筠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鱼类繁殖和育种专家、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筠院士长期从事鱼类及水生经济作物的生殖生理和人工繁殖及育种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等多项荣誉。刘筠院士率先应用细胞工程和有性杂交相结合的综合技术,在国内外建立了第一个遗传性状稳定且能自然繁殖的四倍体鱼类种群,成功地培育出了优质的三倍体鲫鱼和三倍体鲤鱼。他被媒体评价为:“中国人的餐桌因他多了一条鱼”。刘筠院士与湘阴结下了不解之缘,曾有28年时间,每年3个月在湘阴从事鱼类探索实践。

  春寒料峭,像往常一样,刘筠院士早早来到了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的实验楼里。

  就是这幢老旧的实验楼,看着刘筠一头青丝渐渐染上白发。1953年他从湖南大学生物系毕业分配至此,已经在这儿奋斗了整整60年。无论走过千山万水,终点站永远是这里。

  60年的光阴,留下多少挥不去的记忆。刘筠院士笑着总结:我就做了三件事。

  什么样的三件事,让劳碌一辈子的刘筠院士刻骨铭心、欣慰终生?瞧瞧大江南北的菜篮子吧,再冷的天也不愁没鱼吃。正是因了这个湖南“鱼痴”的智慧、勤奋和执着,湘云鲫、湘云鲤、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牛蛙、甲鱼,每天从养殖场游向菜市场等着你……

  实践出真知 创新不停步

  自古以来,鱼的美味让人遐想,又让人捉摸不透。这水中的精灵不知接受了老天的什么指令,总是在人们的餐桌上若隐若现。靠老天吃鱼的年代,即使生活在“鱼米之乡”的湖南,滔滔湘资沅澧加洞庭,每年也少不了鱼荒的煎熬。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被称为四大家鱼,是中国的特产鱼。多少年来,人们都是划着船到江河中撒网捕鱼解馋,或是初夏时节到江河里捞出鱼苗搬到池塘里再养,可这老天恩赐的鱼苗丰歉无常,收成难料。为什么四大家鱼不能在池塘里实现自然繁殖?文献里有结论:四大家鱼生殖细胞不发育。

  1958年9月,国家水产部在衡阳开会,提出了四大家鱼人工繁殖的问题。刚刚从中科院实验生物研究所进修实验胚胎学归来的刘筠,联想到自己大学所学专业涉及生殖细胞领域,便动了闯关之心。告别新婚妻子,年轻的刘筠带着6位大三学生,直奔祁东县安营扎寨。

  经过1年的调查研究和反复实验,他们发现,四大家鱼的生殖细胞在池塘里是能发育的,但是雌鱼的卵细胞发育到初级阶段就停下了脚步,不能继续进行成熟分裂,也就不能与雄鱼的精子受精。因为四大家鱼一直在江河大环境里野生,适应不了池塘小环境,光靠自身分泌的激素无法生儿育女。但是,只要外界加以适当的刺激,让雌鱼感觉又像是回到了江河中,繁衍后代也就顺理成章。

  找到了家鱼池养的理论依据,道路随之开阔。经过几年的摸索,刘筠和他的学生及助手最终证实了:向雌鱼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胎盘分泌的主要激素之一,可用于检测妇女是否怀孕)进行人工催产是可行的。从此,池塘成了四大家鱼的新天地。

  说起个长体大、鲜甜刺少的湘云鲫、湘云鲤,如果没有刘筠的离经叛道之举,世上的人们至今也享不了口福。1979年10月,湘阴县东湖渔场捕到了一条从没见过的鱼,它个头特别大,像鲤又像鲫。刘筠从这个鲤鱼和鲫鱼偶然杂交而成的个体身上,依稀看到了与教科书上不一样的东西。

  根据遗传学原理,不同种属之间的物种杂交难度较大,自然而然形成的就更为罕见。20世纪50年代,日本、前苏联学者更是提出鲫、鲤杂交雄性不育的理论。照这样说来,杂交鱼再好看再好吃又有什么用呢?

  幸运的是,刘筠没有就此作罢。他精心设计了实验框架,终于发现鱼类远缘杂交具有正常的受精细胞学过程,也就是说精子不仅能激活卵子的发育,而且和卵子一道生儿育女。这一发现震惊了国际鱼类研究界,也打消了国内水产界的疑问。

  通过努力,刘筠和他的课题组成功实现了鲫鲤之间的远缘杂交,其间可谓一波三折。在杂交第一代(湘鲫)中,4.6%的雄性和44.3%的雌性是能生育的,由于生长速度快得到了推广养殖。深入研究的刘筠还发现,在二倍体(即染色体为二倍体)杂交第二代中,有些能够产生二倍体精子和卵子(通常情况下,二倍体鱼只能产生单倍体精子和卵子),它们的受精使得在第三代中产生了雌、雄两性都可育的异源四倍体鲫鲤鱼,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这些四倍体鲫鲤鱼在人工和自然环境下都能自然繁殖。课题组利用这个宝贵的四倍体鱼资源和正常的二倍体鱼杂交,便获得了三倍体鲫鱼和三倍体鲤鱼,这便是已经和我们相伴七载的美味湘云鲫、湘云鲤。

  追着鱼儿跑 再苦也认了

  在鱼身上打主意,就得摸清鱼的一举一动,也就是要先受鱼的摆布。追鱼之苦,劳心又劳力,吃不好睡不好,一直要到掌握主动权的那一刻。

  在攻克四大家鱼池塘繁殖的难题中,刘筠和他的同行及弟子深入全省36个县市的江河、池塘、湖泊,采取了上千份实物标本。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交通极不发达,有车坐的地方运气好,没车坐的地方是正常。祁东是课题组的主基地,鱼苗繁殖季节,时间就是生命,不管是狂风暴雨,还是烈日当空,刘筠一行往往早上在县渔场做完实验后,又马不停蹄步行35公里赶往归阳渔场进行另一组实验,做完后还要在当天赶回县渔场。这样一天下来,经常工作十七八个小时,只吃两顿饭,晚上睡觉也将就,三四条汉子横躺在一张床上,戏称“横堆罗汉”。

  张轩杰教授,刘筠院士的学生,也是共事20年的“鱼友”。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1997年间,每年3月末起两人便一起到湘阴渔场住上两月。那两个月,白天做实验,晚上也睡不了囫囵觉,因为鱼喜欢在雨天的凌晨二三点产卵,要采样非得盯住那个时刻。乡间的渔场,晚上漆黑一片,路滑天冷。有一次行动时,张教授轻轻地掩上门,怕吵醒隔壁的刘筠院士,可当他把实验用鱼刚刚取上来,就听见刘筠院士在背后指点开了。还有一次,为了观察实验用鱼的胚胎发育过程,刘筠院士在湘阴渔场的实验池边守候了3天3夜。他边观察边讲解,并将变化过程用相机记录下来,直到小鱼孵出,刘筠院士才和大伙一道拖着疲惫的身子离开。

  近年来刘筠院士患上了糖尿病,视力大大下降,看书读报、修改论文都要举着放大镜。2002年4月,冯浩博士等几位研究生正在长沙黎托乡的基地进行转基因鱼的研究,由于天气变化异常,实验鱼不产卵,搞得中科院水生所来取材的同行苦等一个多星期。刚刚出院的刘筠院士听说了,直奔黎托基地,直到把实验取材的问题解决好才回家。

  在鱼与家之间,刘筠的天平明显倾向前者,难怪夫人叫他“鱼痴”。痴到什么程度,有3个儿女为证。大女儿降生时,他正在进行鲢鱼的人工繁殖研究,便给女儿取名为刘白鲢。大儿子降生时,他正在探索草鱼的人工繁殖,草鱼又称鲩鱼,大儿子便成了刘鲩。刘少军是小儿子,名字没有和鱼挂上钩,可这个儿子是鱼类学博士、教授,如今父子俩同为湖南师大生物学博士点的领衔导师。

  农民养鱼富 吃鱼敞开肚

  从靠天吃鱼变成靠科技吃鱼,催生了一个新的行当———水产养殖户,他们与刘筠院士一道,将科技成果变成了大家餐桌上的美食。

  最早形成产业的是四大家鱼人工养殖。我省从上世纪60年代初起每年生产鱼苗150亿尾以上,既不用依赖天赐的鱼,也不用依赖天赐的鱼苗,家鱼人工繁殖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渔业养殖生产发展的关键问题,并使得湘江里的珍贵天然资源得到保护。据不完全统计,这么多年来四大家鱼的养殖带动全省30多万水产养殖者致富。雨雪风霜,也挡不住新鲜家鱼的上市。

  甲鱼的人工养殖则使得常德汉寿县名利双收。甲鱼成了汉寿的名片,很多养殖户也因此脱贫致富,仅1993年至1995年,养甲鱼的产值就达两亿多元,有的农户一年产值几百万元。上世纪60年代从古巴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牛蛙,曾经因为一些原因一度销声匿迹。80年代初当刘筠在洞庭湖的一个小岛上偶然听到了牛蛙的鸣叫,断定是若干年前当地喂养牛蛙繁殖不成,放弃后遗落田间的幸存者,便以5元一只的高价向农民收购这些野生牛蛙。经过5年的研究,牛蛙终于在中国真正安家落户。如今,这两项水产品的养殖已遍布全国26个省市,价格的回落也使得它们从富贵人家的餐桌爬到了寻常百姓人家。

  被刘筠院士称为“不繁殖后代、专为人类贡献蛋白质”的湘云鲫、湘云鲤,肌肉中蛋白质含量占到1/6,在长沙、湘阴、资兴、常德建立了四个大规模生产基地。近3年来,全国26个省市的养殖户们共生产苗种6.9亿尾,新增产值19.4亿元。

  珍惜好环境 余生还痴鱼

  从纠缠于“红”与“专”的荒唐年代,到鼓励创新、尊重人才的新时代,刘筠院士一路求索着走来。他告诉记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好环境,给了我很大的精神支持,加上研究条件的改善,研究团队的努力,才取得这些成绩。如今我工作起来没有压力,政府、学校、社会是巴不得你搞出成果来,快马加鞭赶着科研人员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说到有生之年的期望,刘筠院士用了这句话。两个梦想将伴随着他继续在鱼的世界里遨游:一是让湘云鲫、湘云鲤转入特定基因,长得更大更快,更加有效率地为人类贡献蛋白质。另外一个呢,世界上首次获得的两性都能育(也就是能自然繁殖)的四倍体鱼,目前已繁殖了11代,如果繁殖到15代时还能保持稳定的遗传特征,将向国家申请进行新物种鉴定,并对它们的形成机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发表于 2015-2-26 20: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向辛勤的老科学家致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

0730-230 9876

工作时间 全天 8:00-17:30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Copyright © 2016-2017 WWW.XYPU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4 @技术支持:NS TECH 粤ICP备16098181号-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