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2193|回复: 4

[转帖]关于明朝的一个私家菜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7 2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乌衣巷口旧时王谢

 

原文地址:http://history.31931.cn/view-53035-4.html

 

 

  夏家菜园:显赫总如过眼烟云(上)

  夏安民

  一

  一个菜园,如果能够不因功能异化而为历史湮灭,并且,能够仍然作为标志性的地名而流传百世,那么,园主一定不是寻常之辈。湘江北岸的湘阴县城便有这样的一个地方:夏家菜园。作为一个私家菜园,有小半个县城的面积,而且,菜园边上还修了御银营建的夏姓家祠,还建了冠以夏家姓氏的桥梁和坟山,主人及其家族的身世该是如何的显赫?看官应是不难想像。

  这个园主便是夏原吉——我的先祖夏原吉。

  自大明开国起,夏原吉先后为五代君王打理朝政,位居大明王朝户部尚书、太子少保兼太子少傅、总六部尚书、柱国太师等诸多要职,并且被赐予光禄大夫、忠靖公等荣誉称号。在明王朝前期悠悠五朝的政治舞台上,夏原吉“位列三公”,长时间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地位,职尊权重,荣极一时。古人以为,文官一生的最高追求 乃是“活当宰辅,死谥文正”。 《明史》记载, 夏元吉“内参台阁,外参台省”,庶几实现了这一理想。

  治国之要,在于用人——正如毛主席所教导: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便是决定的因素。而开国之初,百端待举,往往更是最需用人之际。所以,历史上的开国之君,一般都非常重视人才,朱元璋尤其如此。江山一统,国祚万年,永远是皇帝的一大理想。朱元璋也是个文治武功十分了得的角色,能不也想混个万古千秋?可惜的是,此时朱皇帝的身边,除了徐达刘伯温寥寥几个人物,大都是些草莽英雄。朱元璋是绝对不能依靠他们的。试想,他朱某做叫花子当游脚僧,好不容易才黄袍加身,若是仅仅任用那几个从凤阳带出来要饭的朋友当干部,庄严肃穆的朝廷岂不搞成一个庞大的丐帮?朱家的江山社稷岂不沦为短命王朝?于是,朱元璋便在大明各地四处网罗青年才俊,夏原吉也就理所当然地进入了朝廷的视野:作为12岁便蒙恩的诰命神童,夏原吉早已经史子集烂熟于心,年纪虽小,却早已经是湘阴地方上的一个人物了。

  夏原吉破例荐入国子监深造,是在公元1387年,亦即明朝开国的第二十个年头。这一年,他23岁。其后不久,朱元璋为“治庸治懒治散”暗访国子监,从一大帮太学生中间,一眼就看中了夏原吉:其他学生嬉闹之时,夏原吉却手捧据说熟读半部即可治天下的《论语》,正襟危坐,念念有词。此人不用,更有谁何?于是,朱皇帝立即钦点其在禁中担任文牍官——为朝廷抄写文书。科举时代,跃上龙门真是有如蜀道之难。深受科举之苦的唐朝人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要熬到个进士,即使五十岁,也还算是年轻的。若非天纵之才,名字永远只能在落在孙山之后 。而且,乌纱帽子总是僧多粥少的,就是金榜题名,也还要候补。多少读书人功名难就?范进自不必说,颇有文名的柳永之流,虽然考上了,最终却也只落得个小小的县令。夏原吉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不经科考一步登天,轻轻松松便成为天子门生,高起点地迈开了出仕的第一步。

  6年后——仅仅只用了六年,29岁的夏原吉便由普通文秘升任司局级干部户部主事,34岁出任财政部副部长户部侍郎,35岁,作为钦差大臣,持拥有生杀大权的尚方宝剑出巡四川、福建,37岁,就成为明初最年轻的部级干部——明朝第二个皇帝的户部尚书。

  夏家菜园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

  或许,原先这里叫做张家菜园?李家菜园?甚至,可能连个名字都没有:据野史记载,夏家徙居湘阴以前,此处乃是湘江边上的乱葬岗子,一片不毛之地。

  二

  明代中央,实行的乃是当今仍被视为机构改革方向的 “大部门体制”, 泱泱一朝总共也就只设了寥寥六部。而其户部,则囊括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粮食局、央行等十数个部级单位的职能:国家之经济管理,唯此一部。户部尚书一职,其重要性自不必说,而其挑战性,则不是常人可以想象的。大明王朝甫一开张,百孔千疮,万端待举。诺大的一个国家,宏观经济如何调控?皇帝始终萦怀在心。为了选拔一个格林斯潘式的理财圣手,朱元璋和他的皇子皇孙们煞费苦心,制定了诸如出身于大明粮仓的苏淞江浙人不得任职户部等一系列苛刻的选拔条件,走马灯似的更换户部尚书。据资料记载,有明一代,起于1368年,终于1644年,全朝277年,户部尚书换过127人,每任平均只做了两年多一点,有的只做了几个月,唯独夏原吉,却一干就是27年!

  夏原吉历史性地遭遇了几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所服侍的朱家五代帝王,除那个被侄子篡了大位,搞得“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的建文帝未能一展身手外,个个大有作为,在历史上极具声名:康熙皇帝赞誉朱元璋时代“治隆唐宋”,朱棣开启了“永乐盛世”,朱高炽、朱瞻基创造了“仁宣之治”。“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历史上的皇帝,毛主席大都不怎么看得上眼,而夏原吉服侍的朱家几个帝王,却有两个受到他老人家的表扬:“明朝搞得好的,只有明太祖、明成祖两个皇帝”。

  维持一个王朝,仅仅只保稳定,也是需要巨额的财政资金的。而一旦统治这个王朝的是个雄才大略、不安守成的“搞得好”的皇帝,稳定之外还图发展想搞点政绩,则国库的开支必将更加巨大。据史家考证,明初的岁入,不过两百万两白银,大概也仅仅只是一个吃饭财政。朱元璋打下的江山,“幅员之广远迈汉唐”,千万张嘴巴嗷嗷待哺,大明财政,保障吃饭已属不易,吃饭以外,若想还上点什么项目,一定非常困难。然而,朱元璋朱棣们竟然还是启动了编撰《永乐大典》、建紫禁城、铸永乐大钟、疏浚大运河、修明长城、筑天坛、平安南、七下西洋、五征漠北等等一系列的浩大工程。郑和永乐年间下西洋寻宝,浩浩荡荡几次回来,七百万两银子所剩无几。此外,30万河工浙西治水、80万将士平安南、100万工匠修紫禁城,光是在云贵川采伐木材就花了13年。……如此一切,究竟要多少银子?《明史.夏原吉传》是这样记载的:“发卒八十万问罪安南、中官造巨舰通海外诸国、大起北都宫阙。供亿转输以钜万万计,皆取给户曹”。

  “钜”者,万万也。“以钜万万计”的银子,即使相对于当今财政,也是一个天文数字。筹措这么大笔巨额资金,作为掌管着一点点吃饭财政的户部尚书,夏原吉应该不那么轻松。对此,《明史》着笔不多,语焉不详。《明史》只是轻描淡写地带了一笔:“原吉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绌”。——这位夏尚书似乎还搞得游刃有余。

夏原吉的尚书,肯定当得不至于那么轻松。

  其实,明朝的财政,也算还是有其预算规矩的:七成使用,三成留作不时之需。然而,据旅居美国的长沙老乡、世界著名的大历史学家黄仁宇在其《中国大历史》中的考证,明朝“它看起来像一个大村庄而不像一个国家”。皇帝村长高度集权,根本无所谓预算,更不必奢谈什么村务公开。朱家祖孙头脑一发热,根本就忘记了还有那么个预算规矩,反其道而行之,搞了一个寅吃卯粮的赤字财政。国家的作为,大大超出了户部的支付能力,国库用得个罄空,朝廷甚至搞得一度连工资也开不出来。无奈之下,坚决反对郑和下西洋寻宝的夏原吉使出一记狠招,把郑和从海外热带国家带回来的、压在府库里的胡椒苏木折合成月俸,给在京的每个大臣发了半麻袋。一粒胡椒转口气。这舶来的东西,偶尔发个几粒甚至几斤,不是坏事,不伤大雅。而若半麻袋半麻袋地发去当饭吃,则朝廷要员不但转不来气,恐怕反会饿断气去。夏原吉的胡椒苏木发将下去,京官太太们巧妇难为胡椒之炊,扭着三寸金莲去找他麻烦的,想必不少。

  赤字财政,救一时之急可以,长此下去,则必将严重伤及可持续发展。所以,即使当今市场经济高度成熟的美国欧盟,对财政赤字的GDP占比也是有严格限制的,欧盟甚至规定,国家财政赤字超过一定的标准,则该国家不能入盟。西方的国家开支,议会往往都是抠着指头预算吵得一塌糊涂收场。官员工资都胡椒化了,明初的财政赤字,恐怕已经登峰造极。

  大明初期的财政局势,严重考验着这位年轻的户部尚书的危机处理能力。夏原吉不得不着手经济改革。如此情形之下,不改革肯定只能是死路一条——动摇国之根本,他夏原吉小命也难以自保。夏原吉使出浑身解数,制订了一套完整的财政经济体制改革方案:控制投资、垄断食盐采买、以纸币代替铜钱、平均赋役、鼓励耕种藏富于民……明朝那个时代能够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夏原吉都用上了。甚至,不知道是否为了照顾老家,他还奏请皇帝,破天荒地豁免了湖南、江西的山粮渔课,在历史上首开免除一个地方农业税的先河。以至于直到今天,敝乡还在赞美这位尚书公:夏尚书做官,遮盖湖南一省。

  夏原吉取得了成功。刚刚从元代胡人手中接管过来的帝国国民经济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并历史性地出现了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明初岌岌可危的国家财政,终于没有沦为崩溃。

  经济过热财政赤字之类的金融危机是事关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大事。上回索罗斯攻击泰国外汇市场,金融危机席卷东南亚,泰国56家银行顷刻间灰飞烟灭,印尼、马来西亚社会动荡,在野党、反对党纷纷指责执政党,泰国、印尼政府都玩不下去了,集体下野,日本桥本龙太郎因此去职,俄罗斯一年之内换了六个总理。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发政治危机,气得儒雅的马哈蒂尔把索罗斯等炒家骂了个狗血淋头。一国财政面临崩溃,夏原吉却挽大厦于将倾,“悉心计应”救了一个国家,其作为,和格林斯潘应该有得一比。说夏原吉是大明王朝宏观调控第一人,似乎并不为过。有史家评论为证:黄仁宇在其成名作《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一书中说,历史上的户部尚书,对当朝经济发展贡献最大的,首推夏原吉。

  其实,黄氏的说法,还并不全面。夏原吉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决不仅仅只在明朝。而且,他的贡献,也决不仅仅只在经济。紫禁城、明长城、天坛、黄浦江、大运河、《永乐大典》、永乐大钟等等一系列令人肃然起敬的世界性文化瑰宝,建设资金都是他千辛万苦负责筹措的。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曾经、至今并且将永远对人类文明发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君不见紫禁城之庄严雄伟乎?自有明至清朝乃至于当今,紫禁城始终都是国家的政治中心。沧海桑田,风云际会,见证国中之政治变幻,有出紫禁城之右者乎? 


 

 楼主| 发表于 2011-6-7 2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家菜园:显赫总如过眼烟云(中)

  夏安民

  三

  生而在世,一辈子只要能做成功一件大事,也就不枉此生了。然而,做大事是要机遇的。没有机遇,纵使有管毅之才,也不见得就能成就什么不朽之业。须知,身为王猛,并不一定就能遇得上符坚,而诸葛亮若非刘备给他一个平台,恐怕直到老死也只能在南阳的破山沟里躬耕陇亩!夏原吉欣逢盛世明君,经济才干发挥到了极致,不仅有功于明朝的中兴,即使600年后的今天,中国经济的龙头地区之所以成为龙头,也有他不可磨灭的功劳。

  ——夏原吉竟是上海港的奠基人!

  明朝初年,由于太湖下泄河道不畅,苏淞一带水患频仍。并且,由于苏州河河道淤塞,船行不畅,上海不过是晒晒渔网的一个小小码头,航运中心,则另有其地。史料记载,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头6次就是舍上海而从江苏太仓的刘家港出海的。

  公元1403年,夏原吉衔钦命治水苏淞。尚书公率领20多万民工吃住在工地,用两年时间,在上海挖出了一条上承太湖下通大海的新河流,彻底改变了苏淞地区的水系走向和航运物流格局。

  这条河就是著名的黄浦江。

  尚书治水,功追大禹。苏浙一带因此无水患之虞,自不必说。另一个更大的成果,却是谁都不会想到的。无论是永乐皇帝还是夏尚书,他们君臣一定不曾想到,浙西治水,竟意外地成就了一个举世闻名的上海港!尚书公第一锄挖下去的地方,竟是今天的浦东陆家嘴!而当年河工搭工棚的所在,竟是著名的外滩!

  黄浦江繁华了民国时期的十里洋场,造就了改革开放的浦东。总之,黄浦江孕育了大上海。黄浦江开通后,“巨舰可直驶郭(上海县城)下”,满载吴中丝绸、松江细布乃至景德镇陶瓷洞庭湖大米的海船,源源不断地从黄浦江驶入大海,驶向琉球、驶向马六甲、驶向波斯湾,上海港一跃成为取代刘家港的海运要津。

  603年后的今天, “阿拉”夏家先祖亲自带领一帮河工开挖出来的黄浦江上海港,已取代台湾的高雄,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二大港口。上海永远记住了这位明朝的异乡人。《上海市志》、《上海水利志》用大篇幅描述了夏尚书当年治水的情状。2006年,上海市为迎接世博会而设立的黄浦江博物馆,里面的第一尊雕像是大禹,位列其次的,就是这位户部尚书。苏沪一带,昆山湖州,如今到处都还有纪念夏原吉的庙宇。据说,600年过去,香火依然不减当年。

  四

  帝王时代,庙堂险恶远胜江湖。做小官难免契科夫《小公务员之死》之类的俄罗斯式悲哀,做大官则更难。伴君如伴虎的滋味,朝廷的任何一个官员,相信都有过感受。贵为天子近臣,既要有所建树,又不能功高震主,还不能得罪朝臣外戚乃至于后宫宦官和秘书司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显赫自是显赫,危险却也总是如影随形。一旦弄得皇帝不爽,不但本人小命难保,家族也会有灭门之灾。这样的营生,无异于在悬崖上跳舞,不具备相当的智慧和技巧,往往就是送死。

  “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袁世凯之子、民国四公子之一的袁克定,极力反对乃父要去当个什么皇帝,自己也只弹琴唱曲诗酒自娱,不想要什么鸟顶戴,所以写了这样的诗句给乃父以明其志。袁公子应该是彻底参透了:做个卧龙岗上散淡的人,远比做刘皇叔的丞相要轻松。他诸葛亮为了一个不争气的刘邦之后把周瑜搞得大吐鲜血气绝身亡,自己未必就不曾伤过脑筋伤过身子?陶渊明早就“归去来兮”,夏原吉却一辈子都混在皇帝身边,不知其安逸否?

  夏原吉应该一点也不安逸。在皇帝身边晃悠,绝对不如在他自家的那个菜园侍弄点萝卜白菜安逸。

  史料记载,朱元璋、朱棣之流的皇帝,虽然毛主席他老人家都以为“搞得好”, 虽然有所作为,号称盛世明君,但是,杀起人来,也是毫不手软的。朱元璋当朝,重典治官,“系死者数万人”,官员很少有人能做到任满。“在京官员每入朝,必与妻子诀别,至暮无事则相庆,以为更生”。取侄子皇位而代之的朱棣,更是把方孝孺的门生、朋友都杀了,创下了诛九族之外而“诛十族”的历史记录。并且,明朝的情治监控系统空前发达,东厂西厂锦衣卫,各种特务组织举世闻名,大臣们哪怕是与老婆一番私语,皇帝也能尽知其详。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宦海生涯长达四十多年,行事再谨慎,也应该有百密一疏的时候,他老先生能安逸么?

  夏原吉却似乎很安逸。他把悬崖上的舞蹈演绎到了美妙绝伦的境界。

  夏原吉是洪武朝得到提拔的,朱元璋欣赏他,自不必说。然而,宫廷政治是讲究“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前朝的旧臣,要么隐居山林,要么断头市肆,最多的是被罗致罪名,锒铛系狱。留下来侍候新主子而能有好结局的,少之又少。夏原吉却创造了中国宫廷政治的奇迹,不但朱元璋欣赏他,明初接下来的四位皇帝,也都格外地倚重这位“国之股肱”。好大喜功的永乐大帝虽然对其经常奏请紧缩银根控制投资规模不胜其烦,一度还将其投入大牢,北征蒙古驾崩之际,却对没有采纳夏尚书的建议肠子都后悔青了,不无感慨地对随征的将士说:“夏原吉爱我!”。夏尚书侍候的最后一个主子是宣德皇帝。这个“雅好绘事”的太平天子,对亲历五朝的老臣也是厚爱有加,在夏尚书寿诞的时候,御驾亲临,并当场挥毫泼墨,以他海派画家的笔触,画了一副《寿星图》作为赐赏。

  朱家几个皇帝对夏原吉的信任,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江浙地方水患,永乐大帝朱棣派他这个户部尚书去抗洪救灾修水利,却把个专务河工建设的工部尚书凉在一边;宣德皇帝临朝大事不决,每每撇下群臣而把他夏原吉单独拉到身边商量;朱元璋之后、朱棣之下的三个皇帝,夏原吉都曾经垂帘听政般地处理过政事,奏折报来,夏原吉拟好朱批,而做皇帝的,只是把他夏原吉的字描一遍;皇帝的《实录》是记载领袖活动和讲话的珍贵文献,其重要性不亚于《圣经》,德高望重者方可监修,明太祖、恭闵、成祖、仁宗等四个夏原吉活着的时候当朝皇帝的《实录》,夏原吉都参与了监修;只坐了几个月大位就暴死了的仁宗皇帝,不但一次便赏赐夏原吉“钞万缗,御用米二十石,胡椒百斛”,而且特别赐给他一颗“绳愆纠缪”的银章,要他夏原吉随时指出皇帝的缺失,只要在奏折上盖了这颗“绳愆纠缪”印章,说错了说多了概不问罪。仁宗一朝,享受这种待遇的,全国仅有四个人。

  永乐大帝朱棣曾经在朝堂上当着一班朝臣说,夏原吉是高皇帝给我留下的贤臣。要想知道古代贤臣的样子,夏元吉便是。能被一个史家公认的所谓明主尊为贤臣,夏原吉真不失为官场中的高人。

  夏原吉的官宦生涯缘何总能如此一帆风顺?究竟是朱家皇帝成就了夏原吉还是夏原吉成就了自己?

  这似乎是一个谜。

 楼主| 发表于 2011-6-7 20:5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家菜园:显赫总如过眼烟云(下)

  夏安民

  五

  其实,这也算不得多大的一个谜。

  是品格成就了夏原吉。

  官当到一定的份上,自是应该讲究点品格的。似严嵩、秦桧般,做了那么大的官,居然还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巧取豪夺,陷害忠良,实在不是聪明人的做法。学术超男易中天说,严嵩他“踏入官场以后,实际上只做了四件事情: 一是媚主,二是整人,三是弄权,四是索贿”。 严嵩家产被抄,“共抄得黄金三万多两,白银二百万两,相当于当时全国一年的财政总收入,此外还有田地上百万亩,房屋六千多间,以及无数的珍稀古玩、名人字画”。所以,张居正以为,严嵩当国,其实是“商贾在位”。既已入阁拜相,享尽荣华富贵,竟还干下如此勾当,何其愚蠢!而秦桧这个蠢材,即使在岳坟还跪他一万年,能洗刷尽奸臣小人的恶名吗?如此之流,毫无品格,既不配当官,实在也无格做人。

  “遗直如公真大度,老成当国有良谋”。湘阴郭嵩焘对其乡之先贤夏原吉的评价,应该不是为尊者讳的溢美之词。郭嵩焘赞他好,于谦赞他好,李东阳赞他好,甚至明初的五个皇帝老子都赞他好,夏原吉之品格应该是不低了。

  “江上何人学远游,扬帆鼓浪去无休。那知久历风涛者,绿柳荫下稳系舟“。夏原吉的这首诗,是他为官原则的最好自况。名也好利也好,争它无益。一旦撒手归西,统统化为乌有。既不能把个户部尚书当到阴曹地府去,也不能带点大明通宝去问阎王判官置地买屋,个鸟名利还争它作甚?

  也许,你以为夏原吉之红旗不倒是因为只做好好先生。其实不然。夏原吉实际上是一条敢作敢为顶天立地的汉子:即使皇帝,他也是敢犯的。就因为太过于忠诚履职、太过于刚直,夏原吉被投过狱抄过家:朱棣的一系列浩大工程,把个财政搞得难以为继,国库实在再也拿不出一丝纹银,身为户部尚书,觉得皇帝摊子铺得有点太大,一而再再而三地直陈天子,劝其体恤民生,莫要好大喜功。龙颜为之大怒,尚书府说抄就被抄了。锦衣卫满以为能找出点贪官逆贼的证据,却发现夏原吉虽然贵为统管钱粮的尚书,却是极其清贫,皇帝赏给的诺大一个尚书府第,直如“偷菜”游戏所说:仓库里粒米不藏,老鼠也不会光顾——“布衣瓦器”而外,就是一堆被当作工资发来的胡椒苏木。

  品格的高尚,还在于大度仁厚。作为群臣之首,在明初的政治舞台上,有很长一段时间,夏原吉都是在悬崖般的宫廷险境上表演集体舞的男主角。集体舞是讲究配合的,一不小心发生碰撞,不但戏不好看,还有可能摔下深渊,粉身碎骨。夏原吉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这个深谙中庸之道、写过《百忍赞》之类的训世诗文的儒者,雅量比海还深,从不抢戏,从不与朝中的同僚计较高低。甚至,在言官和属下犯下点小错误的时候,只要不至于动摇国之根本,夏原吉都会努力保护同僚。或者,在皇上面前隐匿不报,或者,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这样的宽厚,岂止是高尚,更是高明!一个好汉三个帮。要想为国家做点贡献,成就一番事业,却处处计较,四处树敌,把个同事搞得形同陌路众叛亲离,能一遂心愿吗?

  仅仅只是清廉,或者仅仅只是敢言,仅仅只是厚道,还是成就不了一代贤臣的。否则,只要出家做个普通和尚,吃斋向佛,便也可以经纬朝廷。要成其为一代重臣,重要的还是要公忠体国,为民做事。如前所述,夏原吉一生,为大明王朝办的实事多不胜数。只要能做成大事,他完全不顾了“体统”,财政的操持且不再说了,只说开挖黄浦江。身为钦差大臣,本应悠哉游哉指手画脚,他却根本不是这样。在上海治水的两年,他“布衣徒步,日夜经划”,谢绝了鸣锣开道和边界迎送,既不打伞,也不坐轿,吃盒饭,睡庙宇, 为了明朝的事业,把自己搞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民工,以至于闹出一个河工把一身泥土睡在身旁的夏元吉当做挑夫、向夏元吉打听谁是夏元吉的政治笑话。

  六

  从夏家菜园走出去的夏原吉,不但做了户部尚书,而且兼掌过吏部、礼部、都察院,直至“总揽六部诸阁院事”,在不设宰相的明朝,夏原吉的职权超过了宰相。

  公元1430年正月,夏原吉寿终正寝。当朝的宣德皇帝亲自带领礼部尚书以及于谦等一帮大臣致祭。这个因为夏原吉理财有道而成就了一番伟业的太平天子,对夏家依然恩宠有加,诏示天下:夏原吉后裔,吃皇粮,享富贵,免税赋,永世为官。

  然而,即使是皇帝金口玉言,也不一定就能兑得了现的。夏原吉的儿子是做了官,但不过只混了个金陵太常寺少卿——一个在南京明孝陵前替朱元璋守灵的副官而已。其后,他的后裔孙女做过朱家皇帝的妃子,他的后裔孙子,做过曾国藩湘军的水师长官,一度把自命为天朝大帝的洪秀全之骁将石达开打得落花流水。但是,其再后的后裔,便没有摆脱“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宿命。而今,他的后裔大部分都在躬耕陇亩修理地球,做得最大的一个官,不过是某省的一个厅长——明朝时代的一个主事级人物而已。

  其实,夏家后裔本是可以发达的。虽然不一定能做个什么大官,但是,至少可以发财:《明史。夏元吉传》记载,皇帝赏赐夏原吉, “月无虚入”。夏原吉为官的时候,皇帝赐给了不少的东西,尤其是宣德皇帝。这个首创在折扇上作画的海派文人,几乎每个月都赐予老臣夏原吉字画古玩,岁月更替,流传到夏原吉第三十七代裔孙的手里,也还有四件宝物:朱棣朝代的两副圣旨、宣德皇帝朱瞻基赐予夏原吉寿诞的一副寿星图、朱元璋的大将军徐达题款的一把茶壶。

  可是,夏原吉第三十七代的一个裔孙,为了平凡历史反革命分子的成分,明知手头那几张泛黄的字画价值连城,却还是在公元1984年的一个春天义无反顾地将这御赐的三件宝贝捐给了有关单位,只把那只徐达题字的茶壶留在手上摆看。合是夏家不该发达,这把茶壶也被邻家的一只馋猫越境来夏家偷捕老鼠的时候打碎,如今仅仅剩下几块瓷片。1997年,这些宝物中最有价值的《寿星图》,被故宫博物院一个叫杨新的湘阴籍副院长看中,出资 “购买”(故宫博物院网站原文)了过去,当作故宫的“馆藏精粹”,收在保险柜内,秘不示人。据故宫博物院网站介绍,大明一朝共277年,除去台湾故宫,北京故宫奉为宝贝的明代画作只有193件,而朱瞻基的作品,列入其馆藏精粹的只有两件,其中的一件就是《寿星图》。朱瞻基只活了38岁,流落到民间的东西并不多。此《寿星图》兼有文物、文献、文化价值,按照杨新在故宫博物院院刊的说法,是价值连城的“国之至宝”。据说,这个短命皇帝的任何一件作品,现在拿到佳士得去拍买,落他个几千万的人民币不成问题。夏原吉的某个后裔,像胡适一般,雅好“小赌怡情”,无奈却总是手气不佳。每次输得个精光的时候,他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那些被当做草纸般曾经摩挲过的文物。文物是夏原吉的第三十七代后裔捐献出来的,夏家只落了一纸湘阴县人民政府的奖状,县政府奖励的300大元人民币,献宝的夏原吉三十七世孙一分也没要,有关单位却卖将出去,好事者说,捐献人可以索回的。夏家后人却并未打算索回。“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乾隆时代的户部尚书和珅,把个何家经营得富可敌国,夏原吉为一代王朝掌管了27年钱粮,过手的银子千千万万,却毫无和珅的作派,不曾置地盖楼留予后人,他弟弟千里迢迢上京看他,都只打发了“两石白米”。清贫自有清贫的好处,想必他很是希望其后裔追其风烈的。永乐帝给先祖的圣旨有言:明有国法,幽有鬼神。吃自家劳动所得的粗茶淡饭,过平安日子,远比贪赃所致的宝马香车豪宅美金舒坦!

  由南京而北京,显赫一时的夏原吉终于回到了阔别43年的夏家菜园:归葬湘阴夏家山。宣德皇帝在其墓地边上赐建夏忠靖公祠堂,并且指示地方官员,“举凡春秋二祭,知府代朕行祭礼,常年香烟不绝”。我想,其香火应该很是旺盛过一阵子的,至少明朝的时候是这样。不过,它最终还是灭了。夏原吉墓葬因修建湘阴一中而夷为平地,夏家菜园也只落得个徒有虚名,夏忠靖公家祠早已倾颓,夏原吉在夏家菜园的一切皆都无迹可踪。

  繁华散尽,一切终成过眼烟云。有什么要紧呢?秦王嬴政,一举横扫六国,满心只想搞个万古千秋,秦代江山却也只混了短短两代便被陈胜吴广几个农民搅得土崩瓦解。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非但秦朝早已灰飞烟灭,甚至姓秦的也都不曾发达过。秦二世而后,除一个恶名累累罄竹难书的秦侩以外,哪个姓秦的还曾留名青史?夏原吉以一介布衣走出其夏家菜园,青春和生命永远连接着一个盛世王朝,老成谋国万世英名,夫复何求?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月亮里的吴刚嫦娥依然如旧,世界却已与有明一代大不相同。每次回到湘阴,我总要去到菜园看看。“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走在这个早已不属于夏家的夏家菜园,作为其后人,悲凉、沧桑的感慨时常如潮水般涌来。

  乌衣巷口,旧时王谢,能不感慨万千?

发表于 2011-6-8 18: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夏家菜园这样的历史啊

 

湘阴虽然比不上洛阳

 

但是历史还是发展不错的

 

发表于 2011-6-29 09: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地方在哪儿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

0730-230 9876

工作时间 全天 8:00-17:30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Copyright © 2016-2017 WWW.XYPU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4 @技术支持:NS TECH 粤ICP备16098181号-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