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衣巷口旧时王谢
原文地址:http://history.31931.cn/view-53035-4.html
夏家菜园:显赫总如过眼烟云(上)
夏安民
一
一个菜园,如果能够不因功能异化而为历史湮灭,并且,能够仍然作为标志性的地名而流传百世,那么,园主一定不是寻常之辈。湘江北岸的湘阴县城便有这样的一个地方:夏家菜园。作为一个私家菜园,有小半个县城的面积,而且,菜园边上还修了御银营建的夏姓家祠,还建了冠以夏家姓氏的桥梁和坟山,主人及其家族的身世该是如何的显赫?看官应是不难想像。
这个园主便是夏原吉——我的先祖夏原吉。
自大明开国起,夏原吉先后为五代君王打理朝政,位居大明王朝户部尚书、太子少保兼太子少傅、总六部尚书、柱国太师等诸多要职,并且被赐予光禄大夫、忠靖公等荣誉称号。在明王朝前期悠悠五朝的政治舞台上,夏原吉“位列三公”,长时间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地位,职尊权重,荣极一时。古人以为,文官一生的最高追求 乃是“活当宰辅,死谥文正”。 《明史》记载, 夏元吉“内参台阁,外参台省”,庶几实现了这一理想。
治国之要,在于用人——正如毛主席所教导: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便是决定的因素。而开国之初,百端待举,往往更是最需用人之际。所以,历史上的开国之君,一般都非常重视人才,朱元璋尤其如此。江山一统,国祚万年,永远是皇帝的一大理想。朱元璋也是个文治武功十分了得的角色,能不也想混个万古千秋?可惜的是,此时朱皇帝的身边,除了徐达刘伯温寥寥几个人物,大都是些草莽英雄。朱元璋是绝对不能依靠他们的。试想,他朱某做叫花子当游脚僧,好不容易才黄袍加身,若是仅仅任用那几个从凤阳带出来要饭的朋友当干部,庄严肃穆的朝廷岂不搞成一个庞大的丐帮?朱家的江山社稷岂不沦为短命王朝?于是,朱元璋便在大明各地四处网罗青年才俊,夏原吉也就理所当然地进入了朝廷的视野:作为12岁便蒙恩的诰命神童,夏原吉早已经史子集烂熟于心,年纪虽小,却早已经是湘阴地方上的一个人物了。
夏原吉破例荐入国子监深造,是在公元1387年,亦即明朝开国的第二十个年头。这一年,他23岁。其后不久,朱元璋为“治庸治懒治散”暗访国子监,从一大帮太学生中间,一眼就看中了夏原吉:其他学生嬉闹之时,夏原吉却手捧据说熟读半部即可治天下的《论语》,正襟危坐,念念有词。此人不用,更有谁何?于是,朱皇帝立即钦点其在禁中担任文牍官——为朝廷抄写文书。科举时代,跃上龙门真是有如蜀道之难。深受科举之苦的唐朝人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要熬到个进士,即使五十岁,也还算是年轻的。若非天纵之才,名字永远只能在落在孙山之后 。而且,乌纱帽子总是僧多粥少的,就是金榜题名,也还要候补。多少读书人功名难就?范进自不必说,颇有文名的柳永之流,虽然考上了,最终却也只落得个小小的县令。夏原吉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不经科考一步登天,轻轻松松便成为天子门生,高起点地迈开了出仕的第一步。
6年后——仅仅只用了六年,29岁的夏原吉便由普通文秘升任司局级干部户部主事,34岁出任财政部副部长户部侍郎,35岁,作为钦差大臣,持拥有生杀大权的尚方宝剑出巡四川、福建,37岁,就成为明初最年轻的部级干部——明朝第二个皇帝的户部尚书。
夏家菜园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
或许,原先这里叫做张家菜园?李家菜园?甚至,可能连个名字都没有:据野史记载,夏家徙居湘阴以前,此处乃是湘江边上的乱葬岗子,一片不毛之地。
二
明代中央,实行的乃是当今仍被视为机构改革方向的 “大部门体制”, 泱泱一朝总共也就只设了寥寥六部。而其户部,则囊括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粮食局、央行等十数个部级单位的职能:国家之经济管理,唯此一部。户部尚书一职,其重要性自不必说,而其挑战性,则不是常人可以想象的。大明王朝甫一开张,百孔千疮,万端待举。诺大的一个国家,宏观经济如何调控?皇帝始终萦怀在心。为了选拔一个格林斯潘式的理财圣手,朱元璋和他的皇子皇孙们煞费苦心,制定了诸如出身于大明粮仓的苏淞江浙人不得任职户部等一系列苛刻的选拔条件,走马灯似的更换户部尚书。据资料记载,有明一代,起于1368年,终于1644年,全朝277年,户部尚书换过127人,每任平均只做了两年多一点,有的只做了几个月,唯独夏原吉,却一干就是27年!
夏原吉历史性地遭遇了几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所服侍的朱家五代帝王,除那个被侄子篡了大位,搞得“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的建文帝未能一展身手外,个个大有作为,在历史上极具声名:康熙皇帝赞誉朱元璋时代“治隆唐宋”,朱棣开启了“永乐盛世”,朱高炽、朱瞻基创造了“仁宣之治”。“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历史上的皇帝,毛主席大都不怎么看得上眼,而夏原吉服侍的朱家几个帝王,却有两个受到他老人家的表扬:“明朝搞得好的,只有明太祖、明成祖两个皇帝”。
维持一个王朝,仅仅只保稳定,也是需要巨额的财政资金的。而一旦统治这个王朝的是个雄才大略、不安守成的“搞得好”的皇帝,稳定之外还图发展想搞点政绩,则国库的开支必将更加巨大。据史家考证,明初的岁入,不过两百万两白银,大概也仅仅只是一个吃饭财政。朱元璋打下的江山,“幅员之广远迈汉唐”,千万张嘴巴嗷嗷待哺,大明财政,保障吃饭已属不易,吃饭以外,若想还上点什么项目,一定非常困难。然而,朱元璋朱棣们竟然还是启动了编撰《永乐大典》、建紫禁城、铸永乐大钟、疏浚大运河、修明长城、筑天坛、平安南、七下西洋、五征漠北等等一系列的浩大工程。郑和永乐年间下西洋寻宝,浩浩荡荡几次回来,七百万两银子所剩无几。此外,30万河工浙西治水、80万将士平安南、100万工匠修紫禁城,光是在云贵川采伐木材就花了13年。……如此一切,究竟要多少银子?《明史.夏原吉传》是这样记载的:“发卒八十万问罪安南、中官造巨舰通海外诸国、大起北都宫阙。供亿转输以钜万万计,皆取给户曹”。
“钜”者,万万也。“以钜万万计”的银子,即使相对于当今财政,也是一个天文数字。筹措这么大笔巨额资金,作为掌管着一点点吃饭财政的户部尚书,夏原吉应该不那么轻松。对此,《明史》着笔不多,语焉不详。《明史》只是轻描淡写地带了一笔:“原吉悉心计应之,国用不绌”。——这位夏尚书似乎还搞得游刃有余。
夏原吉的尚书,肯定当得不至于那么轻松。
其实,明朝的财政,也算还是有其预算规矩的:七成使用,三成留作不时之需。然而,据旅居美国的长沙老乡、世界著名的大历史学家黄仁宇在其《中国大历史》中的考证,明朝“它看起来像一个大村庄而不像一个国家”。皇帝村长高度集权,根本无所谓预算,更不必奢谈什么村务公开。朱家祖孙头脑一发热,根本就忘记了还有那么个预算规矩,反其道而行之,搞了一个寅吃卯粮的赤字财政。国家的作为,大大超出了户部的支付能力,国库用得个罄空,朝廷甚至搞得一度连工资也开不出来。无奈之下,坚决反对郑和下西洋寻宝的夏原吉使出一记狠招,把郑和从海外热带国家带回来的、压在府库里的胡椒苏木折合成月俸,给在京的每个大臣发了半麻袋。一粒胡椒转口气。这舶来的东西,偶尔发个几粒甚至几斤,不是坏事,不伤大雅。而若半麻袋半麻袋地发去当饭吃,则朝廷要员不但转不来气,恐怕反会饿断气去。夏原吉的胡椒苏木发将下去,京官太太们巧妇难为胡椒之炊,扭着三寸金莲去找他麻烦的,想必不少。
赤字财政,救一时之急可以,长此下去,则必将严重伤及可持续发展。所以,即使当今市场经济高度成熟的美国欧盟,对财政赤字的GDP占比也是有严格限制的,欧盟甚至规定,国家财政赤字超过一定的标准,则该国家不能入盟。西方的国家开支,议会往往都是抠着指头预算吵得一塌糊涂收场。官员工资都胡椒化了,明初的财政赤字,恐怕已经登峰造极。
大明初期的财政局势,严重考验着这位年轻的户部尚书的危机处理能力。夏原吉不得不着手经济改革。如此情形之下,不改革肯定只能是死路一条——动摇国之根本,他夏原吉小命也难以自保。夏原吉使出浑身解数,制订了一套完整的财政经济体制改革方案:控制投资、垄断食盐采买、以纸币代替铜钱、平均赋役、鼓励耕种藏富于民……明朝那个时代能够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夏原吉都用上了。甚至,不知道是否为了照顾老家,他还奏请皇帝,破天荒地豁免了湖南、江西的山粮渔课,在历史上首开免除一个地方农业税的先河。以至于直到今天,敝乡还在赞美这位尚书公:夏尚书做官,遮盖湖南一省。
夏原吉取得了成功。刚刚从元代胡人手中接管过来的帝国国民经济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并历史性地出现了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明初岌岌可危的国家财政,终于没有沦为崩溃。
经济过热财政赤字之类的金融危机是事关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大事。上回索罗斯攻击泰国外汇市场,金融危机席卷东南亚,泰国56家银行顷刻间灰飞烟灭,印尼、马来西亚社会动荡,在野党、反对党纷纷指责执政党,泰国、印尼政府都玩不下去了,集体下野,日本桥本龙太郎因此去职,俄罗斯一年之内换了六个总理。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发政治危机,气得儒雅的马哈蒂尔把索罗斯等炒家骂了个狗血淋头。一国财政面临崩溃,夏原吉却挽大厦于将倾,“悉心计应”救了一个国家,其作为,和格林斯潘应该有得一比。说夏原吉是大明王朝宏观调控第一人,似乎并不为过。有史家评论为证:黄仁宇在其成名作《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一书中说,历史上的户部尚书,对当朝经济发展贡献最大的,首推夏原吉。
其实,黄氏的说法,还并不全面。夏原吉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决不仅仅只在明朝。而且,他的贡献,也决不仅仅只在经济。紫禁城、明长城、天坛、黄浦江、大运河、《永乐大典》、永乐大钟等等一系列令人肃然起敬的世界性文化瑰宝,建设资金都是他千辛万苦负责筹措的。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曾经、至今并且将永远对人类文明发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君不见紫禁城之庄严雄伟乎?自有明至清朝乃至于当今,紫禁城始终都是国家的政治中心。沧海桑田,风云际会,见证国中之政治变幻,有出紫禁城之右者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