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湘阴(历史系列贴均转自湘阴档案馆网) 史称“楚南首治”的湘阴北濒浩淼洞庭,山川灵秀,加上气候宜人,曾经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在这里留连忘返。唐代大诗人杜甫更是与湘阴结下过不解之缘。 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矛盾和人民的疾苦,被人们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誉为“诗圣”。这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却生不逢时,命途多舛,一生饱尝漂泊与寂寞。他早年漫游吴越齐鲁,到四十岁时才在长安做过小官。安史之乱起,一度被俘,脱险后任唐肃宗的左拾遗,不久贬华州司功参军,后辞官经秦州入川,定居于成都浣花溪畔草堂,诗酒自娱。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平息,久经丧乱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欣喜若狂,从“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一诗却可看出他渴望为国分忧,为民效力的心思。于是,杜甫便携妻挈子从四川又回到了中原。但事与愿违,朝廷虽然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没有力量铲除安史的旧部,无力控制局势,战乱仍频,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报国无门的杜甫在湘鄂之间开始了新一轮漂泊。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贫困交加的杜甫由岳州去潭州(长沙)投奔亲戚,途经湘阴,当时的湘阴知县素闻杜甫的贤名,因此“具酒置肉”邀请诗人留下暂住。在湘阴居住的一段时间,可说是杜甫内心最平静的一个时期,在酸辛憔悴之余,志不获用的他暂时放下了心中那个风雨飘摇的朝廷和战乱中离散的亲人,尽情享受这里的湖光山色,饮酒论诗,凭吊湘妃墓、屈子祠,留下了许多诗篇,如:《湘夫人祠》“肃肃湘妃庙,空墙碧水青。虫书玉佩藓,燕舞翠帷尘。晚泊登汀树,微馨借渚蘋。苍梧恨不尽,染泪在业筠。”;《祠南夕望》“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兴来犹杖屦,目断更云沙。山鬼迷春竹,湘娥依暮花。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宿青草湖》“洞庭犹在目,青草续为名。宿浆依农事,邮签报水程。寒水争倚薄,云月遁微明。湖雁双双起,人来帮北征。”;《宿白沙驿》“水宿仍余照,人烟复此亭。驿边沙旧白,湖外草新青。万象皆春意,孤槎自客星。随波无限月,的的近南溟。”虽然他对湘阴十分留恋,但终究是他乡。杜甫辗转流离于潭州、郴州一带,在途中又逢战乱,亲友音讯全无。飘泊一段时日后,大历五年冬(公元770年),他由潭州北返,饥寒交迫,身衰体弱的杜甫在一叶孤舟上留下《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湖南亲友》的绝笔,撒手西去,诗坛的伟人就这样殒落于湘江、洞庭湖、汩罗江交汇处。 宋庆元六年,湘阴知县赵善邢为纪念杜甫留居县境,在县东湖南堤中段(今东湖渔场处),建“杜公亭”(今亭已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7 23:14:12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