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发展到明清,出现了温病学说,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真正把温病学说树立起来的医家是吴鞠通,他的著作有《温病条辨》。吴鞠通又怎样研究写成本书的呢?从《温病条辨·序言》可知,他受到刘河间、朱丹溪和吴又可《温疫论》的影响,而影响他最大的则是叶天士。叶天士对温病有重大的创见,但没有十分系统的著作,主要思想和经验反映在《温热论》和《临证指南医案》中。《临证指南医案》是他的学生收集他的医案,加以整理和评论而成,这个工作也是科研成果,既整理了老师的经验,也有自己深入的体会。吴鞠通进一步发展叶天士的学术,他的《温病条辨》不但确立了温病学,使温病学自成体系,还整理了叶天士很多临床处方使其成为名方,使温病的方药得以丰富。他能够以叶天士的学术经验为材料构建新的大厦,是有创造性的科研成果。温病学说的理论,在今天治疗各种传染性、感染性疾病,包括SARS,处处在发挥作用,这一含金量极高的成果也是科学研究实践的产物。 明代还有世界性的药物巨著《本草纲目》出现。李时珍一生用三十年的时光研究中药,写成《本草纲目》,流传世界各国。他取得的成就,除了来自深入地文献检索和广泛地实地调查外,也不能忽视李时珍的临床实践,他常常根据临床应用的反馈来订正药物的药效说明。李时珍的成就超越了医药学的范畴,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博物学家。 清代有革新精神的王清任(1768-1831年),使人敬佩。他认为治病不明脏腑,有如盲子夜行。他三十岁时遇疫病流行,不避臭秽到荒野观察弃尸,研究脏腑,他说;“犬食之余,十人之内,看全者不过三人,连视十日,大约看全者不下三十余人。”因而著《医林改错》一书。但可惜其解剖部分,对后世除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之外,其余无何影响。该书四分之三的篇幅论祛瘀法之运用,其30多张独创之方剂影响深远。这几十张新方充满中医传统理论的内涵。如祛瘀不忘益气,就源于《内经》气血之论,他说“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从而又发展了传统理论。反观当今之研究血瘀证者,却把“气”丢了,因此虽做了不少费力的研究,但仍然未有超过王清任也!反而自王清任之后用王清任之方药治病取得很大的成绩,至今仍可以说是超过世界之水平。例如民国时期治天花、鼠疫,解放后治出血性、缺血性中风、腹部肿瘤、不孕症、战伤之血胸等。足见中医之系统理论并未过时,离之则事倍而功半,从之则事半功倍。 从历史的经验看,中医学的发展必须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以我为主,就是以中医的系统理论为主导,以临床实践为依据,在辩证唯物论指导下,多学科相结合以求发展。传统中医的研究方法,是宏观的,但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说明不只是微观研究才是科研。当然现在我们应该是宏观加上微观,那就不同于往日了。 三、道路坎坷中医仍发展 中医就象和氏璧。和氏拿着和氏璧送给厉王,专家鉴定说是石头,砍掉他了一只脚。武王在位了,和氏又去献宝,专家还说是石头,他又被砍掉一只脚。文王在位了,他抱着和氏璧在中山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干继之流血,感动了文王,把石头打开,发现了和氏之璧,后来还有完璧归赵的故事,证明它确是国宝。中医就象这块玉,解放以前国民党要消灭中医,砍掉了中医的左脚;解放后王斌要改造中医,又砍掉了中医的右脚,幸好党中央毛泽东主席发现了问题,制定了中医政策。直到1986年12月中医药管理局成立的时候,中医才喘了一口气,才有了娘,有了单列的财力、物力、人力。但是,虽然这样,近百年来试图消灭中医是失败了,但改造中医实际上成功了。表面上中医发展很兴旺,凡西医有的中医都有,职称有教授、副教授,学位有硕士、有博士,机构有大学、研究院,有大医院,但真正中医的内涵却日渐缩小,西医的成份越来越多。对这一现象,我名之曰“泡沫中医”!此乃按西医之模式以改造中医之结果也。如不深化改革,则中医将名存而实亡矣!不过无论如何中医是有生命力的,在坎坷的道路上仍然发展。试举例以证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6 13:28:5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