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随便写了一些东西,到底是离家满久的人了,对家乡的一些情况了解的也不是很深刻。所以希望大家都来讨论讨论。 作为一个湘阴人,是应该有一种责任感的。一种共同建设好家乡的责任感。 对家乡的几点建议 这次春节回家前后一月有余。虽正值隆冬时节,却也看到了家乡比较大的变化。现在的湘阴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估计有个两三年不回家的话,有些路都可能不认识了。这次在湘阴,看几路公交车站牌上的站名,好多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有的更是闻所未闻,真是既喜也忧。 湘阴现在打出的口号是争当湖南经济强县。其实湘阴在历史上是担得起这个称号的。家里的老人说,在解放前后那一段时间,湖南长沙等地曾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湖南有三强县并称“三湘”,别于历史上湖南别称“三湘”之谓。这三个县分别是湘潭、湘乡和我们湘阴。原因是湘潭出了个领袖毛泽东,湘乡出了个曾国藩,而湘阴出了个左宗棠。这三个人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现代史的走势。可以说,三湘人才辈出,湘阴是不甘落后的。但要做经济强县,光靠几个老乡的业绩来充当门脸,也是远远不够的。 从湘阴的现状来看,现在还确实只能称“争当”。湘阴的经济发展在长沙周边的几个县市中是不靠前的。这里面的原因有蛮多。首先是湘阴并不占优势的地理交通位置。教科书上写湘阴“交通便利,属湘江几大水系之要冲”,这是以前的事情。现在湘阴的交通位置有被周边县市边缘化的危险。水运上的地理优势也有被上游的望城霞凝港抢去的隐忧。湘阴没有广阔捷达的陆路交通支持水运的发展,湘江河道也没有像长江中游那样独特的交通价值。而陆路交通,则很难与汨罗、望城等周边县市在一个平台上有效竞争。其次是计划经济时代业已形成的不合理的工业布局,这是湘阴人都感同身受的事情,城关有太多的工厂破产,数以万计的工人在九十年代末期下岗,这里不多说。还有就是湘阴作为农业大县,在种植业和养殖业上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名气和优势可言。这几个不同的因素直接造成了湘阴今天的局面。不过从湘阴这几年的发展来看,湘阴人勤劳智慧的一面又一次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自从长湘公路修通以后,湘阴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工业和商业都繁荣了许多。城市建设上更是一年一个样,给我们这样离家在外地打拼的游子以莫大的欣喜。现在湘阴的经济发展又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说它十分关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依靠湖南现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来说的。这次回乡,虽然没有到处看看家乡的角角落落,但从亲人讲述、友人聊天中也了解了许多,形成了以下的一些看法,成一家之言。 湘阴接下来的发展还要加速,这是每一个家乡人都希望看到的。经常来往于外地的湘阴人会知道外面的中国,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的迅疾。高楼大厦、夜阑霓虹,中国人在尽情的享受现代化带来的物质富足。谁都希望自己的家乡在不久的将来变成湘江边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家乡人能有更加富足的生活。湘阴的发展,依我之陋见,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速。 一是在交通上要大力融入长沙市的北外围经济、物流圈。从地图上看,湘阴距长沙应该有70余公里,但从县政府门前新世纪大道上立起的一块里程表上看,湘阴距离长沙变成了只有48公里(确切数字记不清了,大概是这个数),这怎么解释呢?是长沙市外围的扩张造成了距离的缩短。长沙市北外围不单单是一个地理概念,这里汇集了京广铁路,京珠高速,石长铁路和长沙的霞凝新港,汇集了长沙的一些重要工业企业,在工业和物流上有了一定的区域优势。湘阴在几年前修成长湘公路,则经济有了一次大的发展,即可证明之。要融入这个圈,单靠一条长湘公路是不够的,还要将湘阴的公路与京珠高速连接起来,与长沙的外环线连接起来。以长湘公路为依托,规划好沿路的工业企业分布。 二是要在农业生产上充分挖掘现有的潜力,大兴生态、特色农业。湘阴的农业发达,很早就是长沙地区的农业大县,特产有兰岭毛尖、湘云鲫等。但湘阴的农业的确有重量不重质的缺点。湘阴人种稻谷上千年,却一直没有种出什么特色。在前些年,在湘阴做田收入是很薄的,农民生计维持都很困难。湘阴的渔业也一直成不了气候。近些年来,随着兰岭茶业、长康集团等一些农产品加工业的崛起,湘阴的农业才有了一定的起色。其实,湘阴搞生态、特色农业是有资本的。长株谭一体化,城市要发展、扩大,人口会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也肯定会大幅增加,湘阴可以成为长沙地区农产品的一个大供应地。加上长沙农业科技的发展,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技术支撑点。 三是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是做好面向长沙市民的短途农家游和以左宗棠等湖湘名彦为载体的历史溯根游。看一些资料,说湖南当地的民众自古就有“小富即安”的特点,近年来,长沙地区的市民消费趋旺。民一过小康,其精神消费就上了一个层次,对外出游玩的兴趣也会增强。湘阴在地理上处于长沙市一个小时距离圈内,交通便利,可以拿得出的旅游资源也是很多的。现在大凡地处大城市周边的城镇,都祭起了短途农家游这面大旗,主要是吸引城市中平时工作压力大的中等收入阶层,旅游的项目则主要是一些与农业有关的观光、郊游、餐饮等。面向长沙的这种短途农家游前景广阔。现在界头铺的青山度假村就属于这种性质。而以左宗棠等湖湘名彦为载体的历史溯根游则主要用于吸引广大外地甚至海外的游客。左宗棠为一带名丞,在海内外的影响十分广阔。不过从湘阴现在的开发力度来看,没有把这块牌子狠狠地竖起来。湘阴的左氏公祠现在还只是一个工地,而且为外地人所投资,工程常常停工,没有见到政府部门的影子。而湘阴政府大力修建的南泉寺则属于宗教性质,没有什么特点,可谓重点不明也。虽然左宗棠在湘阴没有留下什么东西,其后人、家族也没有在湘阴留下什么故居之类的,但左宗棠代表是一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是很有弘扬价值的一种文化的。主打左宗棠等民族英雄的旅游牌,则非常有可能将湘阴的旅游事业做大做强。 四是继续搞好城市建设。完成好对老城区的改造。在依托新城区建设发展型城市功能区的同时,可以考虑在滨江西岸建设居民聚居区,建好沿江风光带,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这个方面在毛书记任上就有一个蛮好的规划。湘阴把主要的工业向长湘公路两侧转移集中,老城区改造成集中商业区,沿江地带和北部集中建设居民区,我以为是个较好的选择。不过这里有三个问题,一是湘阴现在没有一个像样的公园,几个市民广场多离主城区较远,作用有限。而以前规划的东湖公园最终都没成气候。主城区太过于拥挤,交通不便,也不利于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二是三井头的改造问题。单单是建步行街作用不大,现在购物去那里的少了许多。三是开发对河的问题。是不是可以将对河沿江一线开发成居民区。这有点圈地之嫌,而现在农田保护正是叫得响的时候。而且要防止官员在圈地运动中的“权力寻租”,也是个难题。这三个问题还需湘阴的有识之士们多思考思考,政府部门的官员们注意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