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香港经济腾飞时期 上世纪60年代正是香港经济腾飞的时期,身为中国第一大报的记者连云山考察香港后,很是感慨。香港是世界上第一大免税港,大部分商品免税,还可以随便购买黄金及兑换各国货币。香港所有的商品都极便宜,有些商品的价钱比原产国还低,像英国的三五烟和炮台烟,比在英国卖还便宜一半,有些海员在香港买了,再回英国卖,能赚不少钱。香港有来自台湾、泰国的新鲜蔬菜,空运来的美国水果……有钱买就是了。 连云山头脑中固有的概念全颠覆了。以前老是资本主义如何水深火热,没想到水深火热的是我们自己。深圳农民上香港的飞地干活,稻米挑回来,稻草就地卖给香港老板。一公斤稻草上百港币,比稻米高出好多倍。一亩地的稻草可以卖几千块钱,而且头一年就预定,先支付一半的订金。 连云山陷入深深的思索中。“深圳大逃亡”表面看是自然灾害,是集体吃食堂造成的,但实际上是严重的政策失误。我们应该在边境一带取消统购统销,取消公社制度这种大锅饭,恢复到初级社或少数高级社的水平。对边民实行优惠政策,在大鹏湾到蛇口一线设立特别政策优惠区,像香港一样免除赋税,争取与香港的货物等价。就是等不了价,也别相差太多。一辆国产自行车在大陆卖100多元人民币,而在香港才卖28元人民币。我们这边一个月几两油票,而人家食用油都是五斤十斤论桶买。要允许自由贸易,不要一过去就是叛国,更不要从香港带一桶食用油,带一袋泰国大米也要没收,否则“深圳大逃亡”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 4 要不要如实向中央反映? 连云山也相当矛盾,要不要如实地向中央反映?凭记者的良心,他又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连云山向《人民日报》当时的一位领导同志汇报。这位领导说你这个情况恐怕只能报给最高层。连云山立即去找他的老朋友、新华社内参组组长夏公然。 《人民日报》的内参系统创办于1953年5月,是中央掌握社会情况的重要渠道。毛泽东曾强调记者写的内参不用送审,不管地方官员是否喜欢,都要如实反映,中央怎样判断,是中央的事。虽然有最高指示,但经过1957年反右运动后,老记们的胆子小多了。连云山是从朝鲜战场上直接调到《人民日报》社的军事记者,一上任就挑起了大梁,担任《人民日报》国际评论员,主要写政治、军事评论,他胆子大一点儿。 夏公然也是参加革命很早的老干部,离休前是新华社浙江分社的社长。夏公然说,任何一个领导都可以说你是站在阶级敌人的立场上说话。这样吧,让我考虑两天。两天后夏公然说,你写成内参,注意棱角不要太厉害。我送中央政治局。 连云山连夜写好四篇内参,详细介绍了香港的免税政策,同时写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大致内容是:一、香港的富裕情况;二、深圳大逃亡的深层原因;三、建议划一个特殊区域,给予各种优惠,争取物价与香港大致相等,取消票证,自由买卖。四、如果不这样,会有如何的后果、趋势、理由以及根据。 连云山反复看过地图,设想着从沙头角到蛇口,包括深圳纵深100里的地带设立与内地完全不同的特殊政策区,或叫边境特区。让这里退回初级社和互助组的水平,单干也行,同时允许自由贸易,免税、废除一切票证,不搞统购统销,以从根本上杜绝再次发生边境逃亡。从长远说,像广州也可以实行这样的政策。 5 最惊心动魄的一次“内参” 四份内参交给社领导,他吃了一惊。这不是歌颂香港的资本主义吗?崇洋媚外,诬蔑社会主义等等,任何一顶帽子都很合适。领导说你这个东西非常重要,但风险太大,先放一放。他这么一说连云山放心了,他没扣反革命帽子。连云山又去找夏公然。 夏公然经手几百篇内参,这是他最惊心动魄的一次。他说这事万万不能声张,人多嘴杂一传就要坏。内参编辑好了,送给谁?只送给邓小平一个人,他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其余一概不送。夏公然当时考虑,小平同志比较务实,送到他手里会安全些。手抄的四份内参只有几份,不留底,直送总书记邓小平。 接下来连云山开始惴惴不安地等待。夏公然说了,这个内参可能会在政治局传阅,你要做好说你连云山是反革命的准备。到这一步,连云山也别无选择了。他对家属说,我要是身遭不测,你要把孩子带好。但是一直静悄悄,什么人也没有说话,没有批示,也没有批判。这之后国家政策稍有松动,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对大陆出逃的难民有一个放宽不究的指示,并亲自安排从香港购买粮食。 20年后,邓小平终于把新中国第一张经济特区的蓝图铺到深圳。这个广东省最穷的地区,一跃成为中国的大富翁,过去那些逃亡在外的宝安人士,也纷纷返回故土安家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