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谷英民俗村地图 
唯一拍到的张谷英村一景哦.漂亮吧. 
张谷英村位于岳阳县以东的渭洞山区,以建筑规模之大,建筑风格之奇,建筑艺术之美,典型体现汉民族聚族而居文化而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独占一席,号称“民间故宫”、“天下第一村”,至今已存在500多年。一条柏油路还算平整,愈往前行进,愈见两旁青山簇拥,道路一面临渊探谷,一面壁立如削,蜿蜒蛇行在谷底山腰,村落民房散落山间,与湘南农村无二,如有回家的感觉。车至高处,天光豁然,秋日斜晖下,远眺群峰如逸,暮霭隐隐浮在半空,一片青黛舍顶自东南而西北,铺陈绵延二里许,田田地铺展在宽敞的垅中,青瓦的光芒携着缕缕灰白的炊烟,直拂游人的望眼。不用说,张谷英到了。 风水 张谷英首先是活在风水里,然后才活在建筑里。 来到张谷英,就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尽管荒诞不经,却让张家人津津乐道,让游人宁信其有。相传明代洪武年间,刘万福、李千斤和张谷英三人结伴从江西沿着幕阜山脉,来到了荒草萋萋、古木森森的渭洞山区。三人见此地山水清幽,景色宜人,便决定在此定居。张谷英精于风水,自然承担了勘探宅基的职责。他踏访了几处山坳,选定三块吉地,或可“禄位高升”,或可“四季发财”,功可“人丁兴旺”。刘、李二位对张谷英说:“你精于风水,地的好歹胸中有数。我俩是外行,应该先挑。”。张谷英应允了。于是,刘姓挑了“四季发财”,李姓挑了“禄位高升”,张谷英别无选择,认了“人丁兴旺”这块地。后来李姓果然做了大官,刘姓也当真发了大财。而张氏一门虽无名卿显宦、巨贾首富,却六百年来人丁兴旺,称盛不衰。 张谷英村呈半月形分布笔架山山脚下一块盆地里,四周环山、层峦叠嶂、茂林修竹、流水潺潺。站在当大门正前可以看见,右侧的龙形山如健龙从天而降,起伏有致,逶迤而来,至村后微昂浑圆龙头蛰伏静息。村落而正好北倚龙头山,葡匐在龙口的当儿。龙头所对当是高耸的狮山、象山,两峰相峙,插地擎天,左高右次,有一薄薄的案山如幔,从两面山山颈处扯过来,又如狮象相挽把门。大门两旁各建有一口烟火塘,龙眼炬然。一条玉带水自门前流过,与穿村而过的渭溪河汇合,将大屋护卫在中间,两岸建有“八字形桥”,龙须翼然。桥下溪水清亮干净,淙淙不绝。当大门中轴线前100米处的水田中间卧一圆形巨石,径三尺许,龙珠熠然。与屋后的龙形山相映成趣,一幅天然“巨龙戏珠”的图画。村落的东南面是巨大的牛头山,山下是两条涧水汇成的深潭,有如金牛探海,又如金牛饮江。村落始建者张谷英就安卧在金牛的脑门上,看着他的子子孙孙。 行走张谷英,听听传说故事,看看秀峰媚峦,听听渭溪玉水,吹吹垅风山气,与其说你置身神神秘秘的风水里,勿宁说是置身自自在在的风景里。 建筑 活了600余年的建筑是张谷英的真正价值所在。 刚到张谷英,想象许多人都会与我一样的怅然和惶惑。这就是号称“天下第一村”张谷英?它有什么魅力让众多专家折服,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等金牌桂冠频频加身? 张谷英自在、平和、宠辱不惊地接纳了我迟疑的脚步,慢慢地抚去旅途的疲乏,渐渐攫取我的灵魂。此刻耳旁的风是清时刮来?此刻的足叩响的是明朝的青石? 跨过玉带水,当大门带有明显明清风格的飞檐斗拱挤入眼帘。大门由四块花岗岩整石砌成,面向笔架山,门户上刻有“太极图”,象征阴阳造化,四季平安。两侧巨大的圆形门当上方挂有一幅楷书对联“耕读继世,孝友传家”。踏过高高的石门槛,迎面是一个天井。沿中轴线向里是一个约四五十平方的前厅,前厅雕梁画栋,两侧各有一间小房,厅后是庭院,庭院两边各有一口用条石砌成的池塘。沿着麻石路面前行,到了第二进,门楣上高悬“文魁”金匾,说是清乾隆年间张煌、张炳中举时皇帝所赐。金匾张扬着张谷英人的骄傲。当大门共有四井五进(四个天井,五个堂屋),最后一进厅堂,庄严威武,为祖先堂,神龛上有始祖张谷英的鎏金塑像。东西两侧依地而建,呈对称地伸出3—4个横向分支,呈“丰”字形结构,即横堂屋(侧堂屋),由3—5进组成,厅堂宽敞,天井对称。 张谷英村由当大门、东头岸、西头岸、聚龙湾、石大门、王家塅、上新屋、长沙塅、枫树屋、下新屋、和风塅、潘家冲等十几个门头构成。比较完整的门庭有“上新屋”、“当大门”、“潘家冲”三栋,三栋门庭各自分东、西、南方向设置,主庭高壁厚檐,围屋层层相因,分则自成系统,合则浑然一体,布局之妙,形离势合,为张谷英建筑之一绝。每栋建筑门庭严谨,高墙耸立,方砖面地,青瓦盖顶,十字穿堂,巷道相通,都由过厅、会面堂层、祖宗堂屋、后厅及其与厢房、耳房等形成的天井组成,工整严谨,格局对称,形式、尺度和粉饰色调都趋于和谐统一,体现出高超的建筑技艺。远观檐廊衔接,楼阁参差;近看天井相连,巷道纵横。从高处眺望,屋宇依山而布,伴溪而筑,曲径通幽,小桥流水,“溪自阶下淌,门朝水中开”。屋宇间墙檀相接,参差在溪流之上,傍溪建有一条长廊,廊里用青石板铺路,沿途通达各门各户。幽深的巷道回廊迂回曲折、重重相接,不仅连接交通,四通八达,户户相连,穿行其间,晴不曝日,雨不湿鞋。而且又是防火隔离带,如发生火灾,人在80公分宽的巷道靠双手支撑可直接攀上屋顶揭开瓦片,使火苗上窜,即截断火源,以免火灾蔓延。如此奇观,令人流连。叫你叹为观止的还有天井。张谷英大屋共有大小天井206个,大的有22平米,小的也有2平米。天井由四块花岗岩条石打磨后按矩形砌成,底铺青石板,侧有排水暗道,历经数百年,多少次滂沱大雨、洪水倾泻,大屋从未因渍水受灾,至于水排向何处,至今是一个未解之谜。在天井里晴可沐浴阳光,夜可把酒邀月,足不出户能览寒来暑往,青苔月照,愈显古远朴拙,幽雅宁静。张谷英雕刻是张谷英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木上雕花,石上刻字,处处皆画,步步有景,琳琅满目,目不暇接,被誉为民俗艺术的“民间故宫”。这些雕刻笔画简练老到,线条清晰明净,形象逼真神具。有的是明万历年间的旧物,虽经岁月的风霜,仍然完好如初。雕刻中镂刻着许多民间传说,如牌坊上的舜耕历山,挂角攻书;大梁上的二龙戏珠,双凤朝阳;屏门上的八仙过海,四郎探母;窗户上的喜鹊梅花、蝙蝠松鹤;案台上的鲤跳龙门、麒麟送子;天井石面上的福禄寿喜等等,技艺娴熟、造型生动。其中当大门接官厅旁边堂屋的八骏图最是大气淋漓,可以认为是木石雕刻中的代表作品,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画面上的八匹骏马膘肥体壮,栩栩如生,或引头长嘶,或相互嬉戏,或昂首奔腾。表现了马放南山的太平盛世和这大家庭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勃勃生机和繁荣景象。 文化 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雨果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其实,建筑是文化的具象。深入张谷英的建筑,文化的气息扑鼻而来。 张谷英这座宗族古村落首先彰显的是它独强的宗族文化。她既是一个村,也是一家人,还住的是一个大房子。五六百余年来,张谷英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现有单姓裔孙达万余人的赫赫大族,统一格局连片古宅下,至今仍生活着同一家族后裔,恪守着几百年伦理传统。这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此情此景让我们感到恍如隔世,彰显的汉人宗族血脉的极强吸附力犹令人震撼。 感受张谷英“山绕一环穿四坳,水流百步过三桥”的田园风光,陶醉心身的最是那种平静、淡定、和谐、醇厚的民风。五六百余年来,张谷英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现有单姓裔孙达万余人的赫赫大族,统一格局连片古宅下,至今仍生活着同一家族后裔,恪守着几百年伦理传统,耕读继世,孝友传家,世业崇儒,以忍为先。这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此情此景让我们感到恍如隔世,彰显的汉人宗族血缘以及由此而强化的宗族理念和情结的极强吸附力,犹令人震撼。行走张谷英,思想的触角仿佛契入张氏宗族甚至汉民族的血脉。 在张谷英流淌的血脉中,最初的文化基因是儒家文化。“世业崇儒”高扬于张谷英精神的天空。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进则崇儒,退则佛道。张谷英始祖张谷英在显达高位上激流勇退归隐山林,与明月山禽为伍而安于田畴,以崇儒齐家治族,倡以书声振家声;以佛道养性修身,以“百忍家风”修身全家,饮泉茹露,韬光养晦,避世保身。在张谷英退隐文化的骨髓里,建功立业、显功扬名、光宗耀祖始终是其不变的精神内核。这不仅体现在高悬的类似“文魁”、“进士”的匾额上,还体现在张空后裔对先祖的津津乐道上。也许张谷英当时隐居深山,纯粹为了追求心灵的宁静与生活的闲适与放达,追求他心中的山水一样的平和与世外田园之乐,只不过后世世俗曲解了也未尚不是。 踏着幽深的石板古道,穿行曲折的回廊,推开一扇扇的大门,触摸一根根石柱,探访一方方天井,凝视一个个窗口,甚至我们的一呼一吸,惊扰的都是栖息于斯的文化的魂灵。意大利建筑评论家布鲁诺·赛维说得好:“最完满的建筑历史,几乎囊括了人类所关注事物的全部。若要确切地描述其发展过程,就等于是书写整个文化本身的历史。”是的,任何一件文物,蕴藏的文化内涵都是多方面的。张谷英作为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就是博大精深文化的汇集,其中包含的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建筑学、民俗学、宗族文化等众多“文化密码”,恰如烟波浩淼的海洋,穷其一生能掬其一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