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是食物中毒事件高发的季节,但只要你注意饮食卫生,讲究科学进餐,就可以轻松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以下是避免夏季食物中毒的几大措施: 一是尽量不要在路边小摊购买肉制品尤其是散装肉制品。 以往的夏季食物中毒事件分析表明,肉制品诱发的食物中毒案例较多。由于肉类营养多,不仅人们爱吃,细菌也易在其中繁殖。路边小摊卫生条件差,肉制品沾染细菌的机会更大,而且散装肉制品大多没有冷藏设备,保质保鲜时间短,质量根本无法保证。正规商场或专卖店的配套设施完备,可以在那里放心购买肉制品,而且他们的供货渠道比较固定,即使发生不测,执法部门也能查清来源进行补救。 二是制作冷拼菜要做到五专:专人、专间、专用工具、专用消毒、专用冷藏。 夏天,人们喜欢吃冷拼菜即俗称的凉拌菜,这类菜肴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极有讲究,必须要专人在专门的房间使用专门的刀、板切割,蔬菜在制作前必须专门消毒,储藏时必须用专门的冷藏设备。因为凉菜的特性与热菜根本不同,混在一起容易变质,而凉菜一般不为人所特别在意,消毒不彻底是常有的事,这就为中毒埋下祸根。 三是热菜一定要煮熟蒸透。 这是做菜最基本的道理,但却最容易被忽视。毋庸讳言,有一些菜确实是七八成熟时味道最好,可从科学的角度而言,则可能对身体有害。饭菜在被煮熟蒸透后才能杀灭病菌及去除原有的农药、添加剂等有害含量,才能真正成为可入人口的食物。 四是切忌过度食用冷饮或者热食后立即冷食。 这种不良现象在一些青少年当中较常见。有些人在激烈运动后,毫无顾忌地畅饮冷藏汽水,还有人喜爱吃大量的雪糕、冰激凌,也有人习惯在吃饭后马上接着吃西瓜等降温冷食,这些行为都极有可能因冷热不均刺激肠胃,进而引发拉肚子、胃痛等症状。这些症状虽然一般不会致命,但发作起来着实令患者难以忍受。 储存烹饪得当食品安全无忧
由于此季节气温升高,适合细菌生长繁殖,一旦食物储存、加工不当,极易引起食物中毒。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副教授,何副教授说,夏天一定要注意食品储藏,通过合适的烹调加工,可获得安全的食品。 食品的储藏 何副教授说,食品在储藏过程中会伴随着营养成分的降解、微生物的繁殖、有害成分的增加等过程。在生活中我们必须要储藏一些食品时,为减缓以上过程的发生,就要掌握一些储藏方法。 储藏生鲜肉不要超半年 生鲜肉营养丰富,微生物生长繁殖快,加上本身的酶,常温下非常容易腐败变质,因此需要低温冷冻保存,储存温度一般以-10℃至-18℃为宜。肉品在家用冰箱中储藏也会发生一些缓慢的变化,使肉品变劣,呈现所谓的橡皮肉,因此生鲜肉的储藏期一般不应超过半年。 蔬菜水果吃时再洗 蔬菜在采摘后仍会发生呼吸代谢,出现营养成分的变化,加上微生物的作用,蔬菜中的硝酸盐会转化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一种毒性物质,可造成血红蛋白的带氧能力下降,因此蔬菜最好不要存放过久。存放时,应在0℃至4℃的低温下保存,以降低酶的活性,延缓蔬菜采摘后呼吸,同时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储存蔬菜最好不要洗,因为清洗虽然可除去大部分微生物,但仍会有相当的微生物残留,而清洗会破坏蔬菜表面的蜡质,为微生物的入侵打开了方便之门。 水果的存放应对热带水果和温带水果区别对待,温带水果如苹果、梨等可在冰箱中保存,但热带水果不能在冰箱中保存,以防发生冻伤,可在稍低于水果的生长温度下储藏。 剩饭剩菜分开储藏 剩饭剩菜储藏时,要将剩饭剩菜用保鲜膜封好后在冰箱中存放。冷藏时要注意生熟分开存放,在不能分开时,也要将熟食或剩饭剩菜放在上面,存放的顺序从上到下依次为剩饭、剩素菜、荤菜、生菜。 食品的烹调加工 良好的烹调加工过程能有效控制甚至消除食品的不安全因素,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而不良的烹调操作,不仅不能降低食品的危害因素,甚至会成为食品污染的途径,使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增多,影响食品的安全质量。 洗菜视情况而定 关于蔬菜的洗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建议先洗涤后浸泡;一种是建议只洗涤,千万不要浸泡。何教授认为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视不同的蔬菜而定。何教授说,在蔬菜的表面,有一层蜡质,可挡住农药向相蔬菜内部渗透,不同蔬菜蜡质层不同,且果类蔬菜蜡质层厚且完整;叶菜类蔬菜蜡质层薄且不完整。因此,茄果类蔬菜的农药残留外部多于内部,这类蔬菜能去皮的去皮,不能去皮的洗净即可,不能浸泡;而叶菜类蔬菜的农药残留多在蔬菜的内部,可采用清水洗涤浸泡的方法。 先勾芡再热炒不正确 我们有很多的烹调习惯并不科学,典型的错误做法是将肉用淀粉勾芡后再用热油炒,这样,高温下肉中的氨基酸和淀粉发生糖胺反应,生成焦糖色素,所以炒糊的饭菜往往呈褐色。伴随焦糖色素的产生,还会产生一种有害成分4-甲基咪唑。此外,糖胺反应除生成色素外,还会生成一种致癌物——杂环胺,如果勾芡的同时再加味精,则更容易生成杂环胺。因此,应避免用淀粉勾芡炒肉,同时火不可过大,防止炒糊。 煮熟煮透才能吃
有些食品中含有天然毒物,须经特殊处理才可食用,常见的有扁豆、大豆、土豆等。扁豆中的有毒成分为植物凝集素、皂素,可引起胃肠道不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加热可将其破坏,因此,食用扁豆要彻底加热到变色后方可食用;大豆中的有害成分为胰蛋白酶抑制剂,可移行到豆浆中,因此豆浆如果未加热熟透,可发生腹胀、腹泻等症状;土豆的有害物质为龙葵碱,加热也不能将之破坏,因此食用前最好去皮,剔掉芽眼,特别是发绿的皮一定要去除。 食用水果七大禁忌
一、吃水果忌不卫生:食用开始腐烂的水果,以及无防尘、防蝇设备又没彻底洗净消毒的果品,如草莓、桑葚、剖片的西瓜等,容易发生痢疾、伤寒、急性胃肠炎等消化道传染病。
二、水果忌用酒精消毒:酒精虽能杀死水果表层细菌,但会引起水果色、香、味的改变,酒精和水果中的酸作用,会降低水果的营养价值。 三、生吃水果忌不削皮:一些人认为,果皮中维生素含量比果肉高,因而食用水果时连皮一起吃。殊不知,水果发生病虫害时,往往用农药喷杀,农药会浸透并残留在果皮蜡质中,因而果皮中的农药残留量比果肉中高得多。 四、忌用菜刀削水果:因菜刀常接触肉、鱼、蔬菜,会把寄生虫或寄生虫卵带到水果上,使人感染寄生虫病。尤其是菜刀上的锈和苹果所含的鞣酸会起化学反应,使苹果的色、香、味变差。 五、忌饭后立即吃水果:饭后立即吃水果,不但不会助消化,反而会造成胀气和便秘。因此,吃水果宜在饭后2小时或饭前1小时。 六、吃水果忌不漱口:有些水果含有多种发酵糖类物质,对牙齿有较强的腐蚀性,食用后若不漱口,口腔中的水果残渣易造成龋齿。 七、忌食水果过多:过量食用水果,会使人体缺铜,从而导致血液中胆固醇增高,引起冠心病,因此不宜在短时间内进食水果过多。 各种水果吃得太多可能引起的“水果病”: 1、过敏:较多见的是芒果、菠萝。有人吃了嘴皮立即发麻、红肿,严重的全身出皮疹; 2、结石:柿子吃多了会有结石,与其中含鞣酸多有关。而为防涩喷洒的石膏钙化后也加重了结石产生的可能,尤其是老年人吃多了容易造成肠道梗阻; 3、便秘:中医认为,苹果、番石榴具有“收敛”作用,可用来对付腹泻,因此便秘的人要少吃。苹果中富含的鞣酸,与蛋白质结合会生成具有收敛性的鞣酸蛋白质,使肠蠕动减慢,从而延长粪便在肠道内滞留时间,容易形成便秘; 4、低血糖:荔枝吃得太多,容易出现低血糖。患有慢性扁桃体炎、咽喉炎、容易过敏和糖尿病病人都不宜多吃鲜荔枝; 祝:笑口常开,工作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