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诗律就是诗歌的格律。<br/><br/>格律诗是十分讲究诗歌的音响效果和诗体的形式美,它要求精心地选择和利用语音的声、韵、调等等物质材料,作为构律的要素和手段,按照特定的规则将其配合起来,组成为一种固定的格律形式。凭借这种格律形式,使诗歌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调和鲜明的节奏、前呼后应的谐和的音韵词语与句式的整齐的对仗等形音尽美的状态,从而加强它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br/><br/>诗律结构:声律和韵律。 <br/><br/>声律,利用声调的平仄,声音的轻重或长短,安排诗歌的语音节奏。 <br/><br/>韵律,安排诗歌的押韵和韵式。使同韵的成分在固定的音节数量或诗句的间隔之后,有规则地重复出现,以使全诗通过同韵成分的前呼后应而联结或凝合成为一个音韵谐和的整体。 <br/><br/>声律、韵律,鲜明的节奏与谐和的音韵,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格律气氛。 <br/><br/><br/>诗律的萌芽 <br/><br/>先秦时代诗律 <br/><br/>诗经:从周代初年到春秋中期(公元前570年左右)约五百余年的诗歌总集。 <br/><br/>楚辞:战国后期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南方诗歌集子。 <br/><br/>诗经和楚辞在时间上前后相隔约三百多年,内容丰富、语言优美、音韵谐和,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p><p>从诗经开始,古人就自觉注意了平声押平声,仄声押仄声。 <br/><br/>下面我们粗略了解一下诗经的韵律。 <br/><br/>需要强调一点,因为是周代和春秋时间的语言习惯,与汉、唐、明时的语言习惯不同,在此我们不过多注意哪些字在诗经中为同部,仅是了解诗经的入韵方式即可。 <br/><br/>从用韵的位置看,一般分为句中韵和句尾韵。 <br/><br/>看一下句中韵的诗例: <br/><br/>鸿飞遵渚,公归无所,於女信处。 <br/>鸿飞遵陆,公归不复,於女信宿。 <br/><br/>句中“飞、归”,属微部。 <br/><br/>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br/><br/>句中“鼠、女”属鱼部。 <br/><br/><br/>我们重点看一下诗经句尾韵的特点。 <br/><br/>大致分为七式 <br/><br/>一、句句用韵 <br/><br/>二、隔句用韵 <br/><br/>三、首句用韵隔句韵式 <br/><br/>四、交叉韵式 <br/><br/>五、主从韵式 <br/><br/>六、包围韵式 <br/><br/>七、相随韵式 <br/><br/>具体看一下: <br/><br/>一、句句用韵 <br/>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br/>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br/>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br/><br/>“皮、仪、为”属一韵部,“齿、止、俟”为一韵部,“体、礼、死”为一韵部。 <br/><br/>二、隔句用韵 <br/>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br/>“筐、行”,属一韵部 <br/>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br/>“华、家”,属一韵部 <br/>桃之夭夭,有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br/>“实、室”,属一韵部 <br/>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br/>“蓁、人”,属一韵部 <br/><br/>三、首句用韵隔句韵式 <br/>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r/>“鸠、州、逑”,属一韵部 <br/>风雨潇潇,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br/>“凄、喈、夷”,属一韵部 <br/>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br/>“潇、胶、瘳”,属一韵部 <br/>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br/>“晦、已、喜”,属一韵部 <br/><br/>四、交叉韵式 <br/>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br/>“衣、师”属一韵部,“袍、矛、仇”属一韵部 <br/>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br/>“衣、师”属一韵部,“泽、戟、作”属一韵部 <br/>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br/>“衣、师”属一韵部,“裳、兵、行”属一韵部 <br/>第1、3句尾字为一韵部,第2、4、5句尾字为一韵部,交叉出现 <br/><br/>方茂尔恶,相尔矛矣;既夷既怿,如相酬矣。 <br/>“恶、怿”属一韵部,“矛、酬”属一韵部 <br/>一、三句押句尾韵,二、四句押句中韵 <br/><br/><br/>五、主从韵式 <br/>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佤,美目盼兮。 <br/>“荑、脂、蛴、犀、眉”属一韵部(主),“倩、盼”属一韵部(从) <br/>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弗问弗仕,勿罔君子。式夷式已,无小人殆。琐琐姻亚,则无朊仕。 <br/>“亲、信”属一韵部(从),“仕、子、已、殆、仕”属一韵部(主) <br/>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br/>“鼠、女、女”属一韵部(从),“苗、劳、郊、郊、号”属一韵部(主) <br/><br/>六、包围韵式 <br/>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迺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br/>“长、冈、阳”属阳部,“泉、单、原”属元部,“粮、阳、荒”属阳部,阳部包围了元部,元部钳入了阳部。 <br/><br/><br/>七、相随韵式 <br/>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磋鸠兮,无食桑葚!于磋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br/>“落、若”属铎部,“葚、耽”属侵部,“说、说”属月部,三种韵前后相随。 <br/><br/><br/>诗经韵律特点,为后代诗人所取法,有所弃取地继承下来,并成了古体诗和格律诗的韵律形式的基础。</p><p>楚辞侧重在隔句韵式,其它韵式,如句句用韵、交叉韵、句中韵也乃使用,已不占重要地位。 <br/><br/><br/>汉代文学主要形式是辞赋和散文,相比之下,诗歌的创作并不是兴盛。汉诗的体式主要是有四言体、楚辞体和新起的五言体。 <br/><br/>五言诗体起自民间,西汉是其酝酿时期,并没有产生合格、成熟的五言诗。 <br/><br/>东汉五言诗从声律上看,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有意识地探索字声平仄在诗句中的分布规则,即在第二、第四字的位置上安排不同的字声,造成平仄交互应用的特点。 <br/><br/>这样的探索结果,就是五言近体诗式的律句和律联的产生。 <br/><br/>魏晋时代,由于佛教的兴盛,梵音的影响,促进了我国音韵学的产生和发展,这势必影响文学,推动诗人们对诗律作进一步的探索。 <br/><br/>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曹植对诗律的探索。 <br/><br/>他通经旨,也懂梵音,这是得以探讨诗律的很好的知识基本。 <br/><br/>他在自己作品中,也进行了明显的探索和试验。 <br/><br/>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 <br/><br/>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br/><br/>平仄调谐,俨然律句,不能概指为偶合。 <br/><br/>自然,这只是律诗最初的胚胎,距律诗的形成还很遥远。 <br/><br/>但我们概观曹植的诗歌,可以看到他的诗二、四字异声而构成律句的现象,是很明显的。 <br/><br/>在魏晋时,曹植都有意识注意了二、四字异声,那么我们现在写诗,更应注意此点。 <br/><br/>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注意,是因为在他的探索中,他发现二、四字异声,在声律上更为和谐。 <br/><br/>西晋时,还有一位前人,我们要记住他,就是陆机。 <br/><br/>陆机写了《文赋》,总结了前代和自己在诗文辞赋方面的创作经验,从理论上进行了概括,其中当然也包括对诗律问题的论述。 <br/><br/>他首先指出,遣言,即遣词造句和声韵方面,应以妍为贵,所以要讲究声音的调谐。 <br/><br/>而不同的字声相互迭代、交互应用,就好象用不同的颜色交叉配合、相异相显、使画面更为鲜丽一样,这样才能达到妍的效果。 <br/><br/>他还指出:音声迭代是变化无常的,不是很容易调配的,只有通达其变化而能掌握它的次序或规则,才能如泉入流,十分合适。 <br/><br/>最后,他指出:如果对字声运用失机,而后再求相合,则如持尾以续首,难于见成;所以字声谬失其序,就如锦绣的色彩失调,垢浊而不鲜明。 <br/><br/>比如: <br/><br/>平平仄仄平,接续“仄仄平平仄”等,就可说是“达变而识次,犹开流以纳泉”。<br/>诗律的形成 <br/><br/>南北朝齐梁时代诗律理论和格律诗兴起,从语言和文学两方面观察: <br/>其一、音韵学的兴起和四声的辨定 <br/>其二、形式主义文学潮流的影响 <br/><br/>南北朝时代的诗人积极地总结和继续了前人对诗律探索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新的进展,终于在理论和实践中向前跨出一大步,建立起了诗律学,并产生了最早的格律诗--齐梁体的格律诗 <br/><br/>这里有记住两位前人:沈约、刘勰 <br/><br/>从先秦时代的诗人就对声调问题有了一定认识,并在押韵时,分别开了平仄两类而加以应用了。 <br/><br/>但是,更准确地分辨为四声,更积极地应用来构成诗律,却是始于南朝齐代前后。 <br/><br/>魏晋时代,就有印度和尚来中土传教,和尚利用梵文字母拼注汉字的发音,给中国诗人以启示,从而促进了音韵学的产生。 <br/><br/>沈约撰写了《四声谱》,王斌《四声论》,张谅《四声韵林》,刘善经《四声指归》,夏候咏《四声韵林》等等,这批韵书虽早已失传,但从书名可知均和四声的辨定有密切的关系。 <br/><br/>南朝齐梁时代,士族文人在政治上,经济上享受着特权,生活条件优裕,文化水平也较高,他们偷安于江南一隅,过着糜烂的生活,所以他们文字上,不可能有充实、健康的情感和现实主义的意义。 <br/><br/>但是他们专在形式上下功夫,精雕细琢。这个时代的诗歌对诗律形式的产生,作出了贡献。 <br/><br/>沈约他们的作品“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他们“酷裁八病,碎用四声,故风雅殆尽” <br/><br/>他们因综合应用了声律、韵律、对仗等构律要素而构成了诗体的形式美。 <br/><br/>齐梁声律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在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答陆厥书》、《四声八病》和刘勰《文心雕龙.声律第三十三》等著述中。</p><p>下面,我们细说一下最早的格律诗--齐梁体格律诗 <br/><br/><br/>一提及格律诗,就要从他韵律和声律进行分析 <br/><br/>韵律上,齐梁格律诗,押韵方式,仅有隔句入韵式 <br/><br/>也就是说第一、第三、第五、第七等单数句不押韵。第二、四、六、八等偶数句押韵,且一韵到底。 <br/><br/>那么从声律上看一下齐梁体格律诗的特点 <br/><br/>齐梁体格律诗,总分为粘式和对式两种 <br/><br/>粘式,分为五绝、五律、五言长律 <br/>对式,也分为五绝、五律、五言长律 <br/><br/>粘式,为近体格律式所延用,也就是五言的仄收式,对式,后被后人弃用。 <br/><br/>为什么粘式会被延用,对式会被弃用,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可得知。 <br/><br/>这里要请大家注意的是,一定要记住齐梁体粘式格律诗的具体内容 <br/><br/>这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br/><br/><br/>我们先熟悉一下,齐梁体粘式的五绝 <br/><br/><br/>只有两种,首句平起仄收,首句仄起仄收 <br/>这“起”,是看一句第二个字,为平,就叫平起,为仄,就叫仄起 <br/><br/>平起仄收式: <br/><br/>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br/>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br/><br/>仄起仄收式: <br/>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br/>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br/><br/>这两种绝句形式,韵律上我们不多讲了,隔句入韵式 <br/><br/><br/>从声律上,其特点是: <br/><br/><br/>同一句第二、四字,平仄相异 <br/><br/><br/>两句为一联,同联上下两句,第二、四字,相对,平对仄,仄对平 <br/>平平平仄仄, <br/> 2 4 <br/>仄仄仄平平 <br/> 2 4 <br/><br/><br/>两联之间,上下两句,第二、四字,相粘,平粘平,仄粘仄 <br/><br/>平平平仄仄, <br/> 2 4 <br/>仄仄仄平平。 <br/> 2 4 <br/>仄仄平平仄, <br/> 2 4 <br/>平平仄仄平。 <br/><br/><br/><br/>平起仄收式: <br/><br/><br/>平平平仄仄, <br/> 2 4 <br/>仄仄仄平平。 <br/> 2 4 <br/>仄仄平平仄, <br/> 2 4 <br/>平平仄仄平。 <br/><br/><br/><br/>仄起仄收式: <br/><br/><br/>仄仄平平仄, <br/> 2 4 <br/>平平仄仄平。 <br/> 2 4 <br/>平平平仄仄, <br/> 2 4 <br/>仄仄仄平平。<br/></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