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月中旬至二月上旬,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了多年罕见的低温冰雪灾害,交通运输、电力水利、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我们家乡作为重灾区,损失惨重。
这次灾害,我正好在家。作为一名游子,虽然没有积极参与抗灾行动,但对灾害有了直接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思考。
如此大范围的恶劣天气,在南方地区持续出现,历史上是罕见的。本来,暖冬在南方已经“盘踞”了几年,正当我们对冬日的飞雪充满想念的时候,大自然给我们一个过头的措手不及。 从媒体上看到的一些专家分析。这次冰雪天气过程只是今年来全球气候异常的一部分。《南方周末》也引用专家研究成果指出,异常的低温天气或许只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大自然或许已经开始对人类的常年污染、破坏实施报复。暂且不来分析这其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做好新的准备,开始时刻警惕大自然的下一波“攻击”。 从这次灾害的若干细节分析,我们的家乡遭受到的许多破坏,若有事先的准备和相应的经验,是可以减轻的,或者可以完全避免。另外一些情况,也可以总结成我们未来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的问题。 灾害的主要表现形式。一是对交通的影响。且不说对铁路运输的影响(那主要是铁路系统电力供应和运力不足的问题)。对于公路交通和城市交通,主要是道路结冰造成的交通堵塞、停滞。一时间,“冰路”行难,难於上青天。现在看起来,这样的问题,也有南方地区经验缺乏的原因。相比与北方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南方地区的道路除冰能力是不足的。东北地区年年冬天都是冰天雪地,但是道路交通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影响。这个原因,是因为南方地区在应对这样的积雪积冰上面没有相应的装备和机制,民众的应对意识也不强。比如,城市居民在首次降雪后自发组织的除冰除雪行动很少,起到的作用也很有限。市政部门的行动也明显迟缓,造成了后来的被动。上路行使的机动车很多都没有相应的防护措施,行使速度迟缓,许多司机也没有在冰路上行车的经验,一旦发生事故,往往导致的是道路堵塞,给交通造成更严重的影响。二是对供电供水的影响。这次冰灾,电力传输线路大量倒杆倒塔,供水管道也大量损坏,这和南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无关系。比如供水管道,在许多城市居民楼,供水下水管道都是暴露在室外,没有什么防护。若在建设时有防低温的考虑,起码在遇到低温的天气,城市供水应该不会出现象这次一样的严重问题。三是对民生的影响。除去因长时间、大范围的停电停水造成居民生活的困难,因为当前南方城市居民冬季取暖对电力的越来越依赖,低温造成了大量居民家庭取暖困难,严重影响了民众的身体健康。其余包括粮油蔬菜的供应紧张,物价上涨,城市交通紧张,价格上涨等情况,也比较严重。 总的说来,我认为,经过这次灾害,我们的政府、民众,整个社会,都应该在一下几个方面进行一定的思考:一是在平时设立一定数量的物资储备,以应对这样的大灾害。储备的物资主要包括米面粮油、蔬菜肉类等食品,以及衣物被褥等生活必需品。同时,也要储备一批发电机和油料以应对供电中断。二是在城市建设中推行节能、集中供暖等新机制。我在北方工作多年,感觉到北方现在推广的集中供暖,也可以移植到南方城市中。比如今年这样的低温天气,居民住户室内若没有取暖措施,室内温度基本上在5℃以下,使用空调等取暖设备也只是在10℃左右。而在北方的暖气设备对室内加温效果明显,基本上都在20℃左右。集中供暖理应比用电器取暖更节约能源、节省开支(个人想像,没有正是的数据支持)。若在家乡城市的新建小区居民楼中推广小范围的集中供暖,是可能的。当然,这样的集中供暖可以以居民小区或单独的居民楼为单位,使用小型锅炉,供暖时间也不一定很固定,视温度供应,按具体的使用天数和使用面积向用户收费。三是建立对农业的保险和补偿机制。这一点,政府现在已经有了相关动作,不再赘述。 这次家乡大灾,家乡人民都积极行动起来。抗冰救灾的一线,涌现出多少感人的故事。民众的热情,汇聚成春之暖意,让我们再次感觉到了万众一心的力量。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只有在灾害过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我们才能不断修正方向,顺利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