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大盗
清道光年间,岳阳有一吴姓知县,看到岳阳楼内《岳阳楼记》雕屏,无论文章、书法、刻工,还是木质,皆是珍品,便生了歹心。于是,他用重金贿赂一民间艺雕高手,用十七个月时间精心临摹,秘密仿制赝品。 两年后,吴知县调离岳阳,事前偷梁换柱,携带家小和张照手书真迹,趁一个风雨交加的变夜晚出逃。不料,船行不久,颠覆于鹿角,雕屏随波逐流,沉入洞庭湖中。而悬挂在岳阳楼内的赝品,因做作精巧,谁也没有发觉。 后来,湖干水浅,《岳阳楼记》雕屏真迹才被渔民发现,打捞上来,不慎将第八块板上“歌互”二字和第十块板上“乐”字损坏。当地文士吴敏树用一百二十两银子从渔民手中将雕屏购回,花了三年时间临摹张照手迹,才补上被损的三字。 又过了将近百年,1933年岳阳楼再度整修。主管官员段珩派人用一百二十块大洋从吴家后人手中将屏赎回,悬挂于岳阳楼二楼大厅。那位吴知县,被拆为“巴陵大盗”,遭人唾骂。
鲁班修楼
唐开元四年张说贬到岳州后,决定张榜招聘名工巧匠,在鲁肃阅兵台旧址修造“天下名楼”。有一位从潭州来的青年木工李鲁班,手艺高强,擅长土木设计,被张说相中。张限李木匠在一个月内设计出一座三层、四角、五梯、六门、飞檐、斗拱、的楼阁图纸。谁知李鲁班摆弄了一个月的时间,设计出来的图纸只是一座过路小亭。张说很不满意,再限七天时间,一定要拿出与洞庭出水形胜相得益彰的有气派的楼阁图纸。 正当李鲁班一筹莫展时,一位白发老人了走过来,问清缘由,便把背的包袱打开,指着编有号码的木它它说:“这些小玩意儿,你若喜欢,不妨拿去摆弄摆弄,或许会摆出一些名堂来。若是还差点什么,就到连升客栈来找我。”李鲁班接过来,摆了又撤,撤了又摆,果然构成了一个十分壮的楼痴呆划型。大家十分高兴,都说是祖师爷显灵,向白发长者道谢。老人说自己是鲁班的徒弟,姓卢。后来,老者在湖边留下了写有“鲁班尺”3字的木尺,一阵风不见了。工地上失群纷纷跪下,向老者逝去的方向叩头不止。 不久,一座新楼拔地而起,高耸湖岸,气象万千。
刨花鱼 洞庭湖里本无刨花鱼(学名“凤尾鱼”俗名“毛屑虾”)。相传很久以前,重修岳阳楼,正遇上大寒潮,蔬菜全部冻死。修楼的泥木匠吃不上菜,面黄肌瘦,眼睛分不清东西。可是监工仍然拿皮鞭、竹板督工,工匠们稍有不慎,便遭来毒打。 有几个肚大的工匠,只好到湖里去捞鱼虾,好给修楼的师傅们下饭。他们在刺骨的湖水里忙了半天,一无所获。正要回去,忽然来了一位老者,抱着一大堆刨木花,往湖里一撒,口中念道:“刨木花,刨木花,快变鲜鱼莫变虾。今日捉捞十几斤,往后滋养千万家。” 说也奇怪,那些刨木花顿时变成了一条条白色小鱼,成群结对,游来游去。大家高兴的叫起来,“捉鱼呀!”一会功夫,抓了好几桶。但是,桶里的鱼又白又薄,没有鳞片和眼睛,很象刨木花。 老者乐了,笑着说:“我怎么忘记安鳞点睛呢?”从袋里取出墨斗,用墨汁拌了滩上泥沙,抓起一把黑砂,对着湖面上的鱼群撒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