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在美丽的南洞庭湖滨,镶嵌着一颗散发时代魅力的明珠——湘阴。
60年风雨兼程,湘阴人激情走来;
60年克难攻坚,湘阴人奋勇拼搏;
60年智慧汗水,湘阴人收获满怀。
新中国成立以来,“敢于担当、勇于争先”的湘阴人民在这片热土上奏响了一轮又一轮发展强音。今日湘阴,被列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滨湖示范区,荣获全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试点县和全省最具投资吸引力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大幅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湘阴,正以崭新的姿态阔步前进!
坚持产业兴县:
罗城大地春潮涌
发展从解放思想起步,希望从转变观念开始。一次次思想和行动的解放,终于开启了一道道希望之门。湘阴县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积极培育发展产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增强。2008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7亿元、财政收入2.9亿元,分别是1950年的152倍、143倍。
兴奋点一:现代工业加速发展
建国初期,湘阴仅有几家手工作坊。六十年筚路蓝缕,该县工业规模迅速扩大,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全县现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777家,其中规模工业企业110家,2008年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42.1亿元,初步形成了现代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板材建材、造纸化工、轻纺服装六大主导产业。近年来,该县始终坚持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产业发展在真抓实干中持续升温。今年上半年,全县共引进项目40个,协议引资9.15亿元,其中,长康实业合资新建、驿通电子、惠泽金属加工提纯等7个新引进项目投资均在5000万元以上,菲菲毛巾、英波达服饰二期、宏耀灯饰太阳能路灯等17个项目全面动工建设,湖南轻工产业园、至诚机械等30多个项目达成意向,湘阴招商形成“井喷”,是近年来引进项目和开工建设项目最多的时期。日本、新加坡、美国、加拿大、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在该县投资兴业。湘阴工业园区于2006年跻身省级园区行列,已累计完成投资2.35亿元,产业承载力和吸引力增强,现有入园企业33家。该县还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发展了“长康”、“义丰祥”、“福湘”等一批知名品牌,全县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3件、湖南名牌产品12个、湖南著名商标17件,品牌拥有量居全省县级领先水平。
兴奋点二:现代农业做特做优
作为农业大县的湘阴,传统的种植结构一直根深蒂固地影响了几代人。近年来,该县以发展优质、高效、特色、生态农业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目前,“有机茶叶”和“良种藠头”标准化种植列入了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全县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30万亩,生猪和水产健康养殖小区60个,有29个农产品获得质量安全认证,湘阴藠头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被评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工作先进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创建县、创建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县。粮食连年增产增收,200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60.4万吨,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水产品总量连续14年居全省县级第一。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00多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8家、市级15家,“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在全省推介。湘阴正由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转变。
兴奋点三:第三产业持续升温
湘阴充分发挥邻近省会长沙的区位优势,加快产业对接,促进了商贸流通、房地产、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县在建房地产开发面积17万平方米,销售商品房近6万平方米,实现税收3530万元。三项指标稳居岳阳市六县市第一,吸引了一大批长株潭地区居民来湘阴购房。该县还围绕打造“左宗棠故里游”品牌,洋沙湖休闲旅游基地、凯佳生态农庄等项目建设加速推进,鹅形山风景区获批省级森林公园,休闲旅游业来势看好。湘阴正以其独有的魅力成为长株潭名副其实的“后花园”。
突出基础建设:
“楚南首治”换新妆
六十年斗转星移,湘阴人民以改天换地的气概建设湘阴、发展湘阴,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关键词一:修路
公路意蕴着联接与通达,象征着交流与合作,它是一个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繁荣昌盛及社会进步的标志。近年来,湘阴县把交通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器”,抓住国家大力加强交通建设的有利时机,举全县之力加强路、桥建设,形成了由县城向四方延伸的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县通乡公路建设全力推进,90%以上的村通了水泥公路;先后建成了湘长公路、湘阴湘江大桥、临资口大桥、漕溪港千吨级码头以及湘汨路、湘营路、新乔路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彻底改变了湘阴隔河渡水、交通不畅的状况。该县还全面加强与长株潭的交通对接,柳林江大桥及其接线、S308线拓改工程全面推进,总投资过10亿元的芙蓉大道北拓(湘阴段)工程已通过工可评审,京珠高速复线在湘阴境内全长32公里并设有两个互通,即将启动征地拆迁工作,这两项事关湘阴长远发展的重点工程都可望年内正式动工建设,将为湘阴经济的发展和腾飞提供后劲支撑和不竭动力。
关键词二:治水
湘阴最大的县情是水情,最大的隐患是水患。近五年来,该县抢抓洞庭湖综合治理的契机,投入水利建设资金5.12亿元,对271公里一线防洪大堤进行了全面整修加固,兴建中小型水库71座,电力排灌机埠装机容量71743千瓦,防洪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县旱涝保收面积由上世纪五十年代的9万亩增加到57.06万亩。
关键词三:旺城
解放初期,湘阴县城面积不足0.5平方公里。近年来,湘阴按照“人文之城”、“山水之城”、“宜居之城”和长沙北部卫星城的定位,坚持建管结合,一手抓老城区的改造,一手抓新城区的开发,高起点大手笔推进城市化进程,县城扩容提质的速度明显加快,基本形成了“八纵六横一环线”的城市交通体系,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展到15.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6.5万人,建设了岳州窑博物馆、远浦楼、南泉寺等一批历史人文景点和滨江广场、湘江公园等一批市民休闲场所,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东湖生态公园、左宗棠文化广场、市民文体广场、城市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县城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人文之城”、“山水之城”、“宜居之城”的魅力不断显现。界头铺、新泉、南湖洲、岭北、樟树、东塘等中心集镇面积不断扩大,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
注重民生改善:
协调共进促和谐
六十年来,湘阴积极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了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实现了发展成果共享。湘阴一中成为省级示范性高中,县职教中心通过省级示范性职教中心立项,县一职专成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是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创新教育基地县。湘阴一中学生刘雄1987年参加第28届国际中学生数学奥赛,荣获金牌,实现了湖南省参加国际奥赛奖牌零的突破;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逐步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向民营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覆盖,解决了138家改制企业18585名改制职工的养老保险问题;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血吸虫病得到有效防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分别达85.2%、65.8%,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重视发展文化事业,近年来维修改建了湘阴剧院,恢复了县剧团,加强了乡镇文化站所和农村文体活动场所建设,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广场文化成为湘阴一道靓丽的风景。
60年建设发展,湘阴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实现了由基本温饱向小康水平的跨越。2008年,全县居民储蓄存款达26亿元,人平3535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0099元,农民人平纯收入达5166元,60年分别增长144倍、246倍。全县农村楼房普及率达85%以上,彩电、冰箱、空调进入寻常百姓家。
绘就发展蓝图:
滨湖新区新跨越
金秋时节,我们穿行于一条条街道,寻觅于一块块热土,跨越给人带来的震撼是如此强烈,给人带来的冲击是如此明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城市与乡村的均衡发展,这一切不得不让人深刻地感受到,新中国成立60年的能量释放,给这个“隔河渡水”的湖区县带来的是一场全新的“跨越”。
当前,已列入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滨湖示范区的湘阴,面临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站在新的起点上,湘阴人精神抖擞,豪情满怀。县委书记田自力、县长黎作凤表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敞开南大门、对接长株潭、建设新湘阴”为主线,以推进滨湖示范区建设为重点,按照解放思想、深化对接、扩大优势、打造特色的要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努力把湘阴建设成为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现代制造业配套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休闲度假服务基地和区域性航运物流基地,力争3-5年内县域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省第一方阵,实现滨湖新区新跨越。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新时代的列车上,作为滨湖新区的湘阴将大放异彩,一日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