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4706|回复: 20

归属长沙之我见 (转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9-26 17: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able height="330" cellspacing="1" cellpadding="2" width="100%" background="images/diary/image/back/1.gif" border="0" valign="top">
<tbody>
<tr height="30">
<td><img src="http://www.xy.hn.cn/images/icon/0.gif" border="0"/>&nbsp;
<td></td>
<tr>
<td valign="top">
<hr align="left" width="90%" height="1"/>
湘阴县城距长沙仅38公里,所辖19个乡镇,近的只有19公里,最远的不过50公里,是长沙市的近郊。依托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本应快些,但却严重滞后。首先是从湘阴近40多年的发展史看,经济发展是慢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湘阴归属岳阳市时,县办工业是全市六县、四场中最好的排名第一,预内工业企业上交县财政多达1700多万元,到2005年全县规模工业税收只有2379万元,剔除物价上涨因素没有多大发展,2006有所增加但不多,因小纸厂污染关停2007年规模工业税收还有所减少。其次从县财政收入看经济发展也是慢的。上世纪六至八十年代湘阴财政收入也是全市第一,岳阳地区设置时上交省财政是5000万元,湘阴就负担1100多万元,是全地区最多的,由于财政质量高,除所有开支,每年还有点节余,最多的一年要节余200多万元。到2005年,县财政收入上报2.5亿,实际本级可用财力不到1亿元,财政十分困难,连县直单位、乡镇的办公费和按政策应给干部和教师的生活补贴(每人每月210元)都无法支付。其三与本市的县、市比,经济发展也是慢的。湘阴在岳阳市6个县市中的排名,实际是从上世纪六至八十年代的第一位,到现在退到了倒数第一。与周边县市比也是如此。浏阳市、宁乡县、湘阴县都是经国务院批准1983年划归长沙市管辖的,只因种种原因,三个月后湘阴又回到了岳阳、浏阳、宁乡划归长沙市后,由于受到省会成市的辐射,发展很快,而湘阴却很慢,以财政收入为例,1985年浏阳市6490万元人均52元,宁乡3345万元,人均28元,湘阴2710万元,人均46元是比较好的县,到2007年,浏阳18亿元,宁乡8.4亿元,而湘阴不到1.5亿元,人均只有200元。从1985到2007年二十三年,浏阳净增173510万元,年均增7543万元;宁乡净增80655万元,年均增3506万元,湘阴净增12290万元,年均增534万元,年均增幅湘阴是浏阳的7.07%,宁乡的15.23%。由于经济发展慢,已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为什么地处长沙市近郊的湘阴经济发展如此慢呢?不是岳阳市的领导不重视不支持湘阴,不是湘阴的领导无能和懈怠,更不是湘阴人民不努力。岳阳市的领导为了湘阴的发展,曾选派了很多优秀干部到湘阴工作,从隶属岳阳管辖以来15任县委书记,他们为谋求湘阴的发展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一心一意想把湘阴搞上去,但都感力不从心,未能如愿。究其原因:是不合理的行政区划严重制约湘阴经济发展。湘阴地处长沙市近郊,经济流向全部在长沙市,而且湘阴、长沙两地互补性很强,有着密不可分的经济关系。正因为如此,历代皇朝均将湘阴隶属长沙市管辖,建县1500多年,其中隶属长沙就有1200多年。由于受计划经济时代思想影响,湘潭地区分治时将湘阴划归路距遥远的岳阳管辖,这是一个行政管辖与经济流向发展相脱离的、不合理的区划,这个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区划严重制约了湘阴经济发展,这里仅举两例就足以说明问题:第一,湘阴至长沙过去是一条不上等级公路,严重制约湘阴经济发展,为有利湘阴发展1984年冬,县政府筹资筹劳将湘阴境内的30多公里路改造成二级公路,但由于路跨岳阳、长沙两个行政区,长沙境内的30多公里路仍是羊肠小道,冬春泥泞路烂,湘阴到长沙仍要绕道60多公里走107国道,制约经济发展的交通屏障依然如故。在省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到2002年长湘公路虽全线通车,但湘阴却失去了20多年的发展机遇。第二,现在长湘公路虽畅通无阻,但行政制约湘阴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长沙市内有近百家企业要迁出城区,企业为有利发展想迁到湘阴,由于湘阴不属长沙市管辖市领导不同意,湘阴人民只能望尘莫及。湘阴40多年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不实事求是,不尊重客观规律,违背科学发展观,只能是悲剧。<br/>湘阴人民为解决行政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几十年来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县、市、省历届会议上提出了议案、提案和意见,干群联名向上级写信从未间断过,然而这些努力都如泥牛入海。是湘阴人民的意见不正确吗?不是的,湖南著名专家张萍、柳思维教授曾在2001年就此提出了建议,省民政厅经过调研,于2002年元月8日向省人民政府写出了“关于湘阴划归长沙市管辖必要性的调研报告及我厅意见”的报告,对湘阴应归属长沙市作了肯定。很多了解湘阴情况的省、市老领导都支持湘阴人民的意见,中央电视台、省广电局也曾多次发了内参。为什么这个经过几十年的历史已经证明应解决的问题,而且是领导、专家、新闻媒体都认同的问题就长期得不到解决呢?主要是影响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问题没有解决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有的对我国还不够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制约经济发展的痕迹仍然存在认识不足,以为搞市场经济就不存在行政制约的问题,因而对湘阴人民的正确意见不够重视,不闻不问,甚至反感;因此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已将湘阴划归长沙市管辖,又要回来了;湘阴县的领导长期以来思想不够解放,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湘阴不少干群就口头或书面提出要解决行政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而且呼声是一年比一年高。明知广大干群的意见是正确的,就是不敢将干群的意见向上级反映,不敢提出打长沙牌,融入长沙,更不敢跨行政区做工作,怕这样做了岳阳领导有意见。甚至有个别领导同志考虑个人得失多,怕影响个人前途。不向上级反映湘阴人民的正确意见和实际情况。由于上述原因,使这个应该解决的实际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给国家和湘阴造成了巨大的损失。<br/>向省人民政府建言尽快将湘阴纳入长株潭核心圈,统一规划,统一部署。为了使致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县政府委托省社科院张萍教授牵头,就湘阴融入长沙,快速发展经济的问题进行课题研究,课题组的专家经过调研,于2007年6月上旬写出了研究报告,6月16日县委、县政府在长沙市湖南宾馆召开了课题报告评审暨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省直有关委办、厅局和长沙市、岳阳市的有关领导及评审组的专家。以朱翔、柳思维教授为主的专家评审组,对课题研究报告给予很高的评价,并写出了评审意见。张萍教授于7月上旬向您写了报告,这个报告得到您的高度重视,于7月16日向肖捷副省长和省发改委、省民政厅作了重要批示(批示附后)。但由于肖捷同志还没有来得及处理就调离了湖南,省发改委、省民政厅均未收到您的批件,也没有接到肖捷同志的指示,因此您的批示、研究报告的精神无法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湘阴地处长沙市的近郊,有大量的丘岗山地可开发,有丰富的水资源,常年通航能力在5000吨以上,是全国商品粮、商品猪、商品鱼基地,也是大长沙北拓的第一站。将湘阴纳入长株潭试验区核心圈,既是湘阴依托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的需要,又是长沙市把触角向北延坤到洞庭湖与长三角洲对接,实现通江达海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关注湘阴七十万人民民生的大问题.<br/>我们湘阴人民的许多待遇也没有落到实处,我们湘阴的下岗人员的<i>"</i>三保问题<i>"</i>(社保\低保\医保)等没有得到解决,听说下岗费每年上级都拨了一点,但我们广大的湘阴企业下岗人员也没有.听说汩罗的每人每月有300元,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我们湘阴人民相信,如果湘阴归属长沙,这些问题都会逐步得到解决的.还有许多人没有社保的问题及个人上交社保金如长沙应该是个人上交的费用是不多的.我们要求归属长沙是每个湘阴人的愿望,县政府是否也努力一下.&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以上属个人意见,请各位仁者见仁,不妥之处请谅解.谢谢!</td></tr></tbody></table>
发表于 2009-9-27 03: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cc99ff" size="4">数据清晰</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cc99ff" size="4">官腔也很明显</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cc99ff" size="4">呵呵</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cc99ff" size="4">两边都不得罪</font></p>
<p>&nbsp;</p>
发表于 2009-9-27 08: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哥写的不是文字,是腔调。
发表于 2009-9-27 08: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建议成立“入长协调委员会”,向上面反映情况</p>
发表于 2009-9-26 22: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自己写的吗,如果是,只少是政府办秘书的水平,赞一个!!!
发表于 2009-9-27 17: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大福典当行</i>在2009-9-27 8:42:00的发言:</b><br/>哥写的不是文字,是腔调。 </div>
<p>&nbsp;</p>
<p>晕&nbsp; </p>
发表于 2009-9-27 23: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见解很深,有独到之处,希望更多的人能够看到,最好是支持湘阴划入长沙的人们。
发表于 2009-9-29 17: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p>这是个实际情况:</p>
<p>&nbsp;</p>
<p>1994年以前,中央对地方经济控制能力不强,省市县乡各级财政冶状况较好,人员编制增长较快。1994年后,特别是朱镕基担任副总理后,强力推行“分税制”改革,将较好的税种和部分税种的大头划给中央,地方按省、市、县、乡四级先后挑选。</p>
<p>“分税制”改革的直接后果有二:一是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力明显增强,以“转移支付”为手段,卡住地方脖子。二是省以下各级财政能力减弱,民间形容这个现象的顺口溜是“中央财政喜气洋洋,省市财政勉勉强强,县乡财政拆东墙补西墙,乡镇财政哭爹叫娘”。</p>
<p>&nbsp;</p>
<p>以县级为例,2005年县财政收入可能有2.5亿元,但其中相当一部分要上划中央、省、市各级,实际留给县里的,可能不到1亿元。这个1亿元,在财政上的名称叫“地方实际可用财力”。地方党政主要领导最重视这个数字的增长。</p>
发表于 2009-9-29 16: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strong>到2005年,县财政收入上报2.5亿,实际本级可用财力不到1亿元,财政十分困难,连县直单位、乡镇的办公费和按政策应给干部和教师的生活补贴(每人每月210元)都无法支付</strong></p>
<p>&nbsp;</p>
<p>这又是为什么呢?</p>
发表于 2009-10-25 19: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赞成

举双手赞成[em5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

0730-230 9876

工作时间 全天 8:00-17:30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Copyright © 2016-2017 WWW.XYPU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4 @技术支持:NS TECH 粤ICP备16098181号-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