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美国《新闻周刊》评选近千年全世界的40位智慧名人,中国仅毛泽东、成吉思汗、左宗棠当选。左宗棠能够与毛泽东、成吉思汗并列,在于他在外国人面前是强硬派,有礼有节收复了中国六分之一的国土。 作为湘阴人,我们为这片土地养育了这么一位名垂青史的智慧人物而感到自豪。今年11月10日,是左宗棠诞辰197周年的纪念日。还有3年,我们将迎来左宗棠诞辰200周年。到时,将会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我们从本期起陆续刊发介绍左宗棠方面的文章,以期引起更多读者关注、研究左宗棠。
看电影 三幕情景剧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但大多数人的戏冗长乏味,是昏昏入睡的灰。只有他的戏,前半部让你跌入梦境般的桃花源,是清酒醉人的绿;后半部大漠孤烟,刀光剑影,是血脉贲张的红。只闻得锣鼓点子一声比一声急,高潮迭起,直至暗夜,风急雨骤,福州一段城墙轰然倒塌,剧终。
[序幕] 美丽新疆 一棵孤零零的左公柳 “十一”黄金周,走出乌鲁木齐国际机场,乘车奔驰在广袤到无边无际的原野上。偶尔,车窗外闪过一棵孤零零的柳树,直径30-40厘米粗。这本生江南的柔柳有一个庄重的名字——左公柳。它和它的兄弟姐妹曾经绵延几千里,为黄沙漫漫的塞外带来一抹绿色。这柳树后,曾站着一个矮小然而顶天立地的湖南人,没有他,美丽的新疆,占中国六分之一的新疆,今天也许不在中国的版图内了。
[第一幕] 湖南蛮子 抬着棺材去决战 镜头闪回到公元1880年4月,甘肃肃州通往嘉峪关进新疆的路上,黄沙漫天飞舞,一支军队艰难地向前挺进,奇怪的是,走在前面的兵士竟抬着一具笨重的漆得黑亮的棺材。早有探子向占据伊犁的俄国人飞报,湖南蛮子左宗棠抬着自己的棺材来了,说要与沙俄决一死战,不收回伊犁绝不回还。 这个69岁的湖南蛮子4月自肃州出发,5月就到了哈密。调兵遣将,三路大军逼近伊犁。俄国人有些害怕了。他们自1871年侵占伊犁来,一直打着归还的幌子戏弄清政府,现在碰上这个杀气腾腾的湖南蛮子,游戏玩不下去了,赶紧答应和清朝派出的代表曾纪泽(曾国藩之子)谈判。 画外音:谁不怕这个湖南蛮子?14年前,英国人扶持阿古柏侵占了南疆,9年前,俄国人占领伊犁。清朝那么多人不当回事,反对出兵,李鸿章竟说收回几千里的空地方,反而增加千百年的麻烦,不如放弃算了。唯独这个蛮子慷慨陈辞,带兵出征。他不管西北苦寒,少有将领愿意跟随,更不顾国库空虚,要粮没粮,要饷没饷,竟然在两年之内收复了北疆和南疆。 哈密军营的大帅帐里,帐篷透风,夜寒如冰。那个被称为硬骨头的湖南蛮子满身风疹,正痛痒难当;又脾胃不适,一趟趟往厕所跑。白天那个豪情满怀“朔雪炎风,何容措意”、“壮士长歌,不以出塞为苦”的将帅,此时脸白如纸,大汗淋漓。身边却不见亲人照料。 画外音:谁来照料?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周夫人死了,大儿子到哈密看他,住在透风的帐篷里回去就得伤寒死了,大儿媳积郁成疾死了,四女儿四女婿死了,侄子及哥哥也死了,都死在长沙,左宗棠却一次也没回去过,他就没打算自己活着回玉门关。 此时,帐篷外,星光下,从哈密往东至玉门,连绵数千里,绿如帷幄的垂柳安静地睡着了,它们都叫左公柳,是左宗棠和他的部下亲自种的。有一首诗专门称赞他:“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第二幕] 湘江之滨 人生奇遇 时光再次倒流,镜头摇到1849年。麓山脚下,一船泊于湘江之滨。威名赫赫的云贵总督林则徐吩咐手下去离此30公里的湘阴柳庄请一农人。船外,长沙城大小官员争相拜谒,他礼节性地应付了事。好像他告病辞官,从昆明往福州经停长沙,只为了见柳庄的这个人。傍晚,这个人匆匆来了,不过30多岁。看到林则徐站在舱外迎接,连忙跨上跳板,不料一脚踏空落水,被林则徐一把拉起入舱换过衣服,入座喝酒聊天。黎明,二人不舍而别。林则徐把自己发配伊犁时整理的有关新疆政治、军事、地理的资料全部托付给对方,郑重叮嘱:“西定新疆,舍君莫属”!一时间,长沙城里议论纷纷。有人记起12年前,贵为两江总督的陶澍回乡省亲,也因为此人的一副对联就指名要见他,一见即赞为奇才,聊得神魂颠倒,末了还把才5岁的儿子许给对方做女婿。讲的人啧啧惊叹:和一个三次高考未中,只能在乡里教书的25岁的毛头小伙结亲家,陶澍怕是昏了头。又有人出来佐证:陶澍的女婿,贵为巡抚的胡林翼对他评价颇高,说此人“其胸罗古今地图、兵法、本朝国章,切实讲求,精通时务。”后来还和曾国藩共同策划,使他由一介书生一跃成为叱咤风云的大将。这个人,就是左宗棠。 画外音:事实证明这些人眼力惊人,似乎早就料到,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此君。3年后,陶澍去世,是左宗棠在偏僻的安化小淹为陶澍抚养教育年仅8岁的幼子,一呆就是8年。10年后,曾国藩与太平军交战,惨败于靖港,投水自尽,是左宗棠越城而出,在湘江的船上救了他。20年后,他以陶澍、林则徐的继承者自居,在陶林二公祠写下:“卅载接音尘,今我复重来”的对联。30年后,泱泱中国,只有他抬着棺材去和俄国人拼命,收复了新疆。
[第三幕] 柳庄 假陶潜真诸葛 1876年,新疆哈密军营。天色微明,左宗棠披衣出帐,径直往营地边走,他面前是一片约20亩大的菜地,各色瓜果蔬菜长势喜人。左宗棠静静地看了半晌,看看白菜,摸摸茄子,心满意足,拈须微笑。晚上谈罢军事已至深夜,突然想起一事,握笔给在兰州的儿子左孝同写信,要他速买红白萝卜籽寄来,以便“散给各营哨,愈多愈妙”。 镜头闪回到1843年的湘阴东乡柳家冲。因三次求功名而不得,左宗棠买了水田山地,自己设计建造了一座农庄,前有稻田、水塘、茶园,后有竹林,亲书“柳庄”于门额上,自号“湘上农人”。白天,这位教书先生耕田、筑墙、作壕、建碉堡,饲猪养牛、种桑植林、栽柳插梅,还把安化的茶种带回来,第一个在湘阴种茶,种茶的收入竟然可以抵一年的税收。晚上,这个陶渊明就现身为诸葛亮(他19岁就自比卧龙诸葛,新婚之夜畅写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可惜此诸葛足足卧了40年才出山),在书房里彻夜研读地学、农学、水利、荒政、田赋和盐政等方面的书籍,还写了一部《朴存阁农书》。 画外音:他始终做不了陶渊明,一听到英国人的炮响,他就坐不住了,急忙找贺长龄打听;一听到林则徐召唤他,就洗脚上岸赶去见了。他做不了风雅的知识分子,也不能做到只埋头种田。湘阴两次发大水,他都预先籴谷,接济邻居族人,还组织周边地区捐银钱谷米,发起建义仓,以备水旱之害。但左宗棠是真心喜欢农事的。在西北,若不是他推广种棉、种稻,他带上天山的湖湘子弟怕只能在冰天雪地里喝西北风,满目疮痍的新疆也许到处是饥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