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个章夫人了不得!”
湘阴界头铺镇新光村,菜地旁,一栋废弃的二层楼房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左宗棠出生的地方。从裸露的几堵土墙看,前面原来还有房子。69岁的左宽顺及时出现了(这个地方叫左家塅,村民都姓左),告诉我们左宗棠60多岁做官以后,在这里建了学校,凡左家的小孩可免费入学。1974 年他当村主任的时候 重修了,但门窗门架瓦片都是原来的,前面这一栋是文革时拆掉的,原来是左宗棠祠。他拍拍矮墙,你看,好结实,是三合土。他又指“左太傅公祠”几个字,说原来是石头的,慈禧太后题的字。
进门,是一个狭长的天井,种了芭蕉、芙蓉、栀子花,墙角堆着稻草垛。左宽顺说,2003年,上面拨了几万元要把这里建成左宗棠纪念馆,把学校迁到两里地外去了。但为什么没建呢?左宽顺猜测,可能想先把左宗棠的柳庄建好。他手摸教室中间的大木柱,脚踩厚厚的木板:你看,都是原来的。
左宽顺告诉我们,这里原来还住着一个章夫人,是慈禧太后的侍女,17岁赐给70岁的左宗棠做妾。听说这个章夫人还是少数民族,1885年左宗棠死在福州,是她扶灵柩回到湖南,住在长沙,文夕大火后,就搬到左家塅来住了。左宽顺见过她,都叫她左姥姥。1947年死的,83岁,死之前,土匪还抢了她四根金条。现在后山还有她的墓。
返回时,遇到左宗棠学校原校长左水怡,她热情地带我们再回左太傅祠。左校长说这里安静,特别适合教学。她原来就在这里读小学,1971年开始在这里教书,当时有100多个学生,有初中班。现在的学校,左宗棠第五代孙女左焕琛还捐了6万元钱,她曾是上海市副市长,前年还带了好多书包到学校里来。
附记:湘阴县城八甲老街还有一个很大的左文襄公祠,俗称相国祠,是当时的湖南巡抚根据朝廷旨意于1892年建成。为晚清小型殿宇式风格。后来被毁,残余1000多平方米,做过米厂酱厂。200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左文襄公祠是2004年12月动工,2006年竣工的,面积达25亩。
2“你们看看这头牛”
从长沙伍家岭往湘阴方向,半个小时车程就到了左宗棠的柳庄。白墙黑瓦的一片屋子安静地卧在山间田边,屋前一口水塘,屋后竹林摇曳。据说全部按原式样重建。门口,管理员周孝经孤单地守着一张桌子,守着这大小48间房子。他曾祖父是个秀才,和左宗棠交好,左宗棠全家搬到长沙后,把山塘菜园田地全部佃给他曾祖父种了。虽然门联是“参差杨柳,丰阜农庄”。但门前的36棵柳树、梅树才两年。作为农庄,这里显然不够丰富,游客不多,周孝经颇感无奈。
进门,长长的廊檐下摆着犁田、车水的各式农具。柳庄从堂屋处分成两厢,一边是他和周夫人的卧室及所生的一子三女的房间,一边是他和妾张夫人的卧室及所生三子一女的房间。指着周夫人子女卧室里那个梳妆台,周孝经说,柳庄1970年毁掉了,东西都被村民分了。他家里分到一个书桌和梳妆台,重修柳庄就捐出来了。
书房是左宗棠研读中外历史、地理、军事的地方,那部《朴存阁农书》就在此写成。周孝经一定要我们好好看看堂屋正中桌上摆放的一件木雕:“你们好好看看这头牛!”他说左宗棠是牵牛星下凡。他又指给我们看门前的一带山,弯弯地对着门,问:像不像牛轭?
画外音:左宗棠真像一头牛,一辈子没有停歇的一头牛。40岁出山,就一直在打仗,年近古稀,还抬着棺材去和沙俄拼命。一只眼睛失明,吐血,还要去和侵占台湾的法国人较量。他的性格也像一头犟牛,他回北京去见慈禧太后,宫里的太监按“惯例”要他5000两银子,他硬是不给,多等了5天。脾气火爆,不是和这个闹翻,就是和那个水火不容。他和曾国藩、郭嵩焘等人都是一言不合就翻脸,幸好还有胡林翼了解他,从不和他抬杠,还做别人的思想工作:左宗棠这个人,就像朝廷的诤臣,家里的烈妇一样,但人倒是刚肝烈胆,可以倾心托付,大家不要和他计较。
3“原来还有石人石马”
长沙城郊。左宗棠墓突兀地出现在乡村马路边的铁门里,但门上一把锁。正踌躇间,路人指点,管钥匙的就在毗邻的屋里。
喊一声,黄志清就拿着一串钥匙来了。从1887年建墓开始,他曾祖父就给左宗棠守墓,现在轮到他。他也有60多岁了,每天都要到墓园打扫。拾级而上,只见石栏杆脱落,横七竖八倒在地上,黄志清说,去年就倒了,说要修但一直没修。再拾级而上,“清太傅大学士恪靖侯左文襄公之墓”出现眼前,墓碑高大,四周松柏环绕。黄志清撇撇嘴说原来整座山都是墓园,墓碑有现在的两个这么高,比十三陵还威武。墓两边有石人石马石羊,墓前一条花岗石路一直通到现在的同升湖山庄,有四五里长。墓右边原来有牌坊,还有一个享堂,里面有6块1米多高的青石碑,好高,跟墙似的。
左宗棠死在福州,老家在湘阴,为什么最后葬在长沙县的跳马呢?黄玉清说你看前面的山,是不是一层高一层?不远有一条河,流到浏阳河,河口有龟山蛇山,老话说山管人丁水管财,左宗棠骑马到这里,看这里风水好,就决定葬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