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戈西指收复新疆
一生不谈和议事 千秋唯有左宗棠。左宗棠一生最得意之笔,或者说为后人所永远怀念的事业,还是他挥戈西指,收复新疆。正是这样一个壮举,使得左宗棠名垂青史,光照后人,成为晚清抗敌御辱的名将。
焦点:主战与主和
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同内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有很密切的联系。1864年,这里爆发了反清武装斗争,新疆的局面比较混乱,这样就为中亚地区的浩罕国军官阿古柏和沙皇俄国提供了入侵新疆的可乘之机,从而也就出现了当时震惊全国的边疆危机。阿古柏入侵新疆之后,先占领了喀什葛尔,还有叶尔羌、和田、阿克苏、库车;同治九年,也就是1870年的秋天,攻下了达坂城、吐鲁番,后来又占领了乌鲁木齐和玛拉斯,可以说已经占领了我国新疆的大部分土地;另一个方面,沙皇俄国也开始占领了我国的伊犁地区。新疆问题之所以非常严重,还因为当时英国和俄国的插手,他们都想控制阿古柏,通过阿古柏之手去侵略中国的土地。
就在西北的形势岌岌可危的时候,左宗棠以垂暮之年,毅然承担起收复新疆的重任,他说“今既有此变”,这个主要是指当时沙皇俄国占领了伊犁,“西顾正殷”,西边的情况非常繁忙、危机四伏,在这个时候,我绝不能退下去,一定要和这个强盗周旋到底,表示了他抗俄的决心。
对于新疆问题,当时清廷内部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这就是持续了几个月的所谓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是坚决反对出兵的。
左宗棠的意见和他们是针锋相对的。他一方面强调海防、塞防二者并重,但是有一个时机问题。现在海防并没有打仗,西边我们是大片的国土沦丧,我们首先要解决西边的问题,首先要收复新疆。这一场争论的结局是清朝政府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让他指挥大军出玉门关,收复新疆。
粮草:民食与兵食
左宗棠受命之后,他马上要做的工作是整顿军队,他还要做三件大事,这就是筹粮、筹饷、筹转运,“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西征军几万人,要采集粮食不是个容易的事,粮草还不能任意采购,你把粮食都采购了,甚至高价采购,采购到老百姓都没有口粮了,老百姓吃什么?所以他还提出来,要处理好兵食和民食的关系,最后左宗棠筹集了4000万斤粮食,然后逐步地把它运到前线。
西北用兵,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满载军粮,你要运到前线去,要节节转运,用什么运?当然是牲口,用骆驼,用驴、马、骡,甚至于有时候用人,老百姓自己背着,包括当时出关作战的战士,每个人除了带着武器以外,还得扛一部分粮食。左宗棠在西北地区集中了5000辆大车,5500头的驴和骡,另外还有29000头骆驼,运送军粮和武器装备等等。
财政:借贷与不借贷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钱,当时中央财政危机,地方财政困难,没钱。左宗棠提出,没有钱我们就借钱。借什么钱?借外债。可是洋人的钱是那么好借的吗?人家知道你要打仗,要花钱,因此把利息定得很高,高达一分二厘五,而当时英国和法国它们平常贷款的利息大概是三点五厘到四厘之间。这不是高利贷吗,这就叫趁火打劫。
这个高利贷借不借?左宗棠说借,为什么?如果不借,新疆就收不回,部队就没法出关,这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因此咬着牙也要借。当时上海的《申报》发表了一篇评论,批评左宗棠的借外债,高利借外债,说他是剜肉补疮、饮鸩止渴,左宗棠非常难受。他曾经给朋友写信说,夫用兵而知借饷,由于要打仗要去借钱,借饷而议及洋款,借钱还借到洋人那去了。他又说,仰鼻息于外人,依赖洋人,其不敬也,其无耻也,臣之罪也。他说我跟洋人借钱,这是我的罪过,这是无耻的事情。无耻归无耻,钱还得借。不借怎么办?最后清朝政府批准左宗棠借了500万两外债,同时又要求海关划拨200万两,中央财政解决300万两,给左宗棠凑足了1000万两军费,筹饷的问题算完成了。
战略:南疆与北疆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基本战略叫先北后南,缓进速战。所谓先北后南指的是先打北疆,后进入南方,为什么?因为当时北方是敌人的薄弱环节,敌人的主力在南方,所以他先打容易打的,然后集中力量往南打。缓进速战,就是打仗的时候不要忙,不要急,一定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准备完了以后,马上打击敌人。打起来就要快,不能慢腾腾。在这样一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左宗棠战斗是进行得非常顺利的。很快就收复了北疆乌鲁木齐,又通过达坂城之役,最后收复了南疆地区。南疆收复之后,所面对的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收复伊犁,收复伊犁面对的是沙皇俄国。
谈判:武战与舌战
为了要收复伊犁,当时清朝政府首先派了一个谈判代表,叫崇厚,签订了一个《里瓦吉亚条约》,等于是没有打仗就割地赔款,后来又派了曾纪泽去改订条约。当然这种外交斗争必须要有武力为后盾,所以当时左宗棠做了充分准备,分兵三路,准备去收复伊犁。这时的左宗棠已经快70高龄了,身体不好,在营帐里面还吐血,于是他也为自己的后事做了准备,舆榇出关,也就是抬着棺材出了嘉峪关,准备和敌人决一死战,准备战死疆场。在左宗棠这样一种军事备战的支持下,曾纪泽通过外交斗争,终于修改了条约,争回来了一些权益。
1890年,美国人史密斯出版了《中国人的气质》,在这本书里头,他高度评价了左宗棠收复新疆,说左宗棠的农垦大军彻底完成了他的使命,其伟绩在任何现代国家的史册上,都是最卓越的。左宗棠的部下杨昌濬也曾吟诗一首歌颂收复新疆的失地,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恭诵左公西行甘棠》:“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西征的清朝大军,正是沿着夹道成阴的左公柳,把春天带到了边疆,让春风吹到了玉门关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