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笔下的潇湘二妃庙
雷运福
潇湘二妃庙,简称潇湘庙,是后人为纪念舜帝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而修建的祠庙。柳宗元在永州作有《湘源二妃庙碑》文,湘源二妃庙在什么地方却一直没有弄清,有在广西之说,有在永州城潇湘门内之说。最近我对照实地查阅文献、考证历史,确认柳宗元《湘源二妃庙碑》文就是将遭火灾后的蘋岛潇湘二妃庙迁徙到东对岸重建竣工后所作的《碑》文,柳宗元笔下的湘源二妃庙就是潇湘二妃庙,并初步确定永州最早的二妃庙建于唐朝李隆基开元十一年( 713 年)。永州市潇湘二水汇合处的东岸至今残存有潇湘二妃庙,今零陵区潇湘门粮食仓库所在地(古称县北画锦坊内)在解放后文革前还保留有潇湘二妃庙。我国最早的二妃庙是建在湘江边的湘阴县,第二个二妃庙就建在永州零陵。永州零陵的二妃庙曾四次变迁,潇湘二妃庙名的变更就更多了。永州零陵的潇湘二妃庙最初建于什么时候,建于什么地方,何时何因数迁潇湘二妃庙并变更庙名,潇湘二妃庙祭祀规格之高等事项 , 在解放后直至本文发表以前可以说一直无人知晓。
一、柳宗元笔下的湘源二妃庙就是永州零陵的潇湘二妃庙
柳宗元在永州作有《湘源二妃庙碑》文:“元和九年八月二十日,湘源二妃庙灾。司功掾守令彭城刘知刚、主簿安邑卫之武,告于州刺史中丞清河崔公能。祗栗厥戒,…发开元诏书,惧废守祀。…斩木于上游,陶埴于水涯,乃桴乃载,工逸事遂。…十有一月庚辰,…立石于庙门之宇下。…帝既野死,神亦不返。食于兹川,古有常典。…沉牲爰告,即石是铭。铭曰:…德形妫汭,神位湘浒。揆兹有初,克硕厥宇。唐命秩祀,兹邑攸主。…潜火煸孽,炖于融风。神用播迁,时罔克龚。邑令群吏,告于 君公。廉用积余,以就尔功。既夷以成,崇宇峻墉。神乐来归,徒御雍雍。…南风湑湑,湘水如舞。…刻此乐歌,以报终古”。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湘源二妃庙遭火灾,重修于唐朝元和九年( 814 年)。从铭中的“神用播迁”、“神乐来归”、“神既安止”等内容来看,元和九年这次重修二妃庙是属于异地重修、迁徙庙神。
从“斩木于上游,陶埴于水涯,乃桴乃载,工逸事遂”,“南风湑湑,湘水如舞”等内容来看,重建湘源二妃庙应在湘江边即潇湘之浦。古典有二妃“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具体来说应在永州之潇湘江岸。
从“唐命秩祀,兹邑攸主”,“发开元诏书”内容来看,遭火灾前的湘源二妃庙,是在唐朝李隆基开元年间( 713 —— 741 年)修建的,并修建在州府治地零陵县。迁徙的新庙宇也应在州府治零陵县。另外从“邑令群吏,告于 君公”来推测,也应是零陵县,州府治地所在县名通常省称,县令和众多的县衙官吏一同到刺史崔能处汇报,也说明是所在地零陵县。当时永州的辖县有零陵县、祁阳县、湘源县(今属广西),灌阳县(今属广西)。柳文中有“湘源”二字,若二妃庙是在湘源县的话,那么湘源县治所距离永州府很远,就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官吏同时来到永州向剌史汇报。湘源县建二妃庙,也不符合二妃寻夫到九疑山的行程,即从黄河流域——长江——洞庭湖岳阳——湘江长沙——永州零陵县——道州——九疑山。湘江下游的湘阴县有黄陵庙即二妃庙,位于湘江上游湘口馆一带的二妃庙,唐贞元时期奉敕锡名为“湘源二妃庙”,柳宗元在庙碑文中用的就是敕锡名,就象他写道州孔庙碑文用的是敕封的“道州文宣王庙”名一样。湖南的湘水,习惯上称湘江,严格意义上的湘江是从潇水汇入处为起点为源口,汇入处的二水上游均为湘江二级支流,二水汇合处可称“湘口”,也可称之为“湘源”,湘源、湘口在这里同义。所以将零陵的二妃庙敕封为“湘源二妃庙”就不难理解了。
二、从史书、志书、唐代诗文中记载的情况分析,湘源二妃庙不在湘源县而在零陵县
北魏郦道元(公元 466 — 527 年)的《水经注》:“湘水又北迳黄陵亭西,右合黄陵水口,其水上承大湖,湖水西流,迳二妃庙南,世言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水经注》中记载全国当时只有湘阴县有二妃庙,零陵县、湘源县中均未记载有二妃庙,因零陵县的二妃庙为唐朝开元时期所建,北魏时期的《水经注》固然不会记载零陵县有二妃庙。
宋朝乐史的《太平环宇记》卷一百一十六:“零陵县,(有)湘妃庙,尧之二女降于虞舜,舜狩苍梧不返,二妃奔丧泣望九疑,传于湘渚之竹斑皆其泪痕也。今有古庙存焉”。乐史文中的“古庙”就是指唐元和九年重修的“湘源二妃庙”。现在保存下来的宋版《太平环宇记》,其湘阴县为缺页,因而不知其所记内容,当然也可以推测断定湘阴县中记载有二妃庙。《太平环宇记》还记载“岳州巴陵县(有)君山,(尧)帝之二女居之”等内容。通观《太平环宇记》,全国其他地方未记载有二妃庙。
明朝《湖广通志》记载今湖南、广东、广西一带二妃庙只有二处,即湘阴县的黄陵二妃庙和零陵县的潇湘二川庙。其他州县未见二妃庙的记载。
清朝《湖南通志》记载:湘阴县有二妃庙(黄陵、黄陵庙),零陵县有潇湘庙(潇湘楼),宁远有湘妃祠在九疑。
从唐朝刘禹锡《潇湘神》诗文内容可知柳文中的“湘源二妃庙”在零陵县潇湘岸。刘禹锡《潇湘神》:“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君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露中秋”。“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问瑶瑟怒,潇湘深夜月明时。”从中可以看出,湘源二妃庙,当时也称“潇湘神”。刘禹锡的《潇湘神》作于谪居朗州拜访永州柳宗元或赴任连州剌史途径永州期间,诗中有“君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露中秋”,我的理解“二妃何处所”有三层意思,一是指二妃之神归宿潇湘庙;二是比拟二妃的神灵化的零陵香草,香陵香草是唐时永州向朝廷的贡品。三是指二妃庙的位置。零陵香草露中秋,也隐含有“香零山”的意思,产零陵香之山名曰香零山。
根据柳宗元《登蒲洲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迥斜对香零山》诗,可知“湘源二妃庙”址在蘋岛东岸的香零山。“蒲洲”即蘋岛。诗中有“双江汇西奔,诡怪潜坤珍。孤山乃北畤,森爽栖灵神。洄潭或动容,岛屿疑摇振。陶埴兹择土,蒲鱼相与邻(出自世綵堂本)”。“双江”即潇江、湘江。两水汇合后,因潇水流量大而湍急,往西奔后绕蘋岛西部北注潇湘江,即“双江汇西奔”的江水流向,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仍未改变。“孤山”就是指蘋岛东对岸的香零山,蘋岛对岸的香零山位于愚溪的北部、永州府的北部偏西,因此又将潇湘二妃庙称为“北畤”。“森爽”说明古木郁森,“灵神”当然就是指二妃神。“坤珍” 是否也隐含“二妃”之意呢?,舜帝为天为乾,二妃为地为坤。《登蒲洲石矶望横江口潭岛深迥斜对香零山》诗中有“陶埴兹择土”,柳宗元在《湘源二妃庙碑》中有“陶埴于水涯”,两文中所指的是同一回事。柳宗元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潇湘庙”刚迁徙东岸后不久、即将离开永州前夕。柳宗元诗中所说的“香零山”与刘禹锡诗中的“零陵香草露中秋”所指也是同一事件即同一位置。
三、永州零陵最早的潇湘二妃庙于唐朝李隆基开元十一年建于蘋岛,唐朝元和九年迁建于东对岸
清康熙《永州府志》记载,“浮洲(又名蘋洲、蘋岛):潇湘庙原在浮洲上,有司以春水汛滥艰于涉祀,迁之东岸,至今秋水澄碧尚见甬道。”这就指出了最初的潇湘二妃庙在蘋岛上,迁移后的潇湘二妃庙就在蘋岛的东岸。
明朝嘉靖《湖广通志》中记载:“潇之源发自道州宁远九疑,湘之源发自桂林之兴安阳海山,积流成川,不舍昼夜,至是而合于一,是曰潇湘。…旧有庙在水之西岸,唐贞元九年( 793 年)三月,洪水泛涨至城下,郡之官民咸祷于庙,水遂平厥。后凡旱干水溢,漕运艰阻,随所祷辄应如响。有司具其事闻于朝,而锡以王号。…徙庙于水之东岸,所以便祗奉也”,清朝《湖南通志》、《永州府志》也有类似记载,这就指出了潇湘二妃庙由西岸的蘋岛迁移到东岸。地方志记载的“有司具其事闻于朝,而锡以王号”,是指唐朝贞元年间有司具其事闻于朝,所锡王号即为“湘源二妃庙”。在此以前的庙号有“潇湘二妃庙”、又简称“潇湘庙”,因有“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加上“所祷辄应如响”,当地官民又称其为“潇湘神”。明、清地方志中还有记载,“潇湘庙(楼),在(子)城西,潇湘二水合流于前”。这就点出了潇湘二妃庙的具体位置,即唐元和九年的潇湘二妃庙就在潇湘二水汇合处,二水汇合处的西岸就是蘋岛(蘋洲),“旧有庙在水之西岸”就说明最初潇湘二妃庙是建在蘋岛上。“徙庙于水之东岸,所以便祗奉也”。自唐贞元九年以后,当地官民祭祀潇湘二妃庙神很频繁,“凡旱干水溢、漕运艰阻,随所祷辄应如响”,过渡登蘋岛祭祀潇湘二妃庙很不方便,加上那时又没有机动船,洪水季节渡过蘋岛也很危险,因此湘源二妃庙遭火灾重建时,就迁徙到东对岸即潇湘东岸。
根据柳宗元的《湘源二妃庙碑》文、地方志中的记载和《新唐书》中的记载,永州零陵的潇湘二妃庙建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即公元 723 年。
四、地方志记载,潇湘二妃庙址在城郊潇、湘二水汇合口,曾迁移到城内一段时期后又复迁至潇、湘二水汇合口
明嘉靖《湖广通志》、清《湖南通志》中记载,“潇湘庙(楼),在(子)城西,潇湘二水合流于前”。这就点出了潇湘庙的具体位置在潇湘二水汇合处,这里指的是汇合处的东岸,元朝至正十三年( 1353 年)岁次癸巳,潇湘二妃庙迁徙到城北潇湘门内。明朝嘉靖《湖广通志》、清朝《湖南通志》、清《永州府志》记载:“元至正癸巳,潇湘庙遭兵燹,之余乃徙置于郡之潇湘门内”,又记为“遂移于县北画锦坊内”,即今永州市潇湘门粮食仓库所在地。
明朝洪武四年( 1371 年),“潇湘庙奉敕为‘潇湘二川之神'号,而又春秋定为祭仪载在祀典”。
洪武十五年( 1382 年)岁次壬戌,“零陵令曹恭增置殿宇,视前益宏丽”。
自洪武十五年零陵令曹恭增置殿宇一百多年后,“殿宇蠹腐倾圯,弘治十二年( 1499 年)岁次己未冬,庙祝唐武乃有志于修理,知府王爵主持维修”。王爵作有《重修潇湘二川神记》。
明朝(南明)隆武年间( 1645 — 1646 年),复迁潇湘二妃庙于潇湘二水汇合处的东岸。
清朝乾隆年间,道光年间、同治年间、光绪年间先后维修过潇湘二水汇合处东岸的潇湘庙。潇湘二水汇合处东岸的清代 “潇湘二妃庙”至今残存,并有清代建成二妃神龛台、有清代重修复修“潇湘庙”等事项的 16 块碑刻。碑刻中记载了明朝隆武年间潇湘二妃庙复迁潇湘二水汇合处东岸原址和清朝重修复修潇湘二妃庙的情况。
五、为什么在潇湘二水汇合口建二妃庙
洞庭湖区的二妃庙(湘君庙),从《史记》中可知在秦始皇时期就有,汉荆州牧刘表立有湘阴黄陵(二妃)庙碑,时隔千年的唐朝李隆基时期为什么在永州诏建二妃庙呢?为什么不到其它地方建庙?也不在道州和宁远九疑山建庙呢?我认为有以下原因:一是唐朝李隆基时期是朝廷及其政治较为稳定的时期。自唐高宗李治末年到李隆基接任皇位的几十年时间朝廷动荡不安,李隆基执政初到末期的前两年可称得上是较为平稳的四十年时期。李隆期非常重视佛教和其他宗教,“唐僧西天取经”就是奉皇帝李隆基的诏令。祭祀本身就属于宗教的范畴。二是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一年( 723 年)派大臣张九龄(后任宰相相)到九疑山祭祀舜帝,至今留有祭舜文。张九龄到九疑山之行,加深了对舜帝陵及二妃奔舜溺于湘江一事的了解,并向朝廷作了汇报,当年诏令于零陵建二妃庙。李隆基崇拜舜帝,效仿舜帝,当年的祭舜文中就有“惟神以大孝而崇德,以大圣而奋庸,以至公而有天下,以至均而一海内。…戴祀之遥,灵威如在”。当年正是李隆基大兴祭祀之年,这就不难理解李隆基为舜帝二个妃子娥皇、女英建祭庙的原因了。三是二妃庙应建在寻夫路线。湘阴县建有黄陵二妃庙,从湘阴县到九疑山,沿湘水途经零陵的湘水、潇水汇合口,溯潇水而上即可到达九疑山。四是二妃在寻夫途中溺于湘江,所以应建在湘江边。二妃之神古有“出入潇湘之浦”的记载,而零陵正是潇水、湘水交汇之处。五是二妃未到目的地九疑山找到丈夫虞舜就已去世因而泣望九疑,所以于九疑山所在地的道州和宁远建二妃庙不是最佳选择。选择在零陵县建庙既符合以上条件,又距九疑山最近,而零陵县名又是依舜陵而取用的。
六、潇湘二妃庙的祭祀规格似同尧舜
潇湘二妃庙,自古以来其祭祀规格极高。一是潇湘二妃庙最初由唐玄宗李隆基诏建,而不是民间和地方自建。二是唐贞元年间又被德宗皇帝锡以王号即“湘源二妃庙”。三是明朝洪武四年朱元璋皇帝敕封二妃庙神为“潇湘二川之神”,并将潇湘二妃神确定为春秋两祭,其祭仪载在国典上。四是自古以来,就把二妃等同皇王来祭祀。如屈原把二妃称为“湘君”;湘阴县的二妃庙自古就称为“黄陵”,也称黄陵庙;柳宗元把湘源二妃庙称为“北畤”,等同于皇陵庙。西汉把五帝之庙称为“畤”,也称天畤,与天畤对应的地庙也称为畤的只有一个“甘泉郊泰畤”。“湘君”、“黄陵”与“北畤”就是民间与社会把二妃似同尧舜等五帝规格祭祀的例证。 潇湘二妃庙址最初在蘋岛。永州文人蔡自新 先生五年前作有《湘源二妃庙的启迪》:“潇湘二水汇合处的蘋岛名重遐迩,若是将恢复重建的湘源二妃庙置放上去,既弘扬舜帝的孝悌之德,也讴歌二妃的坚贞之爱,还开启柳宗元‘利安元元'的山水情怀。诚然,舜帝和柳宗元就是古文化的精髓,那时的蘋岛,也许将是我们永州的象征”。 蔡自新 先生作出这番感慨后的五年时间直至本文发表以前,当今永州人还并不知晓历史上永州最早的潇湘二妃庙就建在蘋岛上,岂不是一种暗合吗?也说明蘋岛建二妃庙是最佳选择。当今与唐朝时期相比,水、陆、空交通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环境与旅游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潇湘庙复迁蘋岛,是潇湘二妃神的最佳归宿,确实将来会成为文化永州的一大象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11 9:47:4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