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id=" rintTxt">
<p> <strong>前言</strong></p>
<p>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国土面积103万平方公里,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188亿元,年末总人口3.6亿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09— 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p>
<p> <strong> 第一章 规划背景和重大意义</strong></p>
<p><strong> 第一节 发展基础</strong></p>
<p> 中部地区位于我国内陆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区域内人口众多,自然、文化资源丰富,科教基础较好,便捷通达的水陆空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具有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条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中部六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p>
<p> <strong> 第二节 机遇与挑战</strong></p>
<p> 今后5到10年是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我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实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揽子计划的大环境下,中部地区加快发展面临着诸多有利条件。同时,中部地区也面临诸多制约长远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三农”问题突出,工业化水平不高,城镇化水平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体制改革尚需深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任务较重,防灾减灾能力亟待加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p>
<p> <strong> 第三节 重大意义</strong></p>
<p> 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有利于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体系,加快推进“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建设;有利于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p>
<p> <strong>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strong></p>
<p><strong> 第一节 指导思想和原则</strong></p>
<p>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着力自主创新,调整优化结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培育城市群增长极,壮大县城和中心镇,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着力加强农业基础,切实改善农村面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切实扩大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实现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p>
<p>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要遵循以下原则:</p>
<p> ——坚持协调发展,重点突破。</p>
<p> ——坚持立足当前,筹划长远。</p>
<p> ——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调控。</p>
<p> ——坚持机制创新,开放合作。</p>
<p> ——坚持民生为本,和谐发展。</p>
<p><strong> 第二节 发展目标</strong></p>
<p> 到2015年,中部地区崛起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p>
<p> ——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重点地区开发开放取得成效,“三个基地、一个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方式明显转变,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提高到48%。</p>
<p> ——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公有制经济不断巩固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取得积极成效,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p>
<p>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减少3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量持续下降,耕地保有量保持稳定,大江大河防洪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p>
<p> ——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城乡公共卫生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城乡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均超过9%。</p>
<p> 到2020年,中部地区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区域内部发展更加协调,与东西部合作更加紧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基本公共服务趋于均等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整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使中部地区成为彰显发展优势、充满发展活力、城乡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良好,支撑全国发展的重要人口和产业承载地区。</p>
<p> <strong>第三章 粮食生产基地建设</strong></p>
<p> 以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切实改变农村面貌。</p>
<p> <strong> 第一节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strong></p>
<p> 结合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着力把中部地区打造成为高产稳产的粮食生产基地,到2020年,力争使中部地区粮食产量达到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3,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p>
<p> 加强粮食生产重大工程建设。调整农业综合开发和土地开发整理等现有专项资金投向,重点向产粮大县倾斜。统筹实施骨干水利、基本农田、粮食科研创新、良种繁育和农技推广、农业机械化、防灾减灾、农业环保、粮食仓储物流等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化、规模化、集中连片的国家级商品粮生产基地。</p>
<p> <strong>第二节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strong></p>
<p> 稳定棉花播种面积,继续支持长江中游“双低”油菜带建设,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快发展畜牧水产业,加强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积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建设现代渔业生产基地。</p>
<p> <strong>第三节 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strong></p>
<p> 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强化质量和品牌建设。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大型和特大型龙头企业向优势农副产品产区集聚,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p>
<p><strong> 第四节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strong></p>
<p> 加快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提高农民饮用水质量,支持联村供水建设,积极扶持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到2013年基本解决中部地区农村饮水安全的问题。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到2015年,中部地区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达沥青水泥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实施中西部农村电网完善工程,加快农村小水电代燃料建设,推进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 2015年前解决无电地区居民用电问题。利用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资源,积极发展生物质能。发展农村沼气,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搞好村庄规划和环境治理,加强村内道路、给排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和村容村貌,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程。</p>
<p> <strong> 第四章 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strong></p>
<p> 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增强工业产能、布局、结构与资源开发的协调性,巩固和提升中部地区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地位。</p>
<p> <strong> 第一节 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strong></p>
<p> 加强山西晋北、晋东、晋中,安徽两淮,河南大型和特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江西、湖北、湖南做好中、小矿井整合和改造。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重点实施山西沁水盆地,河南郑州、焦作、鹤壁,安徽两淮煤层气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实施淮南高瓦斯高地温高地压煤层群瓦斯综合治理与利用示范工程。支持煤、电、路、港、化工相关产业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煤化工产业化。</p>
<p><strong> 第二节 加快电力基地和电网建设</strong></p>
<p> 加快国家级和区域级大型火电基地建设步伐,合理规划开发水能资源,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稳步推进中部地区核电建设。进一步加强三峡水电、山西煤电、安徽煤电等电源基地西电东送能力。加强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p>
<p> <strong> 第三节 大力发展原材料精深加工</strong></p>
<p> 优化发展钢铁工业,加快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钢材产品开发和生产,推动武钢、马钢、太钢等大型钢铁企业技术改造和跨区域联合重组。支持江西铜业、铜陵有色等骨干企业实施战略重组,建设全国重要的铜精深加工生产基地。发展铝镁深加工,配套整合氧化铝、电解铝生产能力,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铅锌、镁、钛等资源。加强大中型石油化工企业技术改造和改扩建,加快大型氮肥生产基地及大型磷复肥、磷化工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提升建材工业水平。</p>
<p><strong> 第四节 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strong></p>
<p> 加大国家大型煤炭基地的煤炭资源勘查力度,开展江西、湖南等硬岩型铀矿资源勘查,做好长江中下游和山西、河南等省铁矿勘查工作,加强南岭、长江中下游、湘西—鄂西、东秦岭等重要有色金属成矿区带的勘查,积极推进德兴、铜陵、大冶等大中型危机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工作。</p>
<p> <strong>第五章 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strong></p>
<p>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实力和水平。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p>
<p> <strong> 第一节 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strong></p>
<p> 发挥重大技术装备、交通设备制造业的优势,增强自主创新、系统集成能力,提升国产零部件配套水平,发展替代进口产品,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p>
<p> 提高重型机械工业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机械制造业研发和制造水平,加快结构升级,完善产品系列,扩大产品市场占用率。促进矿山机械、工程机械发展,加快研发关键总成零部件,促进集群化发展。</p>
<p> 扩大重大成套装备制造业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支持重点汽车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和研发自主品牌汽车。积极发展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壮大船舶工业实力。</p>
<p><strong> 第二节 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strong></p>
<p> 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在国内有影响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信息安全产业,大力发展生物产业,壮大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加快民用航空配套产业基地建设。</p>
<p><strong> 第三节 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strong></p>
<p> 发展优质安全食品和绿色食品加工业。提升家用电器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大力开发绿色智能家电产品,培育自主品牌。改造升级传统纺织服装业。发展现代造纸产业。</p>
<p> <strong>第六章 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strong></p>
<p> 统筹各种交通方式的协调发展,加快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强化其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地位。</p>
<p> <strong> 第一节 建设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strong></p>
<p> 以郑州、武汉等省会城市为重点,抓紧编制综合交通枢纽规划,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规划布局和建设安排。加快建设一批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站场,将郑州、武汉等省会城市建设成为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p>
<p> <strong> 第二节 加快铁路网建设</strong></p>
<p> 以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区际通道、煤运系统和重要枢纽为建设重点,扩大铁路网总规模,完善路网结构,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到2020年基本建成连贯东西、沟通南北的铁路运输通道。</p>
<p> 加强路网主通道建设。突出“四纵四横”客运专线、区域干线建设和京沪、京广、京九线等电气化改造。加快开发性新线建设。强化煤运通道建设,实施大秦线、朔黄线等煤运通道扩能改造。在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等地区规划建设城际客运系统。有条件的大城市适度发展城市轨道交通。</p>
<p><strong> 第三节 完善公路干线网络</strong></p>
<p> 加快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积极推进省际高速公路和城市群内城际高速公路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中部地区国家高速公路网络和区域高速公路通道。</p>
<p> 注重路网改善,以国省干线公路建设为重点,提高干线公路技术等级,加强国道改造和干线公路省际断头路建设。</p>
<p> <strong> 第四节 加快机场建设</strong></p>
<p> 进一步提升武汉、长沙、郑州机场在全国的地位,实施太原、南昌、长沙、张家界等机场改扩建工程,合肥机场迁建工程和吕梁、九华山、神农架、宜春等机场新建工程。研究论证武当山机场建设问题。</p>
<p><strong> 第五节 提高水运、管道运输能力</strong></p>
<p> 以长江干线等高等级航道和主要港口为核心,形成航道干支通畅、港口布局合理、支持保障系统完善的内河水运体系。到2015年,建设和改善高等级航道里程5600公里。</p>
<p> 加快成品油、原油管道和天然气管道建设,进一步完善石油、天然气管网系统。建立覆盖中心城市和油气管道主干线沿线部分县级城市的管道网络,实现石油、天然气的网络化、安全化供应。</p>
<p> <strong>第六节 推进现代物流设施建设</strong></p>
<p> 依托郑州、武汉等全国性和其他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物流企业建立物流资源交易平台,统筹建设一批保税物流中心。到2015年,使中部地区形成布局合理、装备先进、配套完善的现代物流服务设施体系。</p>
<p><span></span> </p></di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