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景观项链
三湘大地因江而名,因江而润。
层林尽染,田园如画,洲岛秀美,名胜荟萃。俯瞰湖湘大地,湘江,有如一条璀璨的景观项链,向世人展开它独有的美丽画卷。
这是一条古老的河流:江水长流不绝,孕育湖湘文明,无数志士仁人在这条河流中寄托着他们人生最极致的理想。
这是一条年轻的河流:初冬的阳光勾勒出鳞次栉比的城市群轮廓,一川碧流映出两岸画廊,两岸人民加强生态经济建设的雄心,恰似滔滔江水,波澜壮阔而又百折不回。
2010年11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在省委九届十次全会上再次提到建设湘江生态经济带时,用“美丽”和“繁荣”,为他的“东方莱茵河”之梦作出注解。
岁月如水歌如潮。湘江不老,今更美丽。
自然人文之美
奔流千年,湘江,自古就是一条秀美之河,人文之河。
“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这些诗意盎然、画面感极强的词汇,出自900多年前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
沈括书中说的,就是潇湘八景——楚山湘水秀丽景致之最。这八处景观,几乎都与湘江有关。
11月22日晚8时许,记者登上湘阴县城湘江边的“远浦楼”,亲身感受“远浦归帆”胜景。
远浦楼主楼3层,并有裙楼相衬,整体为三层四檐楼阁式。同行的湘阴县建委工作人员王放介绍,“远浦楼”是湘阴斥资400多万元修建的观景楼,“就是为‘远浦归帆’而建。”
登楼远眺,在月光映照下,湘水如银,船灯闪烁,月光、船影、城郭,浮动在无际的碧水之间,好一幅自然天成的“远浦归帆”图。
沿江而行,细数每一次奔涌和低回,湘江处处是景,秀美如画——
在永州的蘋岛,潇水与湘江汇聚于此,击石拍岸之声不绝,古老的桂花树于荆棘蔓草丛中阅尽沧桑,无言地诉说远隔尘嚣的美丽;
在衡阳的石鼓山,一山独立于蒸水湘江汇合处,悬崖峭壁,蔚为壮观,走进山上的石鼓书院,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琅琅的读书声;
在长沙的橘子洲头,伟人塑像伫立洲头,西望层峦耸翠的岳麓,东瞰都市的繁华,观山、观水、观城各有千秋……
美景只是湘江的外在,湘江内在有魂,人文之魂。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湘江是湖南人的精神图腾,培育了独特的湖湘民俗风情,影响着湖湘文化的走向。”从小在湘江边长大的湘籍学者、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大众传播系讲师杨纯接受记者采访时,毫不讳言自己的湘江情结。
吸江河之灵气,究世间之万象,湘江是湖湘文化的摇篮。
从“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魏源,到会当击水三千里的毛泽东;从讲求经世致用的王夫之,到把一只虾画到极致的齐白石;从晚清重臣曾国藩,到辛亥元勋蔡锷,多少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从湘江出发,吸收着这条河流赐予的营养,又赋予这条河流厚重的人文底色。
那些曾在湘江两岸行走的过客,也被其深深吸引,毫无保留地将自己融入这条河流。
祖籍山西的唐人柳宗元,谪居永州10年,一生600余篇(首)作品中,有490多篇(首)是在永州完成;来自湖北秭归的楚王国贵族屈原,在汨罗江怀沙自沉,用一曲《离骚》写下了湖湘文化“上下求索”的篇章;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来到岳麓书院与张轼会讲,千年之后依然弦歌不绝……
“湘江两岸风光秀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开发旅游条件得天独厚。”在省旅游局局长杨光荣看来,资源禀赋独特的湘江应成为湖南旅游的水上黄金走廊。
还有长沙的花鼓戏,浏阳的菊花石,永州的东安鸡,岳阳的君山茶,一桩桩、一件件,从不同的角度丰富着这条河流的内涵。
站在橘子洲大桥上,凭栏望去,桥上车来车往,桥下百舸争流,直感到一种充满生机的脉动。这脉动正和着湘江古老而年轻的涛声,一浪一浪地扩展……
滨江现代之美
湖南的滨江时代已经来了,主角是湘江。
依托一条江,用活一江水。大凡国内外著名的江河,两岸成功开发建设后大都成为了享誉世界的著名风光带,如巴黎的塞纳河、德国的莱茵河。
“湘江也不例外,将其建成一条景色秀美的风光带必然是其开发建设的主要功能之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乡规划所所长蔡立力这样认为。
伴随“两型湖南”激越铿锵的前进步伐,一道道如诗如画的旖旎风景出现于湘江的岸边,托起了中部崛起的希冀与梦想。
湘江沿岸,曾经长满芦苇和庄稼的滩涂上,一条条风光带在延伸、生长——
“湘江风光带建设项目实施前,长沙市沿江主要由破旧落后的货运码头、沙场、棚户区组成。”长沙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陈鲁青说,那时候,沿江道路只有10米多宽,老城区八大公沟的污水都是直接排放到湘江中。
沧海桑田之变从1995年展开。从这一年开始,长沙市提出要通过风光带建设工程,创造有优美自然生态的沿江城市景观。
15年弹指一挥间。冬日的清晨,记者驱车沿湘江东岸由南向北行驶,只见全长970米的湘江大道捞刀河桥已竣工通车;南起捞刀河桥北引桥,北至三汊矶大桥北匝道的戴家河垸段,已经建成路幅宽46米的城市一级主干道。在河西,潇湘大道也正在向南、向北不断延伸,如一条美丽的缎带点缀在湘江西岸。
“绿色的建设理念,充满人文气息的建筑,注重对城市价值的提升,是湘江风光带建设成功的经验。”陈鲁青说。
数十公里外的株洲市,湘江风光带主要景观设施已于9月底正式对公众开放,株洲湘江风光带指挥部工程师凌顺利说,风光带将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打造出“一江两岸十景”的景观结构,形成独具特色的风光带景点。
湖南省长株潭两型办提供的数据称,长株潭三市的湘江风光带全长209公里,其中,河东103公里,河西106公里。“如果全部建成,湘江离东方莱茵河的目标又近了一大步。”两型办常务副主任徐湘平对此信心满满。
湘江沿岸,现代化的新城崛起江滨,环长株潭城市群呈现出崭新的气质——
轻涛拍岸,汽笛声声。3年前,一场名为“南湖新城”的造城运动在长沙湘江边拉开序幕。3万长沙老南城居民告别棚户区,华远地产、保利地产等高标准、高起点的城市综合体将打造出最美丽的湘江天幕。
消逝的老南城,崛起的新地标,这一消一长,恰是滨江时代的精彩一页。
围绕湘江生态经济发展轴,伟人故里湘潭正突出滨江特色,打造宜居城市新形象。走进河东新城,一个集商务办公、金融服务、国际公寓等为一体的城市商务核心区落户于此,这个占地约150亩的商业项目将成为城市的新形象。
滨江景观建设显山露水,滨江生活配套快速建设,滨江地产高速开发……永州、郴州、娄底、岳阳亦不甘落后,湘江滨江地区的建设迅速推进,势如滔天之浪,奔涌向前。
湘江沿岸,立体交通枢纽正在形成,地铁、高速、城市大道穿江而过,正深刻改变环长株潭城市群的面貌——
在长沙,潇湘大道正在向南、向北不断延伸,横跨湘江的两座大桥和一条过江隧道同时开工,地铁2号线从城市的西端起步,穿越湘江和橘子洲,将引领着长沙市民乘上开往春天的地铁;
在湘江的中游,衡阳也正完成一场城市的蜕变:第一条贯通城区东西向的交通枢纽工程衡州大道湘江大桥开工建设,第一条高标准城市快速干道衡枣连接线改造工程竣工,体育中心、游泳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一批民生项目在期待中如花绽放。
不出闹市而有山水之怡。滨江时代,湘江的岸际线在有形中彰显着现代之美。
生态绿色之美
12月7日夜,不打招呼,兵分两路,长沙市环保局执法人员突访涉水排污单位。
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陡岭路生产基地撞到了“枪口”上。该基地一个生产车间的废水未经处理便直接排放,检查组当场下达了整改通知书,要求该车间停止生产。
占全省面积40.3%的湘江流域,其治理、保护和建设,总是在曲折、博弈中不断前行。瞄准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和谐、打造“两型样板”的大目标,湘江流域正着力建设生态绿谷,用以支撑全流域持续发展。
“湘江生态经济带的生态建设也是其它一切开发建设活动的前提。”编制湘江流域科学发展规划的专家学者们认为,湘江永不停息的江水、两岸丰富的自然生态空间肌理,以及沿岸城镇对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的需要,决定了生态绿谷应是湘江生态经济带的首要功能。
湖南“两型社会”这块金字招牌的含金量,取决于“绿金”。湘江生态经济带宛如生生不息的生态动脉,将绿色生态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流域,各种生态要素正在聚集。
一江碧水可期。在湘江长沙段中央的橘子洲头,世界之晷静立于此,湖南人用“晷”这种古老的计时器,表达着“践行环保事业时不我待”的急切心情。
作为有色采选、冶炼、深加工以及化工等涉重金属的集中区,作为我省乃至全国重金属污染最具代表性的流域,湘江流域已被纳入了国家谋划的层面,“力争3年初见成效,5年大见成效,到2020年基本解决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问题”,省环保厅厅长蒋益民言语坚定。
“绿心”隐然成型。地处长株潭三市“Y”字形中点的绿心,包含了石燕湖森林公园、昭山森林公园、五云峰森林公园等共9个自然保护区及风景名胜区。
山峻、水秀、洞奇、滩美,湘江在此转弯,由东流向北。这是记者在“绿心”见到的美景。
作为城市群的生态资本,绿心地区将构建以生态服务产业为主导,适度发展环境友好型的相关产业,打造湘江流域绿色GDP的强大引擎。
公共绿地扩张加速。在工业城市株洲,绿化广场和街头绿地不断映入眼帘,城市公共绿地面积由2008年以前的549公顷增加到857公顷。 “以绿为美,以水位源”,登临株洲市中心神农阁,城际干道、小街小巷都被绿色所簇拥,展现出迷人的神采。
而在湘江六大主要支流——潇水、耒水、洣水、涟水、蒸水、舂陵水,外围山体、水体与农田湿地相连的绿色开敞空间正在形成,自然资源在沉睡中醒来,流域内主要的复合型生态廊道呼之欲出……
一线穿珠,珠璀线璨。至美湘江,思变,谋变,嬗变。
借“两型”吸引世界的目光,在湘江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指引下,湘江,已站在湖南发展的前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