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center"><font face="Verdana">湘阴的迷惘</font></p>
<p> </p>
<p><font face="Verdana"> 首先讲几句废话,对于红网,一直保持关注,但是发帖越来越少,主要的原因是我觉得湘阴在获得很多政策支持后,更需要的是对发展方向的确认,而不是肆意的宣传。湘阴一心向南的大方向没有错,但是能否在细节上赢更多分吗?</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本来,第三部分应该是最后一章的。不过有一部分朋友认为湘阴的危机有些言过其实或者危言耸听了,只好将尾章后延,将我的想法说清楚。文章内容并非否定湘阴的成绩,而是湘阴现在还处于追赶周围县市的状态,而非超越扩大优势的状态,我们的家乡暂时还积贫积弱,而非富裕发达。认清湘阴的实际,对湘阴进行真实的评估,以一个老百姓的身份提出要求。</font></p>
<p><font face="Verdana"></font> </p>
<p><font face="Verdana"> 湘阴由前几年极度的缺乏自信,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低潮,非常突兀地转变为极端自信,全面大跃进的高潮,这个转变来得太快了些,简直是加速度无限大才能实现这样规模的跨越式发展。但是我们看看湘阴这几年GDP,财政收入,居民人均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还是不怎么能见人啊!怎么就这么华丽丽地变身了呢?就我所见所闻所思,湘阴在湘阴人心目中不是极好就是极差的原因,在于湘阴上下其实还是非常迷惘的。</font></p>
<p> </p>
<p><font face="Verdana"> 迷惘一:对两型社会认识不清楚。<br/> 两型社会建设不仅仅是湘阴,更是整个长株潭,湖南,中国乃至全球的发展方向。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这方面做的最好不是香港台湾,不是北上广深,不是长株潭,连美国都做的不好,做得好的在欧洲和日本,这是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方向。而我们被汨罗很多网友给迷惑了。在充斥垃圾产业,破烂行业的贬义词的背后,是国家和省里不断的给汨罗投入资金,提供政策,交通能源通讯各种基础设施优先建设,提供大量资金进行节能减排补贴,产业升级补贴,技术改造补贴。这些补贴对于企业来说是最实在的,虽然不能在一天两天让老百姓感觉到,但是厚积薄发,一飞冲天。汨罗有这么一个主导产业,其再生铜资源价格可以影响纽约和伦敦期货交易市场上的期铜价格,汨罗老乡也许可以拿自己的东西来自嘲,湘阴人可不能轻视这么强大的产业,尤其在湘阴没有任何一个产业可以望其背项的。<br/> 反观湘阴,对重化工(柠檬酸/再生油/农药/化肥),纺织造纸产业,水泥建材等三高行业依耐度非常高,湘阴本身是一个能源匮乏的县城,电力石油天然气等等能源主通道都不经过湘阴,这是矛盾一。滨湖示范区是存在于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规划中的,湘阴以此来作为最响亮的名片,招商来的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造船等等都是传统产业,不能很好的体现两型社会的实质,这是矛盾二。湖南省招商引资最具吸引力的县之一,但是招商引资主要方向确还是以长株潭为主,在向珠三角长三角渤海湾乃至港台海外实现实质项目落户绩效,反而不如省内其他一些声名不显的兄弟县市,说明湘阴的两型社会建设还远没有得到更普遍的认同,这是矛盾三。其他的矛盾比如:优越的地理区位与落后的交通设施,大项目的落户与相关产业配套的缺失,企业不断增加与产业工人培训教育滞后,农民工在外找工与本地企业招工等等。<br/> 湘阴在两型社会建设准备阶段出招迅速,先发制人,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如果后续没有如汨罗一般的自生资源等国家级重大产业规划做支撑,湘阴难免后继乏力,令人担忧。更令人担忧的是,在汨罗全力扶持2家本土企业成功上市的时候,湘阴的本土企业明显不如外来大项目吃香,这种发展模式非常令人担忧,湘阴不应该学习东莞专门引进外来企业那种无法长久发展的模式,而应学习佛山多扶持本地乡镇企业私人企业的模式,佛山培育了美的,格兰仕,碧桂圆,东鹏,健力宝,科龙,万家乐,志高等等可以获取产业链利润最多部分的品牌企业,而不是专门为国外打工的世界血汗工厂----东莞。</font></p>
<p> </p>
<p><font face="Verdana"> 迷惘二:对真正的旅游业发展认识不清楚。<br/> 真正的旅游资源,联合国已经给分了类了,一种叫自然文化资源,一种叫非物质自然文化资源。<br/> 自然文化遗产,湘阴有横岭湖,可惜迟迟不得开发,更有被屈原攫取的可能。鹅形山风景区,每年招待游客千位数。做得好点的是鹤龙湖,但是偏于一隅,未能被纳入滨湖示范区,也未被纳入县城规划范围,能够获得的政策资金支持有限。洋沙湖和东湖,虽然开始建设,但是建成起码在2015年,能够收到多少实效还在未知之数。我们经常拿来比较的汨罗,有汨罗江湿地,八景洞风景区,玉池山,神鼎山,每一处风景都有一个传说,湘阴难道没有感到有压力吗?<br/> 非物质文化遗产,湘阴更悲剧,划龙船这这一风俗习惯,在1964年以前谁能比得过湘阴,可怜那比赛的船儿划船的人,如今无迹可循,反倒成全了汨罗江和南湖。这不能说是可悲,简直羞于见人了!刷故事岂止长乐有啊,如今也冠以他域之名,难道不可悲么?那曾经创造无数民间文化,流传无数美丽传说的湘阴人啊,如今可知那关公洗刀,白马过江,姑嫂合力斗猪妖的传说,可见那千年神樟,水里泡瓜,千帆远浦夜归乡的胜景?洞庭庙不见了,只剩下那基石承转运砂石,邓婆桥不见了,如今想找那位置都找不着,三井头的井,城隍笥的庙,二妃墓的传说都被湘阴人自己抛弃了。<br/> 如今湘阴的旅游业,如果舍弃湘阴的历史,毁弃湘阴的根基,去追寻虚无缥缈的市场,难道不是缘木求鱼吗?</font></p>
<p> </p>
<p> </p>
<p>待续</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28 15:26:47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