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center"><font face="Verdana"><strong>一、站在北部湾的港口眺望大海,第一次强烈感受到湖南的"地理危机"</strong></font></p>
<p><font face="Verdana"> 长期以来,说起广西,很多人和记者一样,想到了偏僻、封闭、落后。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但是,北部湾之行粉碎了记者的传统印象。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大海,码头,伸出长长手臂的塔吊,泊满集装箱的巨型海轮,堆积如山连绵不断的矿产、农资,不断将货物从海轮上输送到岸边堆放地的一条条自动传送带,几乎全自动化的装卸中央控制室……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这是十一月中旬,北部湾海滨的广西防城港市,这是映入记者眼中的繁忙现代景象。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海岸线长达1595公里的北部湾为广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因为局限于小农生产,受制于锁国政策,中国的海岸或者白白闲置,或者成为西方列强商品与军事侵略的倾销、登岸之地。到如今,在长三角、珠三角依托海岸繁荣了数十年后,北部湾地区得益于国家出口经济,得益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靠海优势开始被激活了。</font></p>
<p><font face="Verdana"> 钦州港,天然深水良港,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将其规划"南方第二大港"。沉默多年,这只垫伏的"睡狮"一朝醒来,如今发展势头势不可挡。2007年,经国家发改委批准,中石油在此投资150亿元,占地3000多亩,建设1000万吨/年炼油工程,这是广西迄今为止单项投资最大的项目。</font></p>
<p><font face="Verdana"> 2010年9月竣工投产,这个项目一月之后即向当地申报近2亿元成品油消费税。据介绍,正常经营后,这个项目每年将向西南地区供应800万吨汽油等石化产品,年销售收入将超过400亿元,税收将达到60亿元。将对整个钦州、北部湾乃至广西的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带来重大利好。</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我们走访了防城港专门建设的钢铁矿石码头,人工建筑的长堤探入大海之中,可以停泊巨型海轮。国内钢铁巨头武钢已经签订协议,有意依托港口建设工厂基地。据介绍,如果在当地投产,武钢每吨矿石比在武汉可以节省200元钱物流成本。如以1000万吨矿石计算,仅此一笔可以每年节省20亿元。</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地理优势极大降低了物流成本,从而带动了一批大项目蜂拥而至。近四年来,投向北部湾地区的投资规模超过10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43个,总投资近4000亿元。大陆地区最大的专业电脑光驱制造基地、中国南方最大的生物质能源基地、从甘肃引进的世界一流的镍铜冶炼生产基地等一批重量级产业基地落户于此。</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北部湾地区的官员谦虚地向我们介绍,快得让他们发现自己服务大项目的水平和知识跟不上形势。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广西经济发展的潜力在沿海、后劲在沿海、未来在沿海。"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这样对外界叙说。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然而,广西人清醒地意识到,地理优势并不一定能转化为产业优势。随着东盟贸易自由区正式建成后,目前广西部分边境地区享受国家边贸免税的政策优势不再,因为全国都一盘棋享受低关税了。广西不能仅仅定位北部湾为货物通江达海的码头,而要通过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才能延长产业链,留住财富。</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在港口,我们看到以生产金龙鱼出名的境外粮油加工企业,将货物运到码头上就地加工,然后销往国内市场。我国磷酸产量在世界位居第一,过去,云南的磷酸经过铁路运输北部湾卖到国外,就像"到此一游"低廉卖出,精细化产品只有4%,相反,很多高科技行业所需要的精细磷化工产品反而要从国外进口。防城港市在港口区工业园区已引进落户磷化工企业18家,发展成中国最大的磷酸出口加工基地。当地官员告诉我们,精细加工后卖出附加值一下升高70%。</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广西人告诉记者,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协调,地理优势也容易内耗。以前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港口定位雷同,互相压低运价,争抢货运资源。四年前,广西省政府成立一个被称为"湾办"的机构,引导三市差异化发展,变得一家亲了。</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广西的几个大城市,如柳州、桂林、南宁,像一条长藤上结的冬瓜线状分布,其互相之间的衬托辐射,远不如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得地理之便相得益彰。长株潭城市群的思路,其实在二十多年前就提出,然而多年来举步不前,以致人们有"长株潭,长期谈"之谑。近年来,由于国家、省两级重视,长株潭"两型办"机构出现,城市群融合发展方为之加速。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如何打破行政壁垒,不但是北部湾,是长株潭城市群,也是国内很多地方长久的命题。</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从2007年到2009年,如井喷一样的发展态势出现在记者走访的防城港。全市GDP、财政收入连续三年增长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0%以上。2009年,全市十多项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增幅或总量、人均值居广西首位。</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同行的半月谈副总编辑张正宪,在十多年后重访防城港。"我揉了揉眼晴,问自己,这里的变化是不是真的?"他用这样略带夸张、却发自内心的感受,感叹这里的变化如同"梦幻"一样。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广西的官员告诉我们,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广西把区域经济重点放在西部的老区,如今,调整为在北部湾地区建设经济大通道。毫不犹豫地说,广西的经济重心,正由以前的桂北,包括柳州、桂林,正在向北部湾地区倾斜。新华社广西分社的同事们告诉记者,北部湾地区如火如荼的发展,令桂北的一些政府官员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紧迫感。</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据了解,目前四川等中国西南重镇的货物出海口还多在上海,因为上海的国际航线和运力远远大于北部湾,但广西对航运前景充满信心。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纵观人类历史,从古代的希腊、罗马,到近现代的英、法、西班牙、日本、美国,有几个国家不是海洋国家,不是在发展中尽享海洋之利呢?当今世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交通工具的涌现和经济的升级转型,港口的交通地位有所下降,但是对于工业布局尤其是大投资项目的影响仍然不可小觑。</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历史考证表明,中国历史相当长时期从北到南的通道,有经湖南和经江西两条。然而,清末由于湖南人才众多,极力斡旋,从而促使从武昌到广州的粤汉铁路--当时国内举足轻重的交通动脉穿越三湘,舍弃江西,从而助推湖南的发展大大强于江西。</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今天的湖南,当然不是没有地理优势,如果说广西强于海运,湖南则强于陆运。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京广铁路、京珠高速这两条中国交通大动脉穿越三湘,武广高铁和未来的沪昆高铁将交会于此。2008年那场冰冻,温家宝总理两次来湖南督查。正是这场冰冻,使全国人民明白了湖南陆路交通的重要性,湖南不通,南北不通,甚至可说全国不通。不过,如果把这些大动脉上涌动的人流、货物流比作水,那么,湖南更多像一截过水通道,自身受益并不太多。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就在最近,国家层面选择了为数极少的地方展望"十二五"发展,北部湾名列其中,地势显赫。新华社广西分社为此采写播发的长篇通讯中,深情而豪迈地写道: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有人说,没有亲历漓江的烟雨,就不能领略广西山川的秀丽与神奇;没有聆听过刘三姐的歌声,就不知道广西人的热情、聪颖与淳朴。现在,广西的新变化向世人宣告,没有感受过北部湾的春潮,就体会不到广西的梦想与未来。"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2009年,人口过5000万的广西经济总量为7700亿元,多出近2000万人口的湖南则在此前一年已过万亿。站在北部湾的大海边上,听到阵阵涛声,看到千帆竞发般的发展态势,记者深深感受,湖南人不能不对自己的地理区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不没有追兵在后的危机感与紧迫感!</font></p>
<p><font face="Verdana"></font>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1 13:36:4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