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526|回复: 4

[转帖]当郭嵩焘代替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后,中国才有希望“强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3 2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除非有了“科学精神”之后,才能够“强大”(现在的“富裕”可不是强大);中国的人民,除非有了“人文精神”之后,才有可能“幸福”。如果不能补上这两课,我们现有的财富和一切的“面子”,都是建在沙上的塔,随时会崩溃的。

    我很反感国内的“权威机构”每年搞的各种“感动中国”的活动,最近最“感动人”的事情,大约就是纪念汶川三周年的“中国奇迹秀”了吧?这么沉痛的事件,就看不见国人的一点点理性思考和反省。这么大的生命财产的损失,就看不到一点“检讨”的影子。我们甚至把这种本该是“教训”的事情,化作了对于“中国奇迹”的欢庆;似乎中国人喜欢和期待“更大的奇迹”发生-----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我不喜欢“感动”,更不喜欢“被感动”的原因,是因为科学和理性的精神,以及思考和责任,与“感动和激情”根本就是对立的。长期习惯了“感动和激情”的中国人,很容易像是一个拥有无穷能力的巨人,却因为大脑的迷幻疯狂而失去理智,自行地冲向深渊,还拒绝一切人的救助和劝诫。如果中国人会毁灭的话,一定是自我的毁灭,别把原因归咎于“外在的威胁”。

    我们回顾一下历史,看看“拒绝承认现实和真理”的中国式思维习惯,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问题。

   

    如果我问大家:鸦片战争,英法进攻北京火毁圆明园,与八国联军进京,这三次“对外战争”有什么共同点?(除了结果都是“战败”以外?)

    答案是:每次打击,都是“我们自讨的”。比如,我们“常识”中所谓“八国联军进京是要试图瓜分中国”这个概念,完全就是没有依据的瞎说。真正的答案是:八国联军进京是“被迫”的!因为:我们的皇帝(就是那个慈禧太后)不知哪来的“雄心壮志”,不分青红皂白地突然向全世界所有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宣战;其实并不是她疯了,而是当时所有的“中国人”,她身边的智囊团,决策层以及全国人民,都“非常激动”和“斗志昂扬”,因此也感动了“老佛爷”本人,在对战局极度乐观的判断下(因为有义和团承诺的“天兵天将”帮助),她就“代表中国人”向全世界宣战了。她下令官军和义和团进攻各国使馆,以及全国各地凡是见洋人(主要是传教士)以及与洋人相关的中国人就杀,而不管具体是干什么的,以及是不是真的有罪。

    各国见到中国的“战书”都大吃一惊,难以想象世界上还会发生这样的怪事;德国皇帝说:他不得不把中国人当做野蛮人对待(反省原来把中国人作为“文明人”看待的判断错误),西方各国才不得不联合“应战”---其实主要目的就是组织军舰赶快来营救和保护自己的使馆人员。因此联军的进军目标,自然就直接“杀向北京”---他们的使馆人员都在北京呢。而且他们的行动比今天英美的“快速打击能力”差多了,进京的这天,离我们的皇帝向他们宣战的日期,已经是55天之后。幸亏慈禧的“武装力量”嘴巴虽然厉害,实际上却没有什么攻击力,不然世界历史上就会记录下中国人创造了一个“同时向全世界先进文明国家开战,并成功地血洗国内全部领使馆及为领使馆服务的本土人士”的“伟大历史”了。

    之前的两次战争,根本原因也是清朝各级官员的无知,贪婪和自大,违背了基本的国际行为准则,并把本来不大的事态不断升级,最后才导致严重局面的。如火烧圆明园就是因为非法长期扣押使者团成员,并折磨死一批人,最后导致的英法联军营救和报复的行为。

    就在八国联军事件后,中国“反省学习”的结果,仅仅是“因为我们缺乏坚船利炮”,于是大量采购,组建了庞大(不是强大)的舰队。反正中国有的是钱(当时的清国是全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但是,很快日本就来了个“甲午海战”,再一次证明中国已经完全失去了学习能力---花钱买来的那些东西没用!

    问题是:由于闭关自守,我们挨几个耳光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为什么我们不断地挨耳光?为什么我们不反省,不提高?为什么我们失去了“了解世界,认清世界”的基本能力?

    就因为,儒家文化下培养出来的中国人,极度缺乏基本的思考,缺乏基本的理性精神。同时儒家文化又有一个非常大的缺陷,就是“自高自大”,不懂得起码的“尊重”。常常把“别人”不当人。优越的上等人习惯了欺负国内的小民,全体的国民习惯了共同看不起“夷人”,中华人习惯以“天朝人”的身份来欺负“野蛮人”,因此迫使夷人为了“证明”自己,导致了近代与西方的冲突。

    更不幸的是:即使已经挨了耳光,而且是很响亮的耳光,我们这个民族依然拒绝承认事实,不肯反省自己的问题,只愿意接受对自己有利的“想象',因此我们才会在失败以后,却一厢情愿地想象“天兵天将”会来帮助国人打败“夷人”的。

   

    难道中国当时就没有一个清醒人吗?

    有。比如就是“郭嵩焘”---他说:中国之大患,在于士大夫没有见识!

    他对李鸿章私下说的富国强兵之策:

    “西洋富强,固不超过矿业轮船火车… …我们必须风俗敦厚,人民家给户足作为基石,然后才可以谈到富强… …

    “现在谈富强的人把国家大事看作与人民无关的事情,这是很可怕的。官员贪污,盗贼横行,水灾旱灾不断,上下交困,每天都在忧患祸乱。这时轻率地追求富强,只不过浪费金钱。。。”

    “… …船舰炮利是最微末的小事,政治制度才是立国的根本… …议会(上下两院)和互相牵制才是英国强大的真正原因…”

    “…中国之大患,在于士大夫没有见识… …”

  

    他的这些话,到今天都没有过时。

    郭嵩焘是中国派驻英国的第一任大使。他一开始是因为愚蠢的大清官员们办了愚蠢的事情---无端杀了到云南探险的英国人---到英国去道歉的。后来就被皇家指派,直接留下当驻英大使,他安排了严复等中国留学生去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和舰队学习军事等,为国内写了大量的见闻报道,让中国人第一次有机会近距离了解“西洋人”(虽然国人对他的报道反应是拒绝和反感,谩骂)。他忠诚地想要中国人有机会富强,为此多次对皇帝谏言提供富国强兵的建议;同时,他与西方人的关系也处理得比较好,英国人评价他是“东方人中最有教养的人”。  

    这么一个人,按道理应当是“国宝”,就像是严复的同学伊藤博文回国后就被当成“国宝”,终于带领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和强大一样。让严复等一干人有机会进入英国的郭嵩焘更应该是“国宝”了。可惜,严复不是“宝”,回国只能翻译几本书过完一生。

    而郭嵩焘的命运更凄惨:他在骂声中出国,又在骂声中回国。当时自以为“天朝上国”的中国士人们没有人愿意出国,更不愿意去“道歉”---直到现在国人都没有学会道歉;郭嵩焘忍辱负重,替愚蠢的国人犯下的罪过出国道歉;这却被中国人,特别是被家乡人很看不起。家乡人因此要烧他的祖房来表示对他“叛国行为”的不屑;郭嵩焘的挚友——晚清名儒王湘绮写了一副对联来嘲讽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他为国家办了很多事情,北洋舰队后来的建立,与其他国内矿业和工业的开展,与他当年的奠基工作有莫大的关系;但是这些并没有成为他的功劳,反而是他的“罪过”。还因为他如实地反应了英国和外国的优点,没有如爱国者一样有意丑化贬低西洋人(比如说西洋人的腿是直的,不会弯曲,所以他们“学不会下跪”);就如同今天如实地说反应日本人的现状和优点,而没有去刻意贬低“小鬼子”一样;因此他就被“爱国”的人们批评为“汉奸”。他写的一小部分介绍西洋先进文化的书籍,想要让国人了解一点点“西洋实况”的,可是一出版就遭到自大无知的国民的大肆抨击,说他“极意夸饰……凡有血气者,无不切齿”。“殆已中洋毒,无可采者”。给他贴这些帽子,没有任何证据来说明这种评价的道理和依据,只是这些充满了“民族激情”和“民族自豪感”的国民,却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清朝政府下令毁版,不许发行。国民们失去了一个了解世界的机会和绝佳窗口。后来更诏令他回国,但是清政府也不喜欢他“专说外国好话”的特点,结果没有任用他,只能“退休”回家---让他满腹对西方世界的了解和学习的先进文化观念“老死山林”。

    他回家的时候,家乡人对他的“欢迎”就是:不许他乘坐的船靠岸。 1879年5月5日,郭嵩焘乘坐着李鸿章特派的小火轮抵达家乡。家乡的乡绅父老们竟然拒绝让小火轮靠岸。理由似乎很充分——小火轮是洋船,而那里还不是“开放口岸”。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就是用这种方式来羞辱这个游子回归的。而且长沙等城市,“爱国志士们”到处写揭帖(就是后来的大字报)骂他。他在一片骂声中回国,回乡---就因为在他说了一点外国人的“好话”。

    这些“爱国者”认为: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不存在悬崖!

    甚至于国人在他死了也不放过羞辱他:1891年,郭嵩焘逝世,享年73岁。郭嵩焘死后,李鸿章曾请按惯例赐谥立传,也无人搭理。郭嵩焘死后9年,正值义和团兴风作浪,还有官员上奏要求开棺鞭戮尸以谢天下(不知道具体实行了没有)。

    当然,接下来的事情,大家已经知道了:喜欢说谎言来给自己原来的失败找面子的大清国,最后居然相信了自己编的谎言;全然忘记了不久以前的两次沉痛教训,就像是一个疯狂的巨人,在全国“激情昂扬”的“爱国热情”推动下,大无畏地,自动地向悬崖冲去,居然向全世界所有强国宣战,引来“八国联军进京”的荒唐之举。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如郭嵩焘回国后得以重用,留在朝廷做贡献,就有机会把他对于“敌人”的了解告诉这些拒绝了解真实世界的“正义捍卫者”,他们知道得越多,恐怕“八国联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小。这对于西方和中国来说,都是一件幸事。

    更大的可能是:如果大家都知道了西方的先进,即使仅仅是为了有效地“对付西方列强”,也会不得不开始认真地学习西方。就像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一样,开放胸怀,接受自己的无知和落后;可能中国的今天,就是全世界最富裕,最强大的国家。

    如果这样,很有可能今天富强的中国人,会饮水思源,非常怀念郭嵩焘;会把他的像印在钞票上来纪念。就像是日本把推动明治维新的福泽瑜吉印在千元大钞上一样。

 

    可惜的是:我们的今天更愿意纪念林则徐这种迂腐无知而又顽固执着的“爱国者”(关于这个判断,请大家去看林则徐的历史事迹,他具体是怎样办事的,是不是符合文明的精神。这里我就当一回“标签党”,不做具体介绍了)

    我们如果今天还意识不到郭嵩焘的价值,我们还看不出他说的上面几句话的现实意义的时候,我们恐怕离大清国的迂腐无知并不远。郭嵩焘本人对自己的未来价值很肯定,他死前不久写的一首《戏书小象》,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

    郭先生显然对国人的期待不大,他认为迂腐固执的国人要千年后恐怕才能够理解他的价值。今天,我们能够“识此人”了吗?能够结束我们民族的历史宿命吗?

    郭嵩焘的经历,需要我们反思:为什么我们这个国家真正的爱国者都要被放逐?为什么我们喜欢排斥我们最需要的朋友?我们为什么喜欢更喜欢听谎言而不是事实?为什么我们要拒绝真相?

 

    今天,我们的“士大夫们”有见识了吗? 

 楼主| 发表于 2011-6-3 2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郭嵩焘介绍:

清末外交官﹐洋务运动的积极倡导者﹐近代最早主张向西方学习的人物之一。字伯琛﹐号筠仙﹐晚又号玉池老人﹐学者称养知先生。湖南湘阴人。少有文名﹐在长沙岳麓书院与曾国藩同学。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闲居八年中﹐掌教长沙城南书院和思贤讲舍﹐从事撰述﹐仍不时议论时局﹐评说洋务。1875年(光绪元年)初授福建按察使﹐未到任﹐命入值总理衙门。曾上书条议海防事宜﹐力陈西方立国之本在政教﹐单单船坚炮利不可以自强﹐并主张民办企业﹐为当世宣传变法的先声。同年 8月奉诏以侍郎候补充任出使英国大臣(后兼使法)﹐赴英了结马嘉理案﹐为中国遣使驻欧之始。暂未行﹐又署兵部﹑礼部侍郎。1876年12月至1879年1月使外期间﹐认真考察西方“朝廷政教”和历史文化﹐有六十万言记述﹐得出“西洋国政一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中国秦汉以来二千余年﹐适得其反”的结论。记述的极少部分以《使西纪程》书名(又名《英轺纪程》)刊行后﹐受到守旧派的猛烈攻击﹐并受清廷申斥毁版﹐旋被召回国。此后未再起用﹐居乡讲学时仍向朝廷进言﹐促成中俄伊犁问题交涉改约。1891年9月病故。

  著作有《养知书屋遗集》﹑《玉池老人自叙》﹑《史记札记》﹑《礼记质疑》等。其《伦敦与巴黎日记》﹐1982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标点出版﹐收入《走向世界丛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3 20:40:1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11-6-3 20: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6-3 20: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不能完全赞同文章观点,但是还是有借鉴价值
发表于 2011-6-4 11: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GCD自诞生之日起就抓住一切机会宣传自己,被打得四处逃窜时却说北上抗日,一路逃窜却说是长征,还说得意义重大,长江大水、汶川地震等没思那里做得不好,没总结教训却抓住机会宣传执政者。其实做得好是应该的,不值得宣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

0730-230 9876

工作时间 全天 8:00-17:30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Copyright © 2016-2017 WWW.XYPU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4 @技术支持:NS TECH 粤ICP备16098181号-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