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的人-----你在他乡还好吗? 打工一词,具有中国特色。前几年,讨论农民工的问题。社会把人分成了城市和农村两个主要群体。农民打工,同样是工人,却享受不到工人的待遇。包括一些大学毕业的所谓人才,也很难真正意义上享受到城市工人所有的待遇。作为城市的外来人员,形成这个社会不属于农村不属于城市的边缘人,或叫做两栖人。虽然他们的户口在农村,但农村没有能力为他们的生老病死做保障。在大量人员外来的情况下,国家关于农民问题日益突出,几亿农民的就业问题是颗定时炸弹,随时会被引爆,这样的引爆多来自经济的而不是战争的,人的生存需求将决定农民制造中国新一轮危机。 飘泊在外,无论是所谓的人才,还是所谓的农民,都一样没有享受到国民待遇。我们常说给国外投资者国民待遇,也有学者提出恢复农民的国民待遇,说说容易做起来难,50年的历史遗留,要在短时间里解决,具体触动机制的深层次问题时,就必然要受到阻碍,这样的阻碍来自小集团的利益受损后的自我保护。 无论是低级打工者还是高级打工者,打工的心态导致没有企业主人的心态,导致主人心态的涣散,也许本来就没有这样的心态,也没有培养和培植这样的心态。在企业经营实际里,员工就是员工,就是被管理的被管制的对象,企业主就是企业主,就是资本家,就是主动剥削的收益人。这样的状态导致员工在获取自己所有能够获得的生产资料后,不再去想什么社会责任、企业责任,而企业主也可以心安理得的榨取一部分工资成本剔除后的利润,从而过着安逸、奢侈的生活。如果说从毛泽东时代就把农民作为改造的对象的话,那么,农民也多是企业主的先天状态。大多数农民通过自己的努力甚至不择手段,获得原始积累,从而获得榨取更多的劳动价值。工人就很少有这个机会和能力,同时,一些拥有和握有国家资源的人,也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获得原始积累,来榨取更多人的劳动。 背井离乡是种痛,在夜深无人的时候,在传统节日的时候,人人内心都在滴血,但人人都要表现的坚强。无论是企业如何定义人才,还是社会如何定义人才,作为人,我觉得,都有一样的感受,都有飘泊的感受,都有不安定的感受,都有流浪与流落的感受,在这个社会里,具有那么多的人在为生计、在为发展奔波。从农村到城市,从土地到工厂,都是为了生存和发展,但是,没有人愿意在这些方面进行调整,人才流,民工流,成为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衍生。在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人才流,在民工流的背后隐藏着这个国家体制的急待改变,两种不同的国民待遇必须改变。这背后,不是企业能够力所能及的,也正是企业可以逃避社会责任,可以钻法律的空子,实质是钻国家机制的空子。正是体制的不健全或人为的导致体制的漏洞,导致将有几亿的人才流或民工流在中国流动,导致中国的交通部门大赚,导致中国的通信部门大赚,人口流动得益的不仅仅是流动人口的本身,更多是国家得益,国家机器得益。 你在他乡还好吗?是讨论一种生存状态, 是讨论一种打工者的生存状态,是在讨论人性与人本的存在状态。有多少人去关注飘泊他乡的人?有多少企业真心的去关切过流落他乡的人?企业在尽情的压榨之余,还有多少企业在考虑员工的生存状况? 2005年4月,我参加硕士学位班,为了缴纳学费,跟朋友借钱,结果自己生活费非常紧张,需要去学习的时候,连路费都没有,跟企业借,企业说你已经借了很多了,不可以再借了,然而,无论向企业借多少,都没有借超出我的薪酬,其实就是自己的钱自己想用也不可以,常常是吃着方便面在上课的途中,作为一名企业高级管理者,财务状况这么恶化,是有所不妥,但是,用于学习的投资,不可能让求学者分次缴纳。如果用这样的观点来看待奋斗中的职业经理人,以其财务恶化来评价这个人,实在很冤枉。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主说:学习那么多有什么用,学习学成书呆子了,学以致用。实用主义很明前,在这样的企业怎么能够看到希望?在一个内外交困的情况中,人才也会变成庸才,因为他要生存,他要发展,要更大的发展就必须要更大的投入,如果在资金积累上不占取优势,那么在知识资本的积累上就必须主动,占取优势,才能在这个社会立足。 你在他乡还好吗?是一种人性的呼唤,但是企业里有谁在关注那些流浪和流落在他乡的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