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9-1 13: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励志书策略上升级换代的则有了新名词,“成功学”。这个词汇好,沾上了学术的味道,更有空间操作那些人间真理。成功学是一门不复杂的产业。首先,每个成功学导师背后,都有一个“导演”,他负责操盘整个忽悠团队的形象和定位。在中国,最早的成功学操盘公司,工商局甚至还为注册为何种公司而发愁。其次,成功学产品已经从单一的图书,渗透到了视频,现场演出等多种形态。我就曾经参加过一次类似的入门级课程(意在吸纳我成为正式学员)。课程之初,导师会深情款款地赞美你能在早上9点赶来上课,精神可嘉,孺子可教再加上我的成功课,定能让你的人生再上一个台阶。然后,重点在这里,导师会带头做起带动操,扭脖子,转身腰,让整个课堂的气氛热络起来。到了此阶段,你一定能感觉到发言的欲望。再次,导师开始把古今中外的大道理,捣烂了,揉碎了给你讲故事。有时候,你会产生一种错觉,成功学导师怎么个个都比郭德纲有才啊?
成功学课程的主题会视来宾的身份定位而有所不同。像中层干部的,就热衷给你讲绩效考核,员工统御之道。而对于最高的老板级别,他热衷给你讲人生励志,大道无形。但不论哪种课程,导师有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策略:否定,再否定,彻底打烂你的自尊心。比如你说天是蓝的,导师会大声疾呼,你的看法很片面,天是灰的。又比如你认为某个指标考核很重要,导师会大言不惭的说,所有考核指标都是浮云。如此这般,励志这回事,就变成了一门精神科产品。不论你信与不信,它都已经发展成为价值几百亿元的大产业。
这几年,笔者接触到新类型的励志书门类。它已经从单一的卖书、卖课程,升级到了自我营销的更高境界。这类操作手法可以归类为真情实践派。它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主线,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两分真话,八分灌水。一位创业小成的网站站长就直言,“出书是最好的宣传”。在他眼里,出书不仅能推广自己的事业,还能挣到一笔不菲的收入,何乐而不为呢?特别是披上那层“有为青年”的标签,更容易说服那些仰慕者的眼光。实在是居家必备,欺世盗名的最佳良药。
笔者3年前差点儿上了当,掉进了一个有为女青年的励志陷阱。那时恰逢选题匮乏,正欲寻找新鲜事报道。结果一位号称来自台湾的80后女子,20岁出头就赚到了上百万,做起了CEO、董事长角色(头衔泛滥,显示当事人的社会地位并不优越,详见第一章)。自此,该奇女子就做起了两手都很硬的生意:她一手抓了拯救同龄人的精神使命,出书演讲,恨不得把平生的经验都用内功传授给所有人。其实也不过以小见大的寓言故事而已。据说现在的头衔有增加了一个基金会秘书长,以及“亚洲”字眼开头的副会长。这些机构听起来很像正经八百的国家事业单位下属机构,其实不过是自己注册,自己任秘书长的草寇机关。当然女青年的另一手就是抓钱:卖书,或者开加盟店 (似乎此业务没有如约开展)。
了解了励志书的底牌,你还会再看励志书来掉自己的身价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