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 是农耕早期准备的开始。此日迎春,清朝颇为隆重,有“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迎春于东郊”之盛举。民国初期,此俗虽废,但 湘阴民间于此日,仍用红纸书立“太岁尊神位”,焚香烛跪迎春入宅,应于门楣和神上贴“迎春接福”和“春至福临”的红纸贴。立春前后,有带猴帽、穿马褂,胸怀铜锣,手持“春耕图”挨户敲唱送春(又名“打春”)的人,户主照例用茶盘盛米以饷。1949年后,上述习俗基本废除。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又名“大年初一”,是事事求吉利、全民大庆大喜之日,湘阴俗称“过大年”,其中正月初二到初四都包含在内。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春节”。 民国时,此日各户设香案供品,敬奉天地家神宗祖;大门左右贴红纸春联:门扇贴“门神”或“和合”;门楣贴红色春幡三片;鸡埘、牛舍、猪栏均贴书有“六禽兴旺”之红纸;另以斛桶盛稻谷,以榆枝挂红纸钱插其中,置于中堂,取“余钱”之意。黎明,全家齐聚吃“团年饭”,席上加设碗筷,以兆添丁;不许破碗落筷,偶有不慎打破碗,则忙以“打发,打发”祝吉利;年饭要边吃边天光,预兆一年生活越过越红火;席面酒菜超常丰盛,鱼用鲭鱼、菜用芋头,青菜等,均取其谐音以祈平安清吉和发财。饭后,全家着时装彩服,鸣炮“开财门”(又名“出天星”)。“出行”:按当年“皇历”(农家历)预报的大吉大利之方向定向。回家后,子侄向父母伯叔跪拜贺年毕,家人或敲锣打鼓、或打牌雀战、或休息“挖窖”(湘阴人“睡觉”叫“困觉”,“觉”读“告”音。“挖窖”取挖取窖存金银财宝之意)。是日,有占风向以验岁时丰歉之俗。谓“北(风)主丰收,南主歉和涝”。谚语有“大年初一发南风。屋檐脚下爬虾公”;又有观天色明暗,以测全年晴雨之举,说“明兆多晴,暗兆多雨”。1949年后,上述迷信色彩的习俗已经革除,然年初求吉利的观念,已成俗信。 正月初二,亲友交相拜年,俗有“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地方”的规矩。平辈拱手一揖晚辈跪拜。新中国建立初,部队、机关有结队“团拜”互相祝贺新年的。50年代后期,各级党、政、军领导向烈士属、五保户拜年,一直沿袭至今。 往日“拜年”待客,繁缛糜费,先饮糖茶(荔枝甜酒蛋)、继而设冷盘饮酒,嗑瓜子、剥糖果、喝豆子芝麻姜盐茶。80年代以来此风有抬头之势。 正月初五,谓“五穷日”。此日各家停止拜年。尤忌女婿拜岳家,谚语“郎拜五穷(方音“穷”读“虫”),越拜越穷”。1949年后,此俗有所淡化。 ◎元宵 湘阴的元宵灯会,其主要内容是耍虾子和“故事”(为群众所熟知的历史故事片段)。 耍故事 有地故事、台子故事、船故事、高脚故事、高台故事。大多以小孩化装成故事主人。其中数量最多的“台子故事”是在长6尺、宽3尺的木版上造型,或“林冲夜奔”、或“太白醉酒”等。每台由左右各4人,抬行于大街小巷。 耍龙 城关地区比赛分红、黑两帮,按端午节金、红、白(简称红船)和老、赛、黑(简称黑船)两组龙船所辖地区的人力物力角胜负。凡在某船辖区出生的,终生隶属于该辖区,一家父母兄弟夫妇异船而生的,此日往往因争胜负而不和。一般是正月过了初五,红、黑两帮头领分别秘密集会,筹划本年赛事;立好坛(办公地点),各自派出“报子”领数十人拥直径约1米之打鼓,以大锣大鼓相伴,挨户大擂大唤派捐,各户无敢异议。 正月十一、十三,两派分别玩龙耍虾子,队列是:以流星火为前导,次为鲭、鳜、鲥、鲤四鱼灯,最末以端蔸鼓和数百火把簇拥特大虾子殿后,当街商店,鸣炮助兴。 元宵晚上竞赛进入高潮,大抵赛至二月。光绪三十四年(1908),互竞至三月中旬,由知县乔联昌邀集双方调停才罢休。此风废时失业。1949年后是始告禁绝。元宵之夜,不论城乡,均以糯粉作元宵坨,彻夜灯烛辉煌。有“三十夜里的火,元宵夜里的灯”之谚;农村多耍龙,住户鸣炮接龙,并于龙首披红布一绺以祈吉利。民国后期渐有以此敛财的。次日清晨,于江边焚元宵灯以求退灾。1949年后,玩龙风俗被革除,80年代后,玩龙以其庆贺性再度为城乡所用。 ◎社日 乡民备牲酒,以同一“土地”所辖区域的居民,群聚而祭社神,饮社酒。是日宜雨,有“春社无雨莫耕田,秋社无雨莫种园”之说。1949年后,已无此俗。 寒食培坟 清明扫墓 1949年后,此俗不存。80年代以来,又兴“挂山认祖”了。扫墓惯例有“亲坟不过社(立春五戊为春社),旧坟挂到三十夜”的规矩。 ◎三月三 又名“踏青节”,民间习惯吃地菜煮鸡蛋。现多为学生春游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