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调研会发言
湘阴县林业局局长 蒋世杰
省市调研组各位领导: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和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下,我县林业工作以生态建设和林业经济建设为核心,着力打造秀美、富裕新湘阴,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林业生态和经济发展现状
就森林资源而言,我县是林业小县,全县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5768.3公顷。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为118605.3公顷,疏林地136.5公顷,灌木林地114.8公顷,未成林造林地936公顷,苗圃地35.9公顷,无立木林地5939.8公顷。非林业用地中,林网四旁树面积19058.7公顷。全县活立木总蓄积为910883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24.52%。其他方面,我县横冷湖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4.3万公顷,位于湘阴北部。洋沙湖东湖国家湿地公园面积为1525.9公顷,紧邻县城南部。鹅形山省级森林公园面积为210.74公顷,位于湘阴南部,与长沙望城县交界。全县已知有各类野生动物44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0余种。(主要植物名录附后)
(一)植树造林初具规模,逐显特色。我县西部为冲积平原,东部多为丘岗山地,在城乡绿化建设中,坚持“特色推进,分头并举”的绿化方针,东部,我们以栽植国外松、樟树、油茶、泡桐、楠竹等树种为主,连片开发荒山、荒地,提升造林效益。在西部,通过引入公司和造林大户,全面实施湖洲和渠路杨树工程造林,全县杨树、苏柳面积已达15万亩,初步形成了我县湖州速丰林特色。除此外,我们持续深入地开展了庭院绿化和“三边”义务植树工作,近年共完成植树1200多万株,主要水系沿岸绿化60公里,农田防护林135公里。
(二)林产工业集团发展,品牌打响。我县现有各类木材加工企业40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年消耗原木和枝桠材40万立方米左右,年销售收入达4亿多元。按照“做特做优、做大做强”的产业发展思路,我县对林产工业给予了多方扶持,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后,我们出台了全方位的帮扶措施,福湘木业、兴湘木业、大亨湖湘木业、长圣公司、正湘木业等企业克难前行,依托自主创新和品牌经营,稳步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板材和高密度板生产为特色的森工企业群,板材和高密度板生产已颇具规模,全县细木工板年生产能力达12万立方米,产板材20万立方米,密度板生产能力达5万立方米。福湘木业、大亨湖湘木业、兴湘木业、长元公司被评为省级林产工业龙头企业,“福湘”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福湘”牌细木工板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湖湘”和“兴湘”商标被评为省著名商标等。大亨湖湘木业正积极开展上市工作。目前,林产工业已成为我县支柱产业之一,我县已成为全省板材加工第一强县。
(三)湿地建设科学有度,严而不乱。湖南湘阴横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洞庭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有二十四个常年性湖泊和三大片季节性洲土,丰水季节与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洞庭湖省级自然保护区连成一片。本底调查结果表明,横岭湖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已记录到207种鸟类,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31种,(主要鸟类名录附后)是长江中下游流域最重要的水鸟越冬地之一。珍稀水生哺乳动物江豚自然分布密集且种群健康,其数量占整个洞庭湖流域的进一半。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年发现有麋鹿自然野化种群。是洞庭湖中极具保护价值的特殊地段。湘阴洋沙湖——东湖国家湿地公园主要包括洋沙湖、东湖、湘江干流湘阴县城段及其周边部分区域,该区域生态地理区位独特,动植物资源丰富、河流形态自然、岸线优美、植被景观秀丽、观赏性强,是我国洞庭湖周围湖泊与河流湿地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以恢复和保持湿地原生态为核心,我们几年来作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为争取上级重视,相继向上报批了横岭湖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洋沙湖-东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成功加入了长江流域湿地保护网络。并多次邀请上级领导和国内外专家来我县进行了实地考察。目前,湿地区域内乱捕乱猎、乱栽乱牧等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洋沙湖-东湖国家湿地公园由顺天集团出资,保护与利用工作科学展开,得到了国家和省市林业主管部门及专家的高度肯定。
(四)资源保护重点突出,规范有序。突出林地征占用管理、木材流通市场管理、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以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作重点,各林业执法单位紧密配合,协同作战,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证了森林资源安全。2005年以来,全县共接立各类林业案件100余起,查处违法行为人100余人。同时,在资源采伐上,根据县情实际,几年来,我们采取了更为严格的资源采伐措施,对县内部分地区和区域实行了限伐和禁伐,从严控制县内材的消耗,有效保护了我县有限的资源。在林地保护上,对小型工程用地,我们严格报批程序,做到尽量少批,将指标让位于县内重点工程建设,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去年底,我们做出了《2010-2020林地保护与利用规划》,并请省市领导和专家来县进行了专门评审,获得了通过。此项规划,不仅对我县林业未来用地规模进行了控制,同时,划出了林地可利用区域和限制使用区域,为我县林地的有序利用提供了保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林业工作连续几年均保持着较好的发展态势,但客观分析我县当前林业工作,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一)林业法制意识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乱砍滥伐、乱捕乱牧、乱采滥挖在一定范围内等现象屡禁不止,造成林业资源非正常流失。
(二)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我县近年造林力度虽大,但大部分还未成林,没到采伐期,难以满足所需。我县每年消耗木材近40万立方米,年采伐量不到4万立方米,原材料短缺成为我县林产工业发展的重要瓶颈。造林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以切实提高造林质量和规模。
(三)森林质量有待提高。全县林木、林地大都由集体或个人经营,使用权和经营权主体呈多样性,管理分散且比较粗放,加之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导致森林质量总体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残次林比重较大,约占林分面积8.21%;二是林地生产率不高,乔木林地活立木蓄积量平均38.5米/公顷;三是用材林中,大径材比重小,仅占用材林面积的7.52%。
(四)森林御灾能力不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范围、强度的加大,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大,种类增多。雨雪冰冻、风灾、水灾以及森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已经严重威胁森林资源安全。根据近两年调查统计资料,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全县森林受损面积5467.1公顷,其中重灾面积2612.3公顷,损失森林蓄积量318603.0立方米;2009年水灾,全县湖洲杨树受灾面积11501.8公顷。
(五)林业建设任务艰巨。一是湘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绿色湘阴”建设工作,把保护发展森林资源列入了三个文明考核内容,对林业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而且十分明确的要求;二是我县林地面积中无林地5939.8公顷,其中宜林荒山荒地5039.9公顷。宜林地仍存在较大面积规模,营造林任务十分艰巨;三是湘阴森林生态功能总体不高,生态环境仍较脆弱,特别是一些生态脆弱区域被开发利用的现象依然存在,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四是林业基础设施薄弱。林木植物病虫害监测、检疫、防控手段落后,缺少必要的森林防火器具,森林虫害和火害难以及时防治。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林业宣传普法工作。要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的科学决策,创新宣传方式,坚持集中宣传和经常宣传相结合,利用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现行林业方针政策,同时深入开展以案说法活动,达到让群众知法守法的目的。
(二)加强对造林工作的督导。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确保处置权,建立方便快捷的林木采伐指标分配体系。充分调动广大林农植树造林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和扶持非公有制林业建设。着力抓好退耕还林、兴林抑螺、长江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充分发挥植树造林工作中的项目带动作用,地方政府要加强对辖区内造林工作的引导,根据乡情和村情实际,制定适宜的乡规民约,对新栽幼林要有专人管护,对毁坏林木的行为要及时予以制止,情节严重的要依法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
(三)扎实推进林业产业化建设。一是建立和扩大杨树、湿地松、杉木速生丰产林基地和花卉苗木基地;二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重点支持长元、福湘、大亨湖湘、兴湘等规模林产工业企业做大做强。
(四)加快湿地旅游建设。以加强湿地保护为前提,在一定范围内可对湿地资源可予以科学利用,通过引入开发商,协助他们做好青山岛和洋沙湖、东湖的旅游开发,组织一定范围的观鸟活动、观鱼活动和水上娱乐活动等,逐步打造我县湿地产业品牌。
(五)严格林地征占用管理。一方面要节约使用林地,工业用地项目要尽量集中使用,减少林地浪费,对征占后未使用的林地,要限期收回。另一方面,要严格落实“征一还一”的政策,确保林地面积总量。
(六)进一步加强林政资源管理。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林工作,切实加大对林业违法案件的打击力度,建立健康、有序的木竹市场秩序;健全护林网络,搞好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和中、幼林抚育管理等工作。
(七)加大公共财政对林业的投入力度。林业是一项社会基础事业,不仅具有经济性,同时具有很强的公益性。针对我县林业现状,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投入,确保林业工作全面、稳步推进。
二〇一二年三月十四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