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3505|回复: 4

[张步真]左宗棠与柳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5 10:4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左宗棠与柳庄

     前言——
《左宗棠与柳庄》曾在2010年第七期《文学界》杂志发表,因为今年11月10日是左宗棠诞生两百周年,重发此文,是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在一个晴朗的秋日,我来到距湘阴县城20公里的柳庄。这里是清末重臣左宗棠的故居,砖墙燕瓦,坐西朝东,传统民居的格局。屋后是绿色的山岗,门前一汪清澈的池塘。主人曾称这口池塘为“天砚”,是上天给他磨墨洗砚的馈赠。隔着池塘,再隔着两丘水田,在大门的正前方,有一株高大挺拔的枫树。在鲜亮的阳光下,密密的枫叶红若火焰。举目四顾,田园葱笼,色调明快。既有南方农庄的美丽,又有一种不可轻易造次的浩然正气!
    左宗棠是道光二十三年(1843)置下柳庄的,第二年全家搬来,这一年他32岁。在此之前,左宗棠总是时运不济,搬来柳庄后,他的人生道路就顺风顺水,甚至横空出世,拜相封侯!当地朋友说,是柳庄的风水好。这其实是一种表层的认识。孟子以他对人生的透彻理解,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西方基督经典《彼得全书》则认为,人生总是与苦难结伴,一个人如果没有苦难,就是失去对生命成长的体验。当我们在柳庄流连的时候,忽然发现,世间上的人生困厄,感情煎熬,几乎伴随了这位晚清中兴风云人物的一生!
    左宗棠虽然出生于书香之家,家道并不殷实,仅有数量不多的田产。祖父和父亲都是乡村私塾先生,全靠他们教书的报酬养活一个十口之家。不幸的是,正当左宗棠寒窗苦读的时候,在三年多的时间里,父母相继去世。这不仅给左宗棠在感情上带来痛苦,同时也失去了经济上的依托。无奈之下,他只好转学到公资书院,一所贫民子弟学校就读,这里学费全免,还供给伙食。贫困激励着他,他学习特别刻苦。道光十二年(1832)四月,他参加了在长沙举行的乡试。
    他的成绩被老师和同学看好。考试结束,他果然从五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名列举人第十八名。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去北京参加会考。京城会考的重要性和竞争的激烈程度,远远超出如今的高考。读书人考中了进士,就可以入仕为官,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如果考上了状元,一生的荣华富贵自不待言。如此,更增添了其竞争搏杀的残酷。
    北京的考场叫“棘院”,也叫“棘围”。因为考场的围墙上,插满了荆棘,以防有人逾墙作弊递夹带。那种威严肃穆的气氛,无形中给考生增加了心里压力。令人惋惜的是,志在必得的左宗棠,却在走进考场那一刹那间乱了方寸。整个考试的过程中,他都觉得自己没有进入最佳竞技状态,灵感已远离他而去,临场发挥很不理想,进士及第的喜报就这样与他失之交臂!离京返家时,他的内心深处不免会感到失落,但他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不像有的落榜生那样心灰意冷,而是豪气十足地说:“西山猿鹤我重来(《燕台杂感》)!”三年后,24岁的左宗棠又一次赴京参考。这一次考试的结果,可就有点儿让人哭笑不得了。他的考卷经过正副主考反复斟酌,确定为乙卷第十五名。这就是说,他虽然没有考上进士,总算是入围了。在最后确定录取名单的时候,主考官发现,湖南取录的名额已经超过一人。就像现在大学招生,各省招生的人数,都是有具体指标的。左宗棠排名第十五,又是乙卷,末位淘汰便在所难免了。这时,主考官发现左宗棠写得一笔好字,为了不埋没人才,将他录为“誊录”,去做衙门里为长官抄写文稿的小干事。心比天高的左宗棠窝了一肚子火气,拂袖而去,拜拜了!再过三年,27岁的他,又一次来北京,结果又一次名落孙山!
    九个春秋的宝贵年华,三次不第的人生况味,我们完全可以想见落榜者当时的失望、失意、也许还有一时的失态。而对于左宗棠,可能比别人有更多说不出的苦衷!

    那会儿的柳庄还是海市蜃楼,柳庄未来的女主人却已经出场。现在,我们该说说左宗棠夫人周诒端女士的故事了。
    周诒端是湘潭县隐山紫山村人。周家在当地是名门望族,祖父辈当过户部左侍郎。周家的女眷们也饱读诗书,周诒端的母亲王慈云,就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女诗人。周诒端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无论是教养和学养,都非一般村姑可比。
    关于左宗棠与周诒端的结合,有许多种版本。左宗棠的后人撰写的传记上,是左宗棠的父亲左观澜在世时,亲自为儿子订下的婚事。左观澜是一位资深私塾教师,家中寒素,那时的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两家又相隔一百几十里路,左父是怎样寻觅到这么一个儿媳妇的,现在已无法考证;倒是隐山一带的民间传说似乎更接近生活真实。
    周家大小姐容貌端庄,既聪慧又贤淑,应该说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由于她自身条件好,不肯随便嫁人,在高来低不就的选择中,不觉芳龄已过了二十岁。在当时,称得上大龄女青年了。再不嫁,就可能要当“剩女”了。周诒端的母亲王慈云很有些着急,因她是知名诗人,思想比较开放,又有着较为广泛的社会联系,于是决定面向社会,公开招婿。
    湘潭名媛到长沙来招女婿,是当时的一大新闻,但在长沙读书的左宗棠并不在意,他觉得自己一介贫民,没有成就功名,跑去凑热闹,自讨没趣罢了。不料他的一帮同学却极力撺掇。左宗棠拗不过大家的一番好意,在乡试结束后的第二天,对考试的结果也胸有成竹的时候,便请二哥左宗植和一位姓欧阳的同学,前往周府提亲。出现在周家的左宗棠,虽然个头不太高,却是目光炯炯,双眉浓黑,印堂饱满,鼻梁坚挺,眉宇之间流露出一股阳刚之气。准岳母王慈云当场出了几首对子,考察左宗棠的智力。王慈云出联:胸藏万卷圣贤书,希圣也,希贤也;左宗棠答联:手执两杯文武酒,饮文乎,饮武乎。王慈云又出联:鸿是江边鸟;左宗棠又答联:蚕为天下虫……这类绕口令式的语言游戏,是当时的一种时尚。刚刚从考场上下来的左宗棠对答如流,不仅王慈云老太太已经喜欢这个女婿了,躲在屏风后面的周诒端小姐,心里也蹦蹦跳,婚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然而,左宗棠无法把周诒端娶回家去。无论过去和现在,结婚都得有一点经济基础。左家原本有一些田产,由于家庭不断遭变故,首先是左宗棠25岁的大哥去世,遗有妻儿;接着,母亲和父亲相继撒手西去,欠下了许多债务,只得变卖田产。后来,左宗棠和二哥商议,决定将家中所剩的几亩田土,全部留给了大哥的遗孤,他和二哥各自出门闯荡。现在他要结婚,且不说新房不知设在哪里,就连聘礼也没有着落!
    周家看重的却是左宗棠这个人,相信他能有出息。父母不在,老家又无房屋和田产,周家虽然有儿子,因求婿心切,就要左宗棠入赘周家!在那个时代,男子汉招郎入赘,是一件很令人尴尬的事情。而作为读书人,左宗棠也许还有更多的心理障碍。但他别无选择。更何况周诒端这样的姑娘可遇不可求。入赘就入赘吧,左宗棠就这样做了上门女婿!周家的堂名叫“桂在堂”,取“折桂蟾宫”之意,考中进士的一种隐喻。住在一个应该出“进士”的地方,又是王慈云老太太锣大鼓响,周家大小姐左挑右选,公开招选来的女婿。从道光十三年(1833)至道光十八年(1838),前后六年,连续三次去北京赶考,三次都是榜上无名!
    却原来,周家的姑爷,只不过是一只绣花枕头!
    人们对周诒端的态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最初是诒端“不为家人礼遇”。接着,就有顺口溜在周家的远亲近邻中传播,比如:

      桂在堂,
      招个郎。
      吃掉一仓谷,
       睏烂一张床。

    幸而周诒端没有埋怨丈夫,也不自怨自艾,始终保持着娴静贤淑的态度。为了照顾左宗棠的面子,她与母亲商量,借来娘家西边一个独进独出的院落,左宗棠夫妇另立门户。即使是这样,仍然不能摆脱左宗棠心中的苦闷。他曾叹息说:余居妇家,耻不能自食。他还在自己的照片上题诗曰:九年寄眷住湘潭,庑下栖迟赘客惭。左宗棠也许觉得,他虽然在物质上贫穷,精神却未落魄,眼下只不过是将家眷暂时借住在岳丈家而已。但话又说回来,连吃饭都成问题,名副其实的“啃老族”,“啃”的不是自己的父母,而是岳丈岳母娘,又是住在岳家旁边的小屋子里,那种尴尬与难堪,除了左宗棠本人,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没有柳庄的时光,左宗棠就像水上的浮萍,随风浪而漂泊,心里从来都没有踏实过。然而,人生的机遇,常常在冥冥之中。因为考场失利,没有获得进入仕途的门票,左宗棠便不再作非分之想了。穷则独善其身,他于是安下心来过日子。远近都知道他书读得好,有醴陵渌江书院慕名而来,延聘他去主持教学。在这里,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左宗棠认识了两江总督、当时经世致用的代表人物陶澍,并结成忘年交。后来,左宗棠应陶澍的邀请,去安化陶府执教家塾,前后八年。这期间,左宗棠一边教书,一边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读遍了陶澍家的大量藏书,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学养;而周夫人也善于理家,左宗棠历年教书的报酬,积累了一笔九百两银子,于是用这笔钱,在老家湘阴县樟树镇柳家冲购置了70亩田产,并建造了砖木结构的住宅一幢,取名“柳庄”。从这时起,左宗棠便结束了寄居岳家的“入赘”生活,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无论在经济上和心理上,都是一种解放!
    左宗棠精心经营着自己的庄园。湘江之滨,洞庭湖畔,土地肥沃,雨量充沛,除着力搞好传统农业的水稻种植外,还植果树,栽桑竹,种茶叶。屋前屋后,池塘路边,栽植了许多柳树。春天柳绿花红,夏天稻菽疯长,好一处江南农家乐园!但他仍然兼任着安化陶澍家的塾师,农事活动则雇请长工料理。柳庄经由资江150里水路到安化陶澍家,他利用节假日往返兼顾。他彻底忘却了功名,继承着祖父和父亲“耕读传家”的生活理念,自称“湘上农人”,他在自家的院门上贴门联:“参差杨柳,丰阜农庄。”他怡然自乐。
    这时,京城里发生了一件大事。道光皇帝驾崩,咸丰皇帝继位。新皇帝想搞一点新气象,诏令全国各府、州、县,由官绅保举“孝廉方正之士”,经总督巡抚核实,以“实名制”推荐,可赐六品官阶。本来,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在当时条件下,保证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项重要国策。咸丰皇帝的举措,无疑是一项大胆的改革。左宗棠的学问在湖南很有名气,为人也称得上是“孝廉方正之士”。与左宗棠一起参加会试、获得进士资格的本县学人郭嵩焘,邀集地方一些有声望的人士,联合推荐左宗棠。
    由于在考场上屡屡受挫,左宗棠对功名已经心灰意冷,或许还因为怀才不遇而耿耿于怀,总之,他谢绝了大家的一番好意。
    此时太平军已成燎原之势,湖南巡抚张亮基急需人才以备顾问,并协助处理军政事务。与左宗棠相识,25岁就考取进士的益阳人胡林翼,咸丰二年(1852)给湖南巡抚张亮基写信推荐左宗棠:“廉公刚方,秉性良实……其才品超冠等伦。”巡抚大人两次派人来柳庄敦请,也被左宗棠婉拒。胡林翼于是邀约郭嵩焘,亲自登门,再一次动员左氏,左宗棠才答应出山试试。这一年,他41岁。
    古希腊力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撑起地球。”左宗棠有了一个供他施展才能的舞台,可谓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他很快就成了官场的一匹“黑马”。与当时的政坛风云人物相比,左宗棠没有过硬的学位。比如曾国藩,虽然复读了两次,也考了个“同进士”;李鸿章则是一举中试而成为进士的。再说,左宗棠也没有在官场任职的台阶,仅仅是刚出山的时候,作为幕僚辅助过湖南巡抚张亮基。但他的政治眼光和组织能力,已为上司和同僚所瞩目。他于是进入了一个升官的快车道,由一介“布衣”升任兵部郎中(司局级)而至封疆大吏(省部级),整个过程,他只用了九年时间!咸丰十一年(1861),左宗棠升任浙江巡抚,成为统管全省行政、军事、司法的最高长官。不久,他又总督闽浙,首办船政,创建近代海军。在与太平军的战争中,左宗棠的军事才能也大大张显。同治六年(1867),西北回民举行大规模起义,56岁的左宗棠被朝廷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从此,左宗棠开始了长达15年的靖边生涯。

    从柳庄来到长沙的巡抚衙门(省政府)上班,可就不能像在安化当教书先生那样两头兼顾了,于是雇请了一位忠实可靠的何姓工人照管他的庄园。他心中盘算,等忙过这一阵子就回去,继续以古农法耕田柳庄,栽培他研究了多时的桑、茶、竹。
    没料到的是,一旦公务在身,他就身不由己了。
    左宗棠在柳庄住了14年。刚到长沙的时候,他是租房居住。为了使他集中精力处理公务,新任湖南巡抚骆秉章串联左宗棠的好友、湖北巡抚胡林翼,劝说左宗棠将家属接来。又为了打消他回去当“湘上农人”的念想,两位巡抚慷慨解囊,凑了五百两银子,为他在长沙近郊买了一个房子。迁入新居后,左宗棠给友人写信说:“虽近城市,却似山村。种蔬十数畦,养鱼数百尾,差足自给。”一个“复制”的柳庄。然而,湘江之畔的柳庄时时在他心中萦绕,“复制”的柳庄很快就变成了“城中村”。有的时候,他的失落感是那样强烈。
    后来他越调越远,先是在杭州,接着又到福州、西安、兰州、新疆哈密……在闽浙任职时,周夫人还可以去小住,到了黄土高原和戈壁沙滩,天寒地冻,气候殊异,且军务政务繁忙,左宗棠将家属子女都留在家乡湖南,他是作为一名“裸官”去任职的。这时,他对柳庄的怀念,只有在“举头望明月”的时候了。
    陕甘的形势极为严峻,由于满清统治采取“以汉制回”的政策,挑起民族矛盾,因此常常发生汉回仇杀事件。陕西回民为了抵抗满清与汉族官僚的压榨,提出“反满排汉”的口号,举行起义。帝俄份子又从中挑唆怂恿,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当时可谓烽火遍地。左宗棠入陕之后,调整了民族政策,严厉打击一些有外国背景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而对普通回民,则以安抚为主。一切为了稳定大局,促进社会和谐。他给属下的州府下达指示说:“无论汉、回、番民,均是朝廷赤子,一本天地父母之心待之,俾各得其所,各遂其业。”并设赈局,招流亡,垦荒地,给回民百姓无偿发放耕牛、种子,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当情形渐渐好转时,他就想尽快告退回乡,回到如诗如画的柳庄。但是不行。民族分裂的残余势力仍在伺机再起。偏偏在这节骨眼上,他个人和家庭的不幸接踵而来。
    他来到陕甘才两年多一点,同治九年(1870)二月初二,诒端夫人在长沙病逝!
    那时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左宗棠是过了整整40天,才接到夫人去世的消息的,真是情何以堪!回想起在那些既困惑又尴尬的日子里,是诒端夫人给他精神上的安慰,生活上细心照料。特别是道光十五年(1835)他第二次落榜回到隐山,身无分文,白丁一个。亲戚的白眼,旁人的闲话,使他如芒刺在背,以致对整个人生、所有的信念,都发生了动摇,真是不知道心往哪儿安放!为了打发时光,他躲在屋里读一些闲书,比如农学和地学。读农学,住在乡间,园圃果蔬,可以学以致用。而读地学书籍,是因为平时有些兴趣。地学书籍读得入迷了,他就对书中记述的山川地理,在纸上作描绘。地名、河流、山峰、物产、雄关险隘和历代兵事……都作了细细的研究。在旁人看来,读这些书真是百无一用,但妻子周诒端却默默地陪伴着他,并且帮着他把地形草图,绘制成正式的地图。历时一年,左宗棠的著作《舆地图说》脱稿,周夫人的横三尺,竖三尺,共九平方尺的地图,也绘制成功。——三十年后,左宗棠由一介书生,到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就因为祖国的大好河山、山川地理皆了然于心!
    当然,站在一个新的时间节点上回眸逝去的年华,功名上的挫折,经济上的拮据,人世间的世态炎凉,以及心灵上的煎熬,与其说是时运不济,还不如说是一种人生的砥砺!蚌病成珠,磨难成佛,困境可以使人获得发现真理和正视人生的勇气。如果没有这些锤炼,左宗棠可能就是凡人一个!在他人生最困难的日子里,诒端夫人一直坚定地跟他站在一起,这难道不是一种伟大的奉献么?!
    尤其让他心痛不已的是,诒端夫人逝世的前七日,即正月二十五日,32岁的四女儿孝宾因病去世。丈夫远在天边,又痛失爱女,诒端夫人经受了怎样的人生悲痛啊。她原本有肝病,这时肝痛大作,几天后撒手人寰。左宗棠是三月十二日才接到家信的。恸哭起悲风,他说:珍禽双飞失其俪,绕树悲鸣凄以厉
    这时他想到要回去。他写信给好友杨石泉,说自己患有慢性腹泻,至今未愈,“春间复抱亡妻之戚,忍哀割痛,以就王事,形未瘁而神已伤!”打算在“西事粗定”之后,他就要回老家,为亡妻守灵,将一篇含泪写成的《亡妻周夫人墓志铭》,刻在她的墓碑上!
    然而,复杂的边陲形势使他无法抽身,归期一再推延。同治十一年(1872)五月,新疆叛军3000人攻打肃州(今酒泉),正在安定大营(今定西市)指挥作战的左宗棠,又接家书,他的相依为命的二哥左宗植在家乡病故。他给儿子孝威写信说:“二伯竟不起,哀痛何言!”父母去世后,他与二哥一起度过的人生最艰难的时光,二哥永诀,竟不能亲临致祭,他提笔想写一篇祭文,寄托自己的哀思,却因“吾此时昼夜治军无暇执笔,又频年衰病侵寻,怕闻伤心事,怕说伤心话,暂不能为……”(《致孝威》)他要儿子代写一篇,代他在二哥灵前祭奠。
    “祸不单行”可能是一种宿命。同治十二年(1873),由于俄国人侵占伊犁,左宗棠正准备把大本营移至肃州。这时,人生的再一次打击不期而至。在诒端夫人重病时,郎中为了全力诊治,查遍了药典医方,唐朝陈藏器《本草拾遗》称:人肉可以治病。那位老郎中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开出的药方上,需要儿子在身上割肉做药引子,传统的“割股疗亲”!长子孝威毫不犹豫,从手臂上割了一块肉给母亲治病。即使是这样,也未能挽救母亲的生命,却给身体原本就不甚强健的孝威留下了隐患。也可能是当时消毒不怎么严密,伤口虽然愈合,此后便得了一种疾病。母亲去世后,孝威又来兰州看望父亲,感受了风寒,回去后就一直病病恹恹的。是年七月,病情突然加重,药石未能凑效,27岁的孝威英年早逝。而在此前的农历二月,左宗棠的二女儿、终生未嫁的老姑娘孝琪在老家病逝,终年40岁。五个月之内,62岁的左宗棠,接连面临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间惨剧!
    人生的痛苦,莫过于生离死别了。在短短的三年多时间里,一起度过人生艰难岁月的夫人、寄托了无限希望的长子、两个羸弱的女儿,一母同胞的兄长,五位骨肉至亲,相继离开人世。左宗棠所经受的感情痛苦,为常人所不知!他本人也已到了退休的年龄,又患有多种慢性疾病,身体每况愈下。他在兰州给友人写信说:“本拟收复河湟后即乞病还湘。”河湟就是黄河与湟水流域肥沃的三角地带,甘肃兰州以西、青海西宁周围地区。然而,河湟收复以后,新疆又有事。那时新疆没有建省,新疆的军政事务,由陕甘总督节制,也是左宗棠负责的范围。他在家信中说:“我年逾六十,积劳之后,衰态日增……腰脚则酸痛麻木,盘络不通,心血耗散,时患健忘,断不能出玉门矣!”
    陶渊明曾有“田园将芜胡不归”感叹,左宗棠的柳庄却是一处风景如画的水乡啊,他为什么不回去呢?他不羡慕刘邦唱着“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回故乡”那样踌躇满志;也不愿意象项羽“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那么张扬显摆;无官一身轻的陶渊明,“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这种回乡的情景当然是美妙无比,但这些都与左宗棠无缘。他回到故乡,是要在湘江边上洗涤身上的征尘硝烟,为长眠于地下的亲人献上一份奠仪,然后在宁静的故乡将息浑身病痛的身子!也许他已经心动了,就要下决心了,然而,他在给家人写信时,又想到了肩上的责任。他说:“此时不求退,则恐误国事。急于求退,不顾后患,于义有所不可,于心难安也!”恰恰这个时候,敌人已经入侵我国土,完整的版图已经被肢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他,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一位威名赫赫的中国军事统帅,怎么能像一个毫无主见的老妇人一样,嘴欲言而嗫嚅,身欲行而趔趄呢?!

    他放心不下的是“西陲之事”,“西陲”却总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首先是阿古柏匪帮侵占南疆。阿古柏本来是中亚乌兹别克斯坦一支武装的头领,趁着新疆发生民变,阿古柏火中取栗,在南疆成立“洪福汗国”,这么一个小混混出身的一个外国人,竟在那里称朕称孤。英国人又心怀鬼胎,率先承认阿古柏政权,接着俄国、印度都表示承认。阿古柏在得到英、俄帝国的支持后,又从那里得到了大批先进武器装备,于1870年10月攻占了吐鲁番,切断了北疆和与河西走廊、也就是新疆与内地的联系。此时,阿古柏仿佛成为了全新疆的主人。
    过了五个月,同治十年(1871)二月,沙俄派兵占领了伊犁,公开宣称伊犁永远归俄国管辖,一面又派人给清政府说,陕甘地区发生回民暴乱,波及新疆,他们出兵是为了安定边境秩序,等清朝政府解决了自家内部的矛盾,他们立即将伊犁奉还。沙俄演出的是尽人皆知的老虎借猪的伎俩。
    而陕甘地区一些不甘失败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仍在寻找机会,蠢蠢欲动。
    这期间,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中华帝国,已经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悍然侵占台湾,虽有台湾民众英勇抵抗,软弱无能的清朝政府却被吓坏了,连忙与日本签订条约,赔偿日本50万两银子,还眼睁睁地看着日本霸占了琉球。并由此还产生一种悖论,即直隶总督李鸿章认为,自鸦片战争以来,外国侵略者多在沿海骚扰,他主张加强“海防”,裁撤左宗棠的西征军。李鸿章说:“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贫瘠,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收千里旷地,增加千万开支,得不偿失。”他主张放弃新疆的“塞防”,“已经出塞及尚未出塞各军,可撤则撤,可停则停。其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用。”
    李鸿章的主张如果变为国策,那就是“撤岗裁员”,左宗棠就可以告老还乡了。
    左宗棠坚决反对。
    他说:“自撤樊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
    他又说:“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火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匪特陕、甘、晋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
    他特别指出沙俄包藏的祸心:“俄人拓境日广,由西向东万余里,与我北境相连……尤不可不未雨绸缪者也!”
    他正气凛然地说:“收复新疆,势在必行。胜固当战,败亦当战。倘若一弹不发,将万里腴疆拱手让给别人,岂不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铮铮铁骨,锐不可当!
    这是光绪元年(1875)二月间的事。在江南,正是莺飞草长时节,柳庄的水田经过冬天的休眠,现在苏醒过来了,散发出诱人的泥土芳香。竹林里的春笋拱地而出,眨眼之间就蹿高了。溪边的柳枝在抽条,枝头的阳雀在欢唱……“海防”“塞防”之争,竟也传到了柳庄老管家何三的耳朵里,他想这下可好了,离家已久的主人终于可以回来颐养天年了,于是每天都到村道上翘首张望。这时,左宗棠的主张,最终得到朝廷的支持,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国难当头,重任在身,左宗棠回柳庄的计划又一次被删除。

    此时的左宗棠,绝不是一般意义上“达则兼济天下”的雅士。中国传统文人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历代将士守护疆土的壮怀激烈,二者合而为一,为灾难深重的中国,造就了一位气度儒雅、又有着强烈民族大义的威武不屈的老英雄。在接到朝廷任命的那一刻起,他就马不停蹄,调兵遣将,着力办了两件事。
    一是积极备战。战争主要是拼实力。左宗棠未雨绸缪,在此之前,他已经建立了甘肃制造总局和兰州火药厂,专门生产枪炮弹药。现在开足马力,加班加点。此外还通过上海的商人,从外国购买新式枪械。最棘手的却是军粮。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新疆地广人稀,兵勇不能与百姓争食,军粮须得从内地运去。而入疆作战,路途遥远,从酒泉出玉门关,到哈密,再到巴里坤,共2200余里,用车运粮,路上要走40天,每车运粮600斤。一名车夫,两匹骡马。骡马每天要吃12斤草料,车夫每天要吃1.5斤粮。这就是说,用骡马车将粮食运到目的地,刚好够路上的耗费,还没有车夫返回的粮食。
    左宗棠广泛征询各方面的意见,还请教了著名商家胡雪岩,大胆进行改革,决定沿途设立仓廒,储存粮食。官运与民运齐头并举。又将官运改骡马为骆驼。一匹骆驼的负载量相当于两匹骡马,消耗的食料,在关内每天三斤,在关外则食草不食料。一名驼夫可管五匹骆驼,这样也节约了人力。而民运则采用市场经济的模式,雇用车驮。每运一百斤,一百里,关内给银四钱,关外给银五钱。此外,在有条件的地方就地采买。新疆巴里坤和古城子一带,本是产粮区。左宗棠派员设立官仓,按照市价,敞开收购……这样多管齐下,钦差大臣左宗棠储存了四千万斤粮食,够十八个月的军粮了!
    紧接着的第二件事,就是集结西北地区的兵力六万多人,向新疆进军。他命令各路部队,采取昼夜兼程,“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策略,坚决彻底地消灭敌人!部队入疆后,他组织指挥了三次比较大的战役,经过两年零一个月的英勇奋战,终于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阿古柏因兵临城下而服毒自杀,所谓的洪福汗国”自行解体。然而,这时全疆的形势仍然十分诡谲,俄国人贼心不死,一边唆使柯古柏的残部越境侵犯,同时又拒绝归还伊犁。清廷原本希望通过谈判收回失地,沙俄的态度却越来越强硬,这真是把左宗棠逼得没有了退路!必须做两手准备,立足于谈,也要准备打,战争可能是解决问题最后的手段。为了在大军西进时便于就近指挥,左宗棠决定将他的大本营,由甘肃酒泉移师新疆哈密。光绪六年(1880)农历四月十八日,69岁的左宗棠率亲兵出嘉峪关,向新疆进发。
    大漠边关,黄尘漫漫。据史料记载,自秦汉以来,边境的军事活动频繁,演绎过无数铁马金戈,两军对垒,生死肉搏之战。历代的边塞诗人和作家,对荒漠孤城,黄昏落日,秦时的月,汉时的关,以及路旁杂乱的枯草和散弃在枯草丛中的白骨,有过许多令人伤心惨目的描绘。左宗棠正是在这条通往古战场的道路上行进。他在途中给好友杨石泉写信说:“程途所历,均是砂碛,人烟阒寂。”戈壁滩昼夜温差大,白天沙砾上热浪滚滚,夜晚可能就彻骨的寒。有时明媚的天空瞬间突变,飞沙走石,喷雾掀风,引得空廓狂啸恶吼。妇孺皆熟悉的唐僧师徒,就曾多次遭遇这种困境!白发苍苍的左宗棠却以超常的意志,从酒泉到哈密,1100里路程,他与兵勇一起,风餐露宿,一往无前,书写着一个激越高扬的传奇。
    队伍出发前,他选用上好的木材,打造了一口硕大的白木棺材,涂上黑漆。出发时,用一辆骡马车装着这口棺材,跟在他的座驾之后。作为军事统帅,抬着棺材上战场,有一种强烈的悲壮色彩,他的部属觉得这不吉利,他却义无反顾。侵略者今天可以肢解新疆,明天,他的如诗如画的柳庄,就可能被铁蹄蹂躏。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具漆得锃亮的棺材,此时就成了一篇正气凛然的军事宣言,一则振聋发聩的战斗檄文。中国西征军最高军事统帅正告俄国入侵者:不收回被侵占的国土,毋宁死!也给那些主张放弃塞防,放弃新疆的昏庸的朝廷官员提个醒:放弃国土,是民族的千古罪人,将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更向国人表明心迹:为了捍卫国家和民族的核心利益,湘人左宗棠,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在行军途中,左宗棠还有一个不凡之举,就是要求入疆的兵勇,一边行军,一边在戈壁沙滩的大路两旁,栽植杨柳。一如柳庄房前屋后的杨柳。在左宗棠的心目中,新疆和大西北,是放大了的柳庄,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不仅仅是要收复,还要建设。唐代诗人王之焕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左宗棠和他的湖湘弟子,以自己的坚韧和执著,对历史做了一次刷新:“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有了如此坚定的统帅率领如此士气高昂的大军作后盾,清政府破天荒通过谈判收回了被沙俄占领11年的伊犁,创造了羸弱的晚清王朝从强横的沙俄“虎口夺食”的奇迹。

    左宗棠终于决定要回柳庄了。光绪七年(1881)正月二十六日,中俄《伊犁条约》签字,中国政府收回伊犁。左宗棠随即结束了新疆的使命,返回北京。他年纪老了,且疾病缠身,请求告老还乡。十月的一天,光绪皇帝召见,不仅没有批准他的要求,反而任命他为两江总督,兼任南洋通商事务大臣。光绪说:“以尔向来办事认真,外国怕尔之声威,或可省事故。”朝廷显然是借钟馗打鬼!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心怀叵测,不时把魔爪伸了过来。左宗棠毫无畏惧,旗帜鲜明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因此威名远播。应该说,这项任命有一种政治智慧在其中。70岁的左宗棠只得从命。趁着去江宁(南京)上任,他请准回故里扫墓。
    离别柳庄24年,左宗棠归心似箭。在景物渐渐熟悉,路上行人的口音越来越相近的时候,他却掉入了一个游子归乡的感情泥淖: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当他回到魂牵梦绕的柳庄,柳庄庭院依然,却不见妻子倚门,稚子雀跃,爱女呼叫。啊啊,他们都到另一个世界去了。酷似父亲的家兄,也长眠在老家后山的树林里!柳庄的一草一木,都使他见景生情,见物伤心。然而,他每天还要打起精神,应对州府县衙以及地方官绅的繁复拜会与应酬。他在柳庄住了六天,便结束故乡之行,启程去江宁。这一次离去,他就再也没有回过柳庄了。光绪十年(1884),他目疾加剧,可能是患了白内障,左眼几近失明,请求告退,并向朝廷推荐了接替的人选。这时中法战争爆发,法国远东舰队,攻打福建、台湾、浙江,控制台湾海峡……朝廷再一次借钟馗打鬼,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主持对法作战事宜。外国侵略者的侵略行径,震撼着垂暮之年的左宗棠,也激活了他的生命潜能。他临危受命,安排防务,调兵援台,冒雨巡视连江长门炮台,又去厦门金牌炮台督促,组织指挥反击,顿时人心大定。然而,天不假年,光绪十一年(1885)七月二十七日,为抗御外侮、效命疆场贡献了毕生精力的左宗棠,在福州的驿所去世。他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享年74岁。霎时天人同哭,举国震惊!
    ……
    柳庄大门正前方的那一株枫树,据说是左宗棠亲手所栽,如今已有四人合围粗了。在秋日的阳光下,满树红枫像燃烧的火焰,仿佛是为柳庄的老主人、我们的老英雄,点起一支千秋不灭的长明灯。在列强觊觎中国的年代,柳庄出了个左宗棠,实在是中华民族的幸运!



评分

参与人数 3铜板 +60 收起 理由
邓韬 + 20 赞一个!
徒步单反 + 20 赞一个!
谷阳 + 2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10-15 11: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缅怀伟大的民族英雄
发表于 2012-10-15 14: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贴~!!!
发表于 2012-10-15 15: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以不能勾引广大读者的兴趣    亲 来点图片把!
发表于 2012-10-16 09: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有看过 湖南教育频道的 湖南师范教授的讲坛《 左宗棠》
那个才叫 过瘾  文字是无法表达的...................
而且本问中 有很多记录 不是很准确...............
有人想看吗 ??  我给你们上传啊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

0730-230 9876

工作时间 全天 8:00-17:30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Copyright © 2016-2017 WWW.XYPU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4 @技术支持:NS TECH 粤ICP备16098181号-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