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阿牧 于 2013-4-10 14:01 编辑
1818年,虎年,德国莱茵省特里尔城诞生了一位思想家,他叫卡尔·马克思;这一年,中国湖南湘阴,同样诞生了一位思想家,他的名字叫郭嵩焘。纵里寻他千百度,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他的部分文档资料在英国国家档案馆中——
《郭嵩焘全集》出版前后
□向珂
近日,长沙市博物馆、双峰富厚堂曾国藩故居等湖南的一些文博单位,都在想方设法与相隔万里之遥的英国国家档案馆取得联系。
为什么?为获取珍贵的文史资料。正在编撰湖湘文库《郭嵩焘全集》的长沙文史专家梁小进,就从英国国家档案馆获得了数量可观的郭嵩焘资料,这消息令同行们眼睛一亮。
湖南湘阴人郭嵩焘在中国近代史上声名赫赫,曾任清廷驻英法公使,为中国第一任外交使节。长沙文史专家梁小进抑制不住激动地告诉记者:找研究资料,也要像当年郭嵩焘一样走向世界。他说英国国家档案馆果然保存有大量郭嵩焘的珍贵资料,他为此在长沙苦等了30年。其实,拖着辫子的郭嵩焘写下的那些文件和书信,留在英国已有130多年之久。
梁小进介绍,英国国家档案馆将该馆馆藏的郭嵩焘全部文档资料进行拍照、制碟,并邮寄到长沙梁小进手中,仅需50英磅(折人民币500元),这50英镑,就像一张老船票,让郭嵩焘的灵魂,登上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客船,重回他的故乡。
长沙妹坨帮忙在英国国家档案馆寻找“郭嵩焘”
梁小进并没有太多机会去英国,他一直在寻找在英国的长沙人,寻求他们的帮助,他想“搞到”藏在英国的郭嵩焘的史料。
从上世纪80年代岳麓书社出版郭嵩焘的著作开始,从事文史工作的梁小进就判断,中国第一任外交使节、中国驻英公使湖南人郭嵩焘的资料可能藏在英国国家档案馆。
就在一直以来的寻寻觅觅中,前几年,他得知一个同事的女儿在英国布鲁内尔大学商学院读硕士,梁小进马上与在英国就读的“长沙妹坨”李涵婧取得联系。李涵婧果然顺利地帮梁小进找到英国国家档案馆中的这批资料。据说,英国国家档案馆“很热情”。
这批从英国档案馆新发现的郭嵩焘资料,共计2个案卷,总计442页,其中大部分文档为英文档;中文档公文信函有34件,近百页。
同时,梁小进亦与北京一家科研单位联系,该科研单位图书室藏有郭嵩焘的7封信件,但北京的这家单位开价5000元,最后以一套万余元湖湘文库终于获得这7封信的内容。
照此推断,英国档案馆关于继湖南人郭嵩焘之后驻英大使曾纪泽的资料恐怕不在少数,双峰富厚堂曾国藩故居因此亦闻风而动。
躲在英国国家档案馆内的“郭嵩焘”,长得什么样?
在英国档案馆新发现的442页郭嵩焘资料中,收录有郭嵩焘致英国维多利亚女皇的国书:“大清钦差大臣郭嵩焘、副使刘锡鸿,敬奉国书,呈递大英国大君主五印度大后帝……”此一国书,有礼而得体,已出现与“大清”并称的“大英国”,这封信充分表现二国平行的新式外交格式,从这封信不难读出,中国走向现代外交的世界大国之林中,既不贬低他国,也不卑下自己。
新发现的资料中出现了大量郭嵩焘为国内中英纠纷排扰解难的信件。比如镇江趸船移泊案,郭嵩焘利用西洋律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最终使镇江太古洋行的趸船移泊他处。
同治年间,英国教士胡约翰在福州乌石山镇买得一块盗卖的官地后,加建教堂楼房,渐次圈占山地,引发绅民冲突,胡约翰的教堂因此被民众焚烧。英方以反教事件责难中方,郭嵩焘不偏离问题中心,强调胡牧师占地的情况,并附地图以证明。此事最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得到合理解决。郭嵩焘还几经交涉,得到英国殖民政府同意,设立了新加坡中国领事馆。 这些文件中呈现的郭嵩焘,不但不是媚外的“汉奸”,而是为国家争权益的外交家。在弱国无外交的大势下,郭嵩焘既与英方高层搞好关系,同时也警觉于英国这个老牌资本主义的蛮横与霸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