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胜迹
□王品端
湘阴县文星镇,古城罗城。她像一颗精雕细琢的明珠,镶嵌在湘江与洞庭湖的交接处。 千百年来,先人们在这座古城留下了厚重的文化遗产。帝王将相的足迹、才子骚人的字墨、形态独特的古建筑、优美动听的传说,曾撩拨过多少人的激情雅趣,曾使多少人流连忘返。 昔日古城,城墙环抱。东门城外有文昌阁、望江岭诸景点。站在南门城墙上,东湖、西湖、洋沙湖、八景楼、杜公亭、左文襄公祠、南泉寺尽收眼底。西门临湘水,洞庭庙雄踞江滨,沿江上溯是神话传说中的扁担夹。四门之外还有专为观景而建的迎秀门。登上迎秀门,东湖的秀美风光映入眼帘。文星塔影在水中摇曳,水上浮瓜随波飘忽。水上浮瓜是东湖中一个瓜状小岛,秋高水落时,有如贴水荷花,而汛期水涨即使水位超过了它的高程,它仍水涨瓜高,随波荡漾,人们至今没有解开这神奇的谜底。每当水满月明之夜,一湖碧水,在月亮下波光粼粼,景色清幽。北门与迎秀门之间,还有镇朔门。道光29年,湘阴知县刘松龄在镇朔门外二里墩,为迎接曾任三处总督、兵部尚书的李星沅衣锦还乡时建有接官亭。出镇朔门通过夏家桥,直达明代五朝元老户部尚书夏原吉的夏忠靖公祠和夏原吉墓,夏墓前甬道两旁石人石马林立,城之西北还有水门,为附近居民挑江水必经的孔道。水门旁有白龙潭,出水门顺江北行约四里许即是乌龙嘴、三峰窑,从三峰窑而下是“三湘七泽第一胜迹”的皇陵庙和二妃墓。再顺流而下经芦林潭、营田入洞庭湖至青山岛。 古城除有“潇湘八景”中的远浦归帆(宋代起就闻名于全国)、洞庭秋月、平沙落雁外,还有“罗城八景和”南泉八景“。真可谓景中有景。古城池内,名胜古迹更是目不暇接。城内有一院、一亭、二湖、二墓、三署、四庙、五寺、六桥、七门、八景、九井、十山。 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的文庙雄踞城中。庙内有供奉孔子和七十二贤座像碑位的“大成殿“、有西北侧是兴化寺和占地5亩、始建于南宋末年、重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岳(岳飞)武穆庙。该庙由两进大殿和东西厢房组成。1949年南下工作团团长即湘阴县委书记及其工作人员在此办公。1950年建县委办公楼时庙被拆毁。文庙后往东约50米处为城隍庙,与城隍庙相连的是万寿宫(即江西会馆),十字街有仰高书院。三井头有三闾(屈原)寺、东明观和郭嵩焘故居。历代湘阴人重视文化教育据此可见一斑。 湘阴县城,这座文化、历史古城,她拥有丰厚灿烂的文化遗产,曾光耀过千百年。而今,她的儿女们见到的只是星星点点了。毁坏这些名胜古迹的罪魁祸首是日本侵略者。从1939年至1944年,日本侵略者多次企图攻占长沙,国民党抗日部队和湖南民众先后与日寇进行了四次长沙会战,湘阴是主战场之一。1939年6月23日至24日,日本出动十余架飞机对湘阴县城狂轰滥炸。之后的五年中,县城四次沦入日寇之手,惨遭疯狂破坏,古老的县城几乎变成废墟。但古城见证了日本侵略者投降缴械的历史一幕: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湘阴是受降区之一。国民党抗日名将、十八军十一师师长杨伯涛担任湘阴的主受降官,率部从桃源县移防至湘阴城关长仑铺,命令日军第六十四师团师团长船引正之到湘阴城关十一师师部投降,并于1945年9月15日在湘阴城关举行受降仪式。此时的古城张灯结彩、载歌载舞、鞭炮齐鸣,成了欢乐的海洋。 今日,湘阴县城正以青春焕发的风姿迎来现代文明,左宗棠文化园、岳州窑遗址博物馆、远浦楼等一批景点的建成,为生气勃勃的崭新县城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