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3740|回复: 2

[湘阴新闻] 毛泽东最难忘的中学语文教员柳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12 07: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16_b.jpg
  三塘镇檀栗屋场前发现柳潜(钧湄)先生的墓碑

  
p18_b.jpg
  毛泽东的《商鞅徙木立信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他一生中最早的文稿,
全文413字。作文尾批65字,眉批五处76字,共计141字。

  □窦永堂

  柳潜(1878-1930),字钧湄,号涤庵,湖南湘阴县三塘镇岳云村人,为前清秀才。他学识渊博,精通古今文史,早年矢志教育,后因生活困顿,曾为人做幕僚,终因积劳成疾,贫病交加,终年52岁。因其英年早逝,也身份低微,对早年毛泽东“有过很大帮助”的柳潜先生,长期以来,一直不为世人所知。

  柳潜,1912年在湖南全省公立中等学校执教,该校就是现在的“长沙市第一中学”的前身。

  在辛亥革命长沙起义时,18岁的毛泽东参加新军,成为普通一员列兵,到1912年初民国创立,毛泽东认为“革命已经过去,没有什么事情要做了”,于是退伍,决定继续读书,正好碰上新成立的“湖南全省公立中等学校”招生。于是,他花一块钱报了名,参加了入学考试,发榜时名列第一。

  这一天,毛泽东肩挑书本和行李担子,风尘仆仆地来到了省第一高等中学,见到了他的班主任兼国文老师柳潜。待毛泽东坐定,柳潜不由打量起这个新学生来——大约五尺多高的个头,身体虽算不上健壮,可一双眼睛却闪烁着聪慧的光泽;投手举足之间,显出朴素、稳重和大方,比一般年轻人多了几分成熟;身着一件短半截的旧粗布长衫,脚上穿一双圆口布鞋,这一身农家子弟的打扮不仅遮不住他的英才之气,反倒更显得格外与众不同……这位来自湘潭乡村的青年后生,给柳潜留下了非常满意的第一印象。

  从此,毛泽东在省一中这所他日后称之为“很大的学校”里,开始接受第一次较高级的教育。同时,柳潜也为毛泽东这名省一中的高才生尽心传授国文、写作等方面的知识,成为毛泽东早期求学生涯中较有影响的老师之一。

  毛泽东进入省一中后,努力学习,刻苦钻研,获得了许多新鲜的知识。尤其是在柳潜的精心教育培养下,更发展了他的一些特长,特别是在写作方面的特长。在他入学的半年中,不仅一直保持着“文章魁首”的地位,还在1912年6月间学校举行的一次作文比赛中,力克群英,一举夺得了比赛的第一名。

  毛泽东在课堂上的一篇题为《商鞅徙木立信论》的习作,引起了柳潜的关注。

  柳潜是这次作文比赛的阅卷者之一。作为毛泽东的班主任和国文老师,他对学生的成绩了如指掌,毛泽东平常的语文水平在全校就是数一数二的,尤其是写得一手好文章,这一点深得柳潜的欣赏,经常将毛泽东的作文张贴到学校的范文栏里供同学们“传观”。在这次作文比赛中,柳潜更是把夺冠的希望寄托在毛泽东的身上。当阅卷开始后,柳潜读着、读着,渐渐被毛泽东的文章深深吸引住了。毛泽东的作文内容翔实,气魄宏大,推论严密,文笔流畅,确实非同凡响。柳潜不禁拍案叫绝,高兴不已。这篇只有413字的文章,柳潜在阅读时做了141字的批注,有眉批、着重号、尾批等。最后,柳潜对毛泽东的这篇习作大加赞赏。

  柳潜怎么不高兴呢?!这里面既凝聚着毛泽东自身的勤奋和才气,也浸透着他的心血和汗水啊!

  据研究确认,这份文稿竟然也是毛泽东一生浩如烟海的文字中现存的最早的一份文稿。这篇写于湖南全省公立中等学校的现存最早的毛泽东手稿,现藏中央档案馆,长沙市一中档案馆所藏仅为仿真件。长沙市一中一直把毛泽东的这篇文章当作本校的“镇校之宝”,除档案室保存有仿真件外,这篇文稿经放大,还刻录在该校会议室的石墙上。

  柳潜写毕评语后破例给了满分。柳潜的同事看了,也一致认为毛泽东“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

  柳潜的眉批和总评中写道:“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入古。逆折而入,笔力挺拔。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是有功于社会文字。”

  不难想像,柳潜批阅时的快慰与喜不自胜,对这篇见解独到、文笔一流的作文,除了赞美、推崇与激励,竟还有超出尊重的敬畏。

  在公立中学读了6个月后,19岁的毛泽东觉得在校学习不如自学,就从学校退学,自己拟定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据毛泽东自己回忆,当年他虽然在湖南全省公立中等学校只就读了6个月,但柳潜先生很是喜爱和关心他。当年柳潜先生还曾经借给他一部《御批通鉴辑览》。

  对这位和他只相处了不到6个月的柳潜先生,毛泽东一生都很难忘。

  1936年,埃德加·斯诺在陕北访问毛泽东时,毛泽东就曾在这位后来因一部《红星闪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而闻名全球的美国记者跟前深情地回忆起了这位借书给他、并让他离开湖南全省公立中等学校24年后仍感念不已的国文教员。虽然,毛泽东不知道,柳潜先生其时已经离世6年了。

  上世纪60年代末,毛泽东的同窗好友,历任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湖南省副省长,也是民盟中央委员的周世钊先生,到北京中南海家中做客,毛主席曾特地询问柳潜先生的近况,并一再强调说:“柳先生对我帮助鼓励很大”,“是位教育家”,还请周世钊先生回湖南打听他这位阔别50多年的先生,并代他进行问候,还说,如果柳先生不在人世,就一定要打听到柳先生的夫人及其后人,如有生活困难,先代他进行帮助。

  当年,柳潜老师对毛泽东的作文的眉批中写道:“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也就是说,在100多年前,时任湖南全省公立中等学校的34岁的国文教师柳潜,就似乎已经断言,19岁的毛泽东“自是伟大之器”,再进一步努力,前途不可限量,以他这位前清秀才对古今人物“所至”的了解,柳潜先生的言外之意显然是,他认为毛泽东“再加功候”,当可超越古人和今人的高度。

  当然,柳潜先生绝对从来没有想到过,昔日眼前的青年毛泽东,将来会是新中国最主要的缔造者。

  试想,如果那篇413字的《商鞅徙木立信论》放在当今的高考作文评卷中,每一个省份的评卷老师或评卷小组,到底能给它打多少分?我们当今的许多以教书为职业的老师,究竟应该怎么样去和自己的学生相处,怎么样去从事这份关乎家国百年兴衰的工作,才能为我们这个如今日新月异的东方大国,做一些有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的事情?

  柳潜评语中的“报笔”说的是报上文章的笔锋,此处指新闻评论笔锋。当日的代表人物是梁启超。梁启超嗅觉灵敏,立论锋利、思想广博、议论新颖,行文流利畅达,文思如涌,极富鼓动性。怀揣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想用笔惊醒国人睡梦的梁启超,笔锋无数次打动过毛泽东。

  “报笔”是一种引领,是时代变革的先声,是灵魂中的精华,是旗帜中的方向,是社会风向的潮涌浪卷,是大势发展和变化的轨迹,是尖锐泼辣、振聋发聩的呐喊;“报笔”壁立千仞,居于时代高端,意高气壮,张力如剑,切中时弊,气势逼人,激情豪迈;“报笔”催人奋进摧折,仿佛大战当前,阵云突来,呼风唤雨,风驰电掣,刀光剑影,恢宏壮烈;“报笔”出击迅捷,精准把握驰毫骤墨的时机,诸如动员与号召、传播与鼓动、启迪与引领、碰撞与交汇,无不激发共鸣和心声……

  清朝秀才出身的柳潜并不泥古,不喜欢弟子读那些内容老化、与时代脱节的文章,而这类文字当下仍然被传诵得钟鸣鼎沸;也不让弟子只在“统编”教材里使劲,而在今天,范式确立已久的文字才能“登堂入室”;新闻评论得到了柳潜的青睐,而至今仍有人顽固地认为新闻是“易碎品”。

  柳潜有意引导毛泽东学习梁启超的文风。作文比赛前一个时期,毛泽东遵循师命,几乎每天都要交给柳潜一件强化训练的习作。想必这些训练同样得益于“报笔”之深锐观察,同样深受梁启超的影响。毛泽东才气纵横,笔力雄健,性格桀傲不驯,如果不是“于我心有戚戚焉”,断然不会从命。解放后,毛泽东曾向老师符定一打听柳涤庵(柳潜)的下落,得知“此人早已谢世,子孙后代情况不明”,毛泽东深感遗憾:“可惜了。袁大胡子不喜欢的梁启超式的新闻记者的手笔,是我向柳涤庵老师学来的。那篇《商鞅徙木立信论》,他给了我100分。”

  为文终是为人。毛泽东终成文章大家,与其胸襟、抱负、个性及才情等等莫不相关。在这一阶段,作为发现毛泽东“伟大之器”第一人,柳潜为毛泽东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强大动力。而在这其中,柳潜激赏的“报笔”磨砺,对毛泽东无疑起到了巨大的导向作用。

  
发表于 2013-9-12 10: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湘阴也有文物啊,哈哈.
发表于 2013-9-12 11: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偶尔 发表于 2013-9-12 10:48
湘阴也有文物啊,哈哈.

三峰窑也有啊 前段时间说樟树也出了文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

0730-230 9876

工作时间 全天 8:00-17:30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Copyright © 2016-2017 WWW.XYPU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4 @技术支持:NS TECH 粤ICP备16098181号-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