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18193|回复: 34

[转帖]湘阴方言词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7 01: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湘阴方言词汇

关键词湘阴    方言                                          

   湘阴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居湘、资两水尾闾,临南洞庭。东邻汩罗市,西接益阳市,南界望城县,北抵沅江市、屈原行政区。以滨湖平原为主体,呈块状分布,河湖交汇,水域广阔。交通不大方便,方言情况比较复杂,民间流传“十里一乡音”之说。
    湘阴方言多种多样,大体可分为四个方言片,一个方言岛。县城文星镇属湘方言的新湘语区。自五代至明清,江西人陆续迁居湘阴,故县城方言较多赣语因素,与南昌语相似。南湖小处,系1954年从沅江县划属湘阴,基本上是益阳方言。城南、岭北、新泉、浩河小片,属长沙方言。杨林寨乡系柘溪水库区移民居地,与境内其它方言相比,此地方言较为特别,乃一个方言岛,其语言属湘方言娄邵片。湘阴各方言片的方言,语音上差别并不大,在词汇、语法上差别更小,即使与长沙话比较起来,词汇、语法方面的差别也不算大。
    汉语方言词汇调查,对古汉语研究意义重大。因为古汉语中的许多成分常常保留在今天人们的口头上,所以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对于探讨汉语的历史发展,对于探讨语源以及汉语方言的历史比较都有很重要的学术意义。然而,这些意义的发现,都必须通过对方言词汇的全面、深入的调查,才能更清楚。
    笔者老家靠近长沙望城,此地方言与“省腔”即长沙话颇为相似,现在笔者就以自己的家乡话为例来稍作分析。因为方言中往往保存了许多古汉语的词语,这些词语在普通话和汉语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没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方言的口语中却是基本词。通过比较方言与普通话在词汇上的差别,来说明湘阴方言词汇的一些特点,及其在古词古义上的一些保留。
    一般而言,方言的差别最引人注目的是语音,划分方言主要也是依据语音,但这并不等于说方言在词汇上的差别就很小。事实上,凡是语音差别较大的,词汇差别也较大。湘阴话与普通话比较起来也是一样,它和普通话既有许多共同点,又有很大差别;这些差别表现在语音方面,也表现在词汇、语法方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湘阴话与普通话之间在词汇方面的差别。

(一)、常用动词:

湘阴话 普通话
对  把 开玩笑
搞  筋 吵架、闹纠纷
失  格 丢  脸
背  时 倒霉、不走运
打睚眼 走  神
吃  烟 抽  烟
吃  茶 喝  茶
吃  酒 喝  酒

    我们从湘阴方言动词中可以发现一个特点:湘阴方言的很多动词比普通话要古僻,或者说是古词古义运用较多。例如:

湘阴话 普通话
顉起脑壳 低  头
觇起脑壳 抬  头
黏  好 粘  好
缔  坨 打  结
敤 敲
倚  正 站  正
拈 拿
斢 交  换
齧 咬
筛酒 倒酒、斟酒
绊哒 摔交了

    我们还可以从古籍资料中找到证据。如:
齧(=咬),《广韵》入声屑韵云:“齧,五结切,噬也”;
足古(=蹲),《广韵》上平声模韵云:“足古,苦胡切。蹲貌。”;
束欠(=吮吸),《说文》欠部曰:“束欠,吮也,从欠,束声。所角切”;
敥(=撒,敥种谷),《集韵》去声艳韵云:“敥,以手撒物。以赡切”;
丫(=张开,丫开嘴巴,音同啊),《广韵》下平声麻韵:“丫,象物开之形,于如切”,等等。
    这些都可以在古书上找到本字,而普通话不使用了。此外,有些词语在方言中运用时往往是普通话现在一般不使用的古义,如:“古”含“猜”之意,例:古谜语;“齿”含“理睬”之意,例:不齿他;“捉”含“拿,握”之意,例:捉笔写字等。
    在动词的构词成分中,湘阴话与普通话比较起来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那就是普通话有一个轻声词缀“头”,加在动词后面可构成抽象名词,表示有做该动作的价值或必要。如“有听头,有想头,有看头”等等,湘阴话却往往用“首”来替换,“头”“首”在湘阴方言中作后缀时可互换,“首”又比“头”显得更古朴,有文言特色。如:这件事冇得做首(这件事没有必要做或这件事不值得做)。这出戏冇得看首(这出戏没看头)。

(二)、常用名词:

湘阴话 普通话
脑  壳 头,脑袋
手指脑 手指头
脚趾脑 脚指头
筷子脑 筷子头
牛  婆 母  牛
猪  婆 母  猪
鸡  婆 母  鸡
风皮子 头皮屑
豆秆子 豆  秸
蛾  子 飞  蛾
今年哩(今年子) 今  年
明日哩(明日子) 明  天
墁 污垢(人身上的)
猴  心 贪  心
扬  尘 烟尘、灰尘
猫  乳 腐  乳
谗  水 唾沫、唾液
里  手 内  行

    上面所举例子除了词汇上的差异外,部分例子还有一个语法上的差异。如动物名词中表性别的修饰语,普通话在前,而湘阴话在后。湘阴话的名词构词成分,在前缀方面用法与普通话一致,如“老”:老王、老虎、老师等,但后缀却与普通话差别很大。最突出的特点是湘阴话的名词不儿化,而是用“子”、“哩”、“崽”等词缀,以代替儿尾的构词作用,而且子尾、哩尾相当丰富,有些普通话中不带儿尾、子尾的词,湘阴话也往往加上子尾、哩尾。从上文例子即可看出,又如:棱杠子(=冰锥儿),禾线子(=稻穗儿),夜间子、夜间哩(=夜晚、晚上),麻雀子(=麻雀)。
这其中保留古词、古义现象的词语有:今日(今天)、明日(明天)、夜间(晚上)、禾(水稻)、田塍(田埂)等等。

(三)、常用形容词

    湘阴话有的形容词由并列的两个同义词素构成,往往是有一个词素比较古僻,普通话已经不经常使用了,而另一个词素与普通话一致。如:

娄  空(=很空),《广韵》平声侯韵落侯切:“娄,空也”;
弓朋紧(=很紧),《广韵》平声耕韵:“弓朋,弓强貌。薄萌切。”
圞  圆(=很圆)。《切韵》:“团圞也。”《字书》:“ 圞亦圆也。”《广韵》:“团圞,圆也。”古人仅用以合成“团圞”一词,如南朝宋谢灵运《登永嘉绿嶂山》诗:“澹潋结寒姿,团圞润霜质。”而方言保留其音义,并可单用,如把圆桌子叫做“圞台”;“看,老李白手画圈几圞。”(看,老李白手画圈多圆。)

    有的形容词喜欢用一个比喻性的修饰成分加在词根前,使形容的程度更高,被形容的事物更形象。如:

笔正 很正
笔陡 很陡
柳青 很青
血红 很红
锋快 很快
扇薄 很薄
冰冷 很冷

    这些形容词极其生动形象,它的形式还可以发展为在一个单音节的前面加一个表示程度的、类似于前缀的语素,后面再加上"的"。例如:
湘阴话 普通话解释
撇淡的 很淡
喷腥的 很腥
拍满的 很满
飞嫩的 很嫩
溜滑的 路很滑
浸咸的 很咸
稀糟的 很乱
喷香的 很香
沁甜的 很甜
透鲜的 很鲜
嫩软的 很软
巴酽的 很稠
嘎白的 指人面无血色
焦湿的 很湿
令光的 很光滑
溜尖的 很尖
肋胖的 很胖
刮瘦的 很瘦
通红的 很红
嫩白的 很白
臼酸的 很酸

(四)、常用虚词,包括副词、量词、介词。

    先看副词,比如:
湘阴话 普通话解释
可可 正好,恰好
蛮 非常、很
几 多、多么
    其中的“可可”即是古语遗存,在宋元杂剧中经常出现,如《隔江斗志》“天假其便,我可可拾着这锦囊儿,刘备!你合败也。”方言如:你看,可可是一斤,不多不少!

    再看介词,湘阴话说“等”表示“让”之意,如:等她去吧,你别阻拦她。另外,湘阴话还有一个虚化了的比较古老的词语“足古 咑”本来含有“蹲着”的意思,虚化以后可以用做介词“在”,比如:燕子足古 咑天上飞。老师足古 咑黑板上写字。他足古 咑教室里看书。等等。

    最后比较量词,最突出的是量词“只”,几乎可以通用。如:一只伢子(一个男孩子),一只老倌子(一个老头),一只手,一只屋,一只船,一只扫把,一只鱼,一只案子(一个案件),一只问题,一只怪事,等等。

(五)、习惯用语

    湘阴方言词汇中还有不少的习惯性用语或口语成语,就像普通话中的一些成语或惯用语一样,生动形象,表现力强。比如:
结筋掼筋 罗哩罗嗦,纠缠不清
作古正经 郑重其事,正儿八经
原服原号 原模原样
无件冇事 无缘无故,平白无故
死扬腊气 焉不拉几,无精打采
挤密砑密 密密麻麻
又如:喉干舌苦、轻言细语,上呕下泻等等。

    做方言调查工作对我们学习古汉语有相当大的帮助。比如语音方面,前人对古音的研究成果就可以活生生的在方言词汇中得到实际证明,特别是有些古语词或词素,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不再使用或极少使用了,而在有的方言中却仍是基本词,他们往往能够在《说文》、《广韵》等书中找到本字,调查方言时结合考察本字,不仅可以发现现代汉语方音中古反切注音之间的继承情况和演变规律,还可看出词义的古今关系和汉语方言之间的异同。如湘阴话中有一句骂人的话“不惹偲”或“不耐偲”,表示“不象样,不成材”的意思。细加考察,可知此乃古语遗存。“耐”字从“而”,“而”为颊毛。古人崇尚“美须髯”,所谓“无须不成相”,不仅认为男子有髭是一种仪表美,而且还认为是有才干的表征。所以《释名》说:“髭,姿也,为姿容之美也。”《诗•齐风•卢令》“其人美且偲”,毛传训“偲”为“才”,朱熹《诗集传》训“偲”为“多须之貌”,从该诗的重章对应句“其人美切鬈”来看,朱熹更为确切。可见“耐、偲”都是指多须之貌,兼有“才干”之义,所谓“不惹偲”或“不耐偲”就是指没有胡须或胡须不好,不象个男人样,今天方言中骂人当是“不象样”或“不怎么样”,虽然不是指胡须,但纯属古语相传,无可非议。

发表于 2006-8-3 15: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现几有味的哦
 楼主| 发表于 2006-8-4 23: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恩才晓得啊

湘阴话本来就几有味的

发表于 2006-8-9 17: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碟好的咯贴子喔哩冒得人顶喽

 楼主| 发表于 2006-8-11 02: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楼上的

转贴是篇论文

必须讲究语法与含义的并重

如果你把喷腥的改成喷腥个

不解释外地人能听懂吗?

发表于 2006-8-10 13: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几多韵味类

湘阴话又不难听

  比较容易懂`

  有地方特色

发表于 2006-8-18 1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01][em01]应该好好的排版一下,那确实蛮有味,把版面搞的有意思一丫子,那就好。
发表于 2006-8-22 22: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顶一下...
发表于 2006-8-22 20: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蛮不错的,以前只会讲,也不晓得是如何来的,今天算是长见识了又
 楼主| 发表于 2006-8-22 2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

恩才晓得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

0730-230 9876

工作时间 全天 8:00-17:30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Copyright © 2016-2017 WWW.XYPU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4 @技术支持:NS TECH 粤ICP备16098181号-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