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593|回复: 0

转载----读书与悟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27 14: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阿牧 于 2013-11-27 14:55 编辑

  □ 张国骥
  编者按:这篇文章值得一读。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国骥教授,1959年出生,是湘阴县东塘镇人,1983年毕业于湘潭大学,1986年南开大学研究生毕业。2000年任省教育厅副厅长,2004年11月任湖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本文是他在该校“成人·成才·成功”校选课上的演讲,发表时有删节。
  很高兴能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和同学们进行交流。今天我将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读书悟道的一些体会。
  人生有三个渠道获得“道”,那就是书本、社会和自己的体会、领悟。其中,就我而言,只有40%来自书本,大概30%来自社会工作,30%来自心灵的体会、领悟。这三者要通过思维把它们融汇起来,缺一不可。
  每个人的经历都可以写一部书、写一篇好文章。到目前为止,我的人生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岁前,那时我在农村。第二阶段是七年的大学时期,即本科四年和研究生三年。第三阶段是研究生毕业后参加工作的21年。
  我20岁以前所处的时代现在大家可能很难理解,那个时代想好好读书很难,因为天天造反,天天要求背诵毛主席语录等等。语录容易背,但由于年纪小,不懂它的深奥内涵。小学毕业后留在农村,十三四岁就在生产队当了会计。值得庆幸的是,我的一个伯父是个旧知识分子,读了不少的书,古文功底好,诗词歌赋也做得很出色,是一个非常有文化底蕴的人。他不仅严格要求我读书上进,而且还给了我诸多的鼓励和帮助。那时,我正处在嗜书如命的年龄,但文化大革命里书很少,是一个书荒的年代,主要是法家的书和与革命有关的书。文化大革命十年,法家是受到推崇的,它的书可以读,二是兵家的书,因为划入法家,也可以读,儒家的书就受到批判。我读了《左传》、《荀子》等,这些书今天都属于儒家的书,但那时划入了法家;还读了《韩非子》和《孙子兵法》等。现在看起来这些书当时并没有读懂,一些书也不完整,只是剪辑起来的片言只语,有一些内容还比较深奥。但《孙子兵法》是个例外,它不仅因为文章是完整的,不像《论语》、《孟子》和《老子》都是语录,而且因为为兵法作注解的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曹操,他的很多思想来自孙子。为此,我在十二三岁以后曾反复读过。到现在,《孙子兵法》十三篇大部分我仍能背。一直到今天,这些年少所学的知识对我从事管理工作都有很深的影响。我在国防科大讲《孙子兵法》,在湖南大学EMBA班讲《孙子兵法》,都是从管理角度来解析《孙子兵法》,讲“孙子兵法与管理之道”。
  那时候读得较多的还有《毛泽东选集》四卷,《鲁迅选集》读得也多。那时我还读了《革命烈士诗抄》,很厚的一本书,是原版,现在学校图书馆里就有,不过有的版本把其中凡是革命烈士的爱情诗歌都删掉了。这本书是闪着光芒的诗集,诗歌的作者是革命的理想主义者,人格都非常高尚,对我影响很大。第一篇就是李大钊的,里面还有大家都很熟悉的裴多菲的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等等。
  因为没条件,其他方面的书很难找到,但只要听到哪里有好书,我都会风雨无阻的去找,现在想起来,当时这种读书的劲头仍能令我十分激动。我记得为了借到四大名著,在月黑风高的夜晚冒着风雨跑20多华里,回家的路上,一本书夹在怀里,生怕被雨淋湿。由于走的都是小路,漆黑一片,只好借着闪电,闪一下我就向前走几步,回到家里,成了落汤鸡。妈妈忙着烧水给我洗澡,换干衣服,一幅心痛的样子,使我感到母爱的伟大和温馨。
  我很喜欢读《三国演义》,至今仍爱不释手,我认为读这本书对搞好管理很有帮助,不管是企业管理还是公共管理,都要读一读这部历史长篇名著。当然,《三国演义》里有些思想是不可取的,比如对待女性的态度就不可取。《三国演义》中写女性没有一个成功的,写貂婵,看起来有点像风尘女子,也不成功。在罗贯中的心目中,女性不值得同情,地位非常低下。曹雪芹描写女性非常美,不但外貌美,而且心灵美。我现在觉得,曹雪芹之所以写出了《红楼梦》影响这么大,震撼人心,是由于写出了女性之美。鲁迅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句话,我以前也不懂,现在懂了。红楼梦为什么震撼人心,就在这里了。我们搞管理,就要下决心使有价值的东西不是遭到毁灭,而是要让她大放异彩,这也是我的一种价值观。
  文革十年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是巨大的劫难,也是我们这一辈所经历的一个十分特殊、十分难忘的时代。季羡林先生在他的《牛棚杂忆》里这样说过,“像十年浩劫这样的现象,在人类历史上绝对是空前的——我但愿它也绝后”。很多人当时都觉得那个年代没有希望,尤其是读书没有希望。但我的伯父给了我很大的鼓励,鼓励我多读书,读好书、读懂书。现在看来,他当时的鼓励是正确的,是有远见的,他可以算的上是一个在绝望中看到希望、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人。
  当时伯父还鼓励我学好英语,可惜那时我不理解。那时的英语书比较简单,政治色彩比较浓,当时我没有学好,但读书的重要性我还是认识到了,我觉得一个人不读书,就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办法了解外面的世界,没有办法跟别人交流思想。
  20岁之后的七年,主要是读专业书,包括在湘潭大学的四年本科生活和在南开大学的三年研究生生活。进入大学后,到了图书馆就有如一个长年在黑暗中摸索的人突然见到了光明,于是如痴如醉地读书。那时学校也不允许谈恋爱,只知道读书。对我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先秦的诸子百家和一批近代中外名著。
  《史记》是我读得比较认真、比较深入的一部历史宏篇巨著。在我眼中,中国最伟大的史学家是司马迁,由他撰写的《史记》到现在还没有哪一本史书能够超过,他提出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前无古人,我也感到后无来者。《史记》不仅文笔好、思想境界高,而且充满了个人的感情,爱憎、是非分明,有对世事和人生洞彻的看法,不像现在有些人,浆糊加剪刀,或者直接在网上剪贴文章,弄出来的东西干瘪、枯燥,没有一丝一毫的个人感情和个人思考在里面。而且《史记》的精彩之处还在于其中很多名篇都可以放到文学课程里去讲。许多自然科学家都很喜欢读《史记》,《史记》几乎不离手。所以,不管学理工科的还是学文科的,都可以认真看看。
  读书就要读经典著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的源头在先秦,我认为,先秦诸子是经典中的经典,精华中的精华,是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知道,先秦诸子所处的时代──春秋战国,是我们民族的黄金时代。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时代,叫“轴心时代”。“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命题。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这个时期,世界各民族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成为世界各大文明的标志。比方说,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有诸子百家等等。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所以雅斯贝尔斯把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
  我在大学里读得最多的除了先秦的书以外,还有近代的书。我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有两次“百家争鸣”。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期,你说什么话、提什么建议,绝不会遭迫害。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严格的舆论控制,如果有人在街头交头接耳讨论《诗经》、《尚书》等,就会被举报而有杀头的危险。直到近代辛亥革命后,才又出现百家争鸣的景象。可以说,真正形成气候的百家争鸣,就是先秦和近代。
  毕业参加工作以后,我看得比较多的是外国的书。有句话叫做“书到用时方恨少”,参加工作以后,我才发现学校书本所学远不能够满足工作的需要,知识面还不宽广,所以看了一些文艺复兴时期、启蒙运动时期和后来反映世界潮流的书。我发现英国、美国书中的名篇很多都来自演说辞。中世纪不允许发表长篇大论,启蒙运动之后,演说兴起,这当中就诞生了一批思想深刻、文辞优美的文章。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这些书。如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洛克的《政府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以及欧美国家一些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企业家和教育家的演说词等等。
  我写过两句话赠送给同学们,一句叫“熟知并不等于真知”,一句叫“我思故我在”。第一句是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说的,很深刻。一个人天天读书,天天听课,也许你能把课本很流利的背下来,但是,并不见得你就真懂这篇文章的真实含义和反映的社会背景,不见得你就能真正地懂得事物现象背后的规律。所以,读书要悟道,一定要学着悟、学会悟。现实当中,一些人在一个单位工作了很多年,甚至一辈子,但并不见得对这个单位真正了解,但有一些人刚到一个新单位就能抓住要害;一些人教书教了一辈子还是在对着课本念,枯燥无味,但善于“悟”的人一上手就知道怎么教了,教得灵活生动。大家以后不管读书、学习还是工作都要培养直觉、悟性。什么叫直觉?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讲,你在某一个地方一站,你就感觉到可以怎么做了,这就是直觉。这是一种非常的敏感和悟性,是由人的知识水平、经验、思想境界、人生阅历等汇合在一起形成的。它可以告诉你应该这样做,但是你不一定知道这样做的道理。长期以来,人们不太重视直觉的培养,而是注重知识的灌输。要知道,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有人说知识五年或十年就要翻一番,知识是灌输不完的。所以一定要培养学习的能力,培养适应的能力,要真知,要悟。
  “我思故我在”这句话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是一个哲学命题,我思考,我存在,大家要学会思考。会思考才能具有真正的能力,只有常思考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有作为、有创造力的人。不思考,很难有创造力。从儿童心理学来说,创造力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手,另一个就是大脑。
  从参加工作以来读的书中我有一个较大的体会,那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很少见到民主思想,有的话也只是民本思想,但民本思想不能等同于民主思想。孔子、孟子都有过关于“民本思想”的表述。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三者比,最重要的是人民,其次才是国家,君王是最不重要的。因为国家也好,君王也好,无不是依靠人民而存在,人民的支持,对于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极端重要。所以君王“乐民之乐者,民也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也忧其忧。”
  多看看外国的书,还是很有好处的。1996年我去澳大利亚,有两个深刻的感受,一是发现自己英语没学好,原来我是学法语的;二是对世界知识了解不够。回来后我就开始学习英语,后来去美国留学就是通过英语考试去的,2006年在牛津大学待了一个月,也在抓紧机会学英语。这些学习与考察的经历对于我来说,还是有许多帮助的。现在,一般的英语书籍我基本上能看懂,能与外国人进行一点交流。我的小孩说英语难学,我说不难,我告诉他我37岁才开始学英语的,虽然是半瓶醋,但我毕竟坚持下来了。北大校长蔡元培32岁学日文,33岁学英文,41岁学德文,47岁学法文,57岁学意大利文。我读蔡元培传,从中就得到鼓励。只要肯下功夫,没有什么事是办不到的。这些先贤的精神鼓励我们认真学习。我经常通过一个叫白宫政府的网站查阅资料,这个网站我一直看了好多年,美国总统的任何讲话全部都在里面。管理大学,我们不要效仿美国,但也要看看他们怎么搞的,不了解美国不行,你要知道美国对世界的影响巨大。前几年我来师范大学工作就懂得,必须要有两种“感”,一要有历史感。历史感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二要有方向感。彼岸在何方,心中要有数,不能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读书使我了解到,干什么工作都必须要有激情。学习、生活和工作都要有激情,否则就会一事无成。工作后,我读罗素的书,罗素说了一段精彩的话,他归纳过人生的三种激情,一是对爱情的追求,二是对知识的追求,三是对人类苦难的难以承受的同情。这三种激情激励着他生活和工作。罗素还讲,什么是美好的生活呢?那就是被激情所激励、被知识所指引的生活。原来我并不十分了解这句话,现在我感到他这句话说得很好,很深刻,很到位,是哲学家、思想家经历了人世沧桑、洞彻了人生真谛的悟。  


湘阴周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

0730-230 9876

工作时间 全天 8:00-17:30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Copyright © 2016-2017 WWW.XYPU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4 @技术支持:NS TECH 粤ICP备16098181号-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