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1066|回复: 3

“不 明 ”思 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24 19: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前一直觉得读古典诗词与看古典小说的感觉很不一样(就大部分作品而言)。前者令人感到物我两忘,心静如水;后者却让人越读下去越悲凉。可到底为什么不一样,我又说不出来。直到最近几天,把童老的文学理论读了一下,终于若有所悟,豁然开朗——

诗词中的世界是净化后的世界,高度凝练的世界,因而一切经典的诗歌带给我们的都是一种可以跨越时空,穿透心灵而存在的永恒人生体验。比如《春江花月夜》:今夜谁家扁舟子,几处相思明月楼。”“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读后有淡淡的惆怅,微微的迷茫,有一种心灵被洗涤过的宁静,一种不知从心底什么地方升起的温暖,一种清澈的向往,一种清亮的忧伤,但绝不沾染尘世的污浊与肮脏。而小说就不同,它离现实更近(即使浪漫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也同样)。我们从中所观照到的首先是人性的本来面目——一个由无数碎片拼接出的整体,从一个角度望去是水晶般的光泽,从另一个角度望去却是雨天鞋上的泥浆。比如《金瓶梅》里的西门庆,一方面他是当时先进生产力阶层的代表,有着不可遏止的旺盛蓬勃的生命欲望;另一方面他又是罪恶之花,在欲望的沼泽中沉沦,然后死去。

     其次,古典诗歌的美来自它的朦胧含蓄,以王维的诗为例: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二十个字诠释尽了生命的成长、等待、凋谢与无奈,似乎有很多意味,又似乎什么都没有,或者说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而小说的主旨却相对明晰,即使是再隐晦的小说,也要比诗歌的主旨明晰。

     再有,也是尤为重要的一点,中国古典诗歌要之所以远高于中国古典小说那是因为中国古典诗歌有浓厚的生命主体意识,充溢着对生命本身的敬畏、热爱,对自由之神的执着追寻,由衷向往。比如开阔刚健的边塞诗,比如杜甫诗中的平民意识,还有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而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生命意识是极为缺乏的。作者常常用漠不经心的笔触来决定一个鲜活生命的存亡。比如《三国》,十几万的战士伤亡就那么冷漠地一笔带过;生命,尤其是草根阶层的生命在他们看来无足轻重,不过是映衬主角的一个道具或者一颗棋子。比如《水浒》,李逵的斧头砍断了多少无辜百姓的头颅,又毁灭了多少生命的美好与尊严?而即使是最具人文关怀气息的《红楼梦》在这一点上也未能做到尽善尽美——晴雯死了,贾宝玉还写了篇《芙蓉女儿诔》;可其他的丫鬟,比如金钏,比如司棋,似乎死了也就死了,似乎她们本来就未曾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一样。

     与古典诗歌相比,古典小说更贴近普通群众的审美趣味,因而对中国市民阶层的文化影响也更大一些。所以也许这正是国人对生命本身缺乏敬畏与尊重这一劣根性的思想源头之一。


发表于 2013-12-26 09: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不是还有  不明觉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

0730-230 9876

工作时间 全天 8:00-17:30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Copyright © 2016-2017 WWW.XYPU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4 @技术支持:NS TECH 粤ICP备16098181号-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