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三千年乡愁 绽放时代魅力——关于樟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释早国
洞庭之南、湘江之滨,有一座美丽的古镇——湘阴县樟树镇。它有着近三千年的悠久历史,浸染着浓厚的书香之气,流淌着灵秀的自然之美。从“二妃泣帝”的美丽传说,到阳雀湖里荡漾的碧波;从左宗棠故居柳庄,到法华寺的千年梵音……那一缕三千年的乡愁,古雅深沉,婉约秀丽,美得令人窒息。
然而,如此令人心驰神往的历史文化古镇却因种种原因而发展滞后,赶不上对岸的靖港、铜官。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樟树镇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会议公报中,“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建设理念为樟树镇的战略发展指明了方向。樟树镇的乡愁,体现在积淀三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是娥皇、女英对舜帝的相思,是左宗棠的浩然正气,是法华寺的晨钟暮鼓。如何让这一缕悠远而美丽的乡愁,焕发出崭新的时代魅力?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纳入省级战略,建设连通湘江生态经济带与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的战略要塞。沿湘江北上,湘江风光带要直达纳入国家战略层面的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樟树镇是必经的战略要塞,它处在长沙至岳阳的咽喉位置,地域虽小,但关乎全局。而且,樟树镇是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实验改革配套区之一的滨湖示范区(地处湘阴)对接长沙的桥头堡。将樟树镇的发展纳入省级战略,不仅能实现湘江生态经济带与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的优势互补、和合共融,更能带动滨湖示范区的崛起。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建设湖湘最美历史风情小镇。樟树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境内不仅有关羽练兵台、岳州百梅窑址,还有始建于明朝湘北最大的城隍庙,更有拥有1387年历史的法华古寺。法华寺人文荟萃,名僧、名人、名诗交相辉映,满寺传奇满寺诗。近代佛门泰斗东林长老在此培养了许多人才,最著名的是“一文一武、一僧一俗”即敬安禅师和左宗棠。敬安禅师是清末民初中华佛教总会首任会长,不仅因佛学精湛而著称于史,更因留下1900多首诗作而斐声海内外。左宗棠少年时在此读经习字,皈依东林长老,成为法华寺俗家弟子。整个樟树镇就是一座湖湘文化的宝库,加之山势逶迤,田园翠绿,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完全可以将之建成一个以自然生态为基底,以历史人文为亮点的历史风情小镇,成为镶嵌在湘江生态经济带与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之间的一颗璀璨明珠。
创新投融资方式,建设后来居上的旅游胜地。樟树镇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按过去那种“省、市拿一点,县里出一点,镇上筹一点”的模式显然不够。借深化改革的东风,可以将樟树镇的开发建设进行公司化运作,建立开发樟树镇的混合所有制公司,既吸收国有资本,又吸收集体资本,更吸收海内外民间资本。(作者系湘阴县政协常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