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辣椒看起来并不打眼,但却是最入味的 进入秋天,随着霜季的来临,辣椒将度过一年中最后的生长期,给人们带来秋的味道。相比夏天的辣椒,人们用牛角椒、灯笼椒等做主料或配料的“瓤甜椒”、“青椒肉丝”后,秋天的辣椒少了些水分,个头偏小,青得乌亮,红得火艳,辣劲更足。秋辣椒看起来并不打眼,但却是最入味的,吃到口里,辣的味道迅速蔓延,头皮发炸,口水陡增,胃口大开。 在长沙一带,人们特意将晚秋的辣椒称作“扯树辣椒”,它有着更加浓郁的辣香味。剁辣椒做法,尤其要求选取秋天的红辣椒。秋辣椒做成的剁辣椒经久耐放,调料调配适当存放于腌坛中,可一连吃到第二年的夏天不会变质。而夏辣椒就不同,不论如何调味收藏,时间稍长一点就容易发酸化水,口味差远了。 在隆回县和市郊兴隆坳,人们习惯种植一种叫七姐妹的辣椒,它也被称作宝庆朝天椒。“七姐妹”挂果时往往是7个成簇,尾尖朝上,上尖下圆,火红艳丽,辣味浓烈。据1932年《湖南各县调查笔记》载:“邵邑七地,肥瘠参半,农产颇富……斗岭茶叶,隆回和兴隆坳之辣椒”。从芒种到立冬,辣椒源源上市,但当地最爱的是秋季时节的辣椒,用它来炒、烧各种菜品,做成以辣著称的宝庆菜。 宝庆朝天椒以辣出名。早在19世纪末,就已出口至东南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它还远销西欧各国做军需工业品,制造催泪瓦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宝庆辣椒又成为了“爱国辣椒”。当时志愿军在朝鲜冬季的冰天雪地中作战,极需发热御寒的食品。中央专门从邵阳调运数千担干辣椒粉支援前线。 除鲜吃外,湖南的大部分辣椒被制成干椒、白椒、剁椒等。这些加工主要集中于每年立秋后半个月开始,一是这个时候的辣椒果实成熟、皮薄肉厚,价格便宜;再者天气凉爽,辣椒大量上市,摘下来易运输、贮存和加工,不易腐烂。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冬天的到来。 辣椒的各式加工制作,既是人们厨房里的秘密,也是过冬的生活艺术 “那时总会带上一大搪瓷缸子醡辣椒,奶奶总会在里面炒一些黄豆。一路坐车摇摇晃晃,等到学校,把摇上来的黄豆拣着吃光了。”在北京工作多年的刘武,2013年末回到桃源老家,说起少时上学寄宿时,因为家境不是很宽裕,在其饭量不断增大的青春期里,醡辣椒曾是每天都不可少的。这是一种叫包谷酸的辣椒食物,用米粉或包谷粉、辣椒在坛子里发酵变酸,利于开胃。它也可用油炒一番,便于存放。 在刘武看来,醡辣椒并不属于一种味觉,而是口腔中的一种焦灼感,五味里的辣,原本是辛,常常关联着苦,指一切刺激的味道。不管怎样调制辣椒,它并不能补充体能,却能在缺乏日照的寒冬里,调节和抚慰我们的胃口。至今,刘武的奶奶已过世几年,每年都会收到几瓶从老家寄来的“醡辣椒”,一粒一粒,金黄油亮,并不需要华丽的包装,却被他视作珍贵之物。 辣椒被醡制,是人们在冬季与辣椒的相处之道。在湖南,加工辣椒的方式很多,油炸,酸泡,干制等,在每年冬季最为集中。它们既是人们厨房里的秘密,也是度过寒冬的生活艺术。 冬天,辣椒在各家厨房以各种面目出现。将大红椒用密封的酸坛泡,辣中有酸,谓之酸辣;将红辣、花椒、大蒜并举,制成麻辣;将大红辣椒剁碎,腌在密封坛内,可以辣中带咸;将大红辣椒剁碎后,拌和大米干粉,腌在密封坛内,食用时可干炒,可搅糊;将红辣椒碾碎后,加蒜籽、香豉,泡入茶油,香味浓烈,就是油辣;将大红辣椒放火中烧烤,然后撕掉薄皮,用芝麻油、酱油凉拌,辣中带甜,辣味新鲜。 “吃辣椒啊,再多吃点!”2013年12月初,正值冬季,我们在通道县坪坦乡受到当地热情款待,主人劝着吃辣椒,其实桌上有好几个荤菜。这里的侗乡苗寨,每逢客至,总要用干辣椒炖肉招待。劝客时,总是殷勤地再三请吃辣椒,而不是请吃肉。在今年开春时的南岳,吃上了另一种辣椒。这种竹筒卜辣椒,是把去年晚春摘下的青辣椒晾干后,把粗大楠竹打通竹结后,将辣椒藏入其中,用泥草封闭一年之后制成的。在入口即化中,鲜辣清香入味蕾,提醒人们,春天又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