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猜你喜欢
查看: 2060|回复: 1

柳潜:发现毛泽东“伟大之器”第一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6-20 13:2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们知道,毛泽东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有名师杨昌济、徐特立。其实,在青年毛泽东的早期求学生涯中,还有一位不为世人所熟知,但对毛泽东“帮助很大”,并最先发现毛泽东“伟大之器”的老师,他就是湘阴人柳潜。  柳潜(1878-1930),字钧湄,号涤庵,湖南省湘阴县三塘镇岳云村人,是清朝末年的一名秀才。他早年酷爱读书,学识渊博,颇有才华;青壮年以后目睹官场腐败,遂放弃仕途,以教书为业,被湖南省公立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首任校长符定一聘请为国文教师。直到1924年,《校志》中仍有柳潜的名字。后来柳潜因生活困顿,曾先后在福建和长沙等地做过几年幕僚,后又返回学校从事教师职业,但终因积劳成疾,贫病交加,于1930年在长沙去世,终年52岁。
  柳潜与毛泽东的师生之缘源于1912年春,时年19岁的毛泽东以“名列榜首”的优异成绩,考入刚成立的湖南省公立高等中学校普通科一班,柳潜任毛泽东的国文教师兼班主任。十分爱才的柳潜,对毛泽东非常器重,除在课堂上对毛泽东严格要求、细心辅导外,还利用课余时间向毛泽东传授国文、写作等方面的知识,讲析历代文章大家的代表之作,使他得到了系统的古汉语言文字的训练。在柳潜的精心培养下,毛泽东在写作方面的特长得到了迅速发展,他在学校一直保持着“文章魁首”的地位。
  1912年6月间学校准备举行一次作文比赛,柳潜把这次作文比赛看成是对毛泽东的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对他进行了充分的赛前辅导,指导和督促毛泽东全力进行论说文写作的强化训练。在参赛前的一个时期内,毛泽东几乎每天都要完成一篇文章,然后交给柳潜批阅。这样高强度、大难度的训练方法,使毛泽东的写作水平,特别是论说文的写作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长进。毛泽东后来能写出一篇篇震古烁今的政论文,应该说与这段时期严格而刻苦的训练是分不开的。在这次作文比赛中,毛泽东撰写的《商鞅徙木立信论》一文,力克群英,一举夺得了比赛的第一名。
  商鞅“徙木立信”的典故,见于《史记·商君列传》,记述的是公元前359年,战国时期秦国的大政治家商鞅取信于民、推行改革的故事。这个故事,历来知道的人很多。毛泽东别开生面,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借古讽今,大发忧国忧民的感怀,直抒“利国福民”的改革抱负,抨击当时执政者袁世凯之流。
  柳潜读着、读着,渐渐被毛泽东的文章深深吸引住了。毛泽东的作文内容翔实,气魄宏大,推论严密,文笔流畅,确实非同凡响。柳潜不禁拍案叫绝,高兴不已。
  柳潜怎么不高兴呢?!这里面既凝聚着毛泽东自身的勤奋和才气,也浸透着他的心血和汗水啊!
  自从毛泽东以头榜进入省一中后,十分爱才的柳潜,便一直对这位“头名状元”刮目相看和特别对待。他除在课堂上对毛泽东严格要求、细心辅导外,还利用课余时间给毛泽东讲析历代文章大家的代表之作,使之得到了系统而规范的古汉语言文字的训练,阅读与写作水平有了一个较快的提高。对于这次学校举行的作文比赛,柳潜把它看成是对毛泽东的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进行了充分的赛前准备。由于作文比赛的文章体裁校方已明确规定为论说文,柳潜便指导和督促毛泽东全力进行论说文写作的强化训练。在参赛前的一个时期内,毛泽东几乎每天都要完成一篇文章,然后交给柳潜批阅,及时提出修改意见。这样高强度、大难度的训练方法,使毛泽东的写作水平、特别是论说文的写作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长进。难怪有些从事毛泽东研究的学者认为,在省一中读书期间,是毛泽东从事论说文写作的开始,他后来能写出一篇篇震古烁今的政论文,成为一代杰出的理论家,不能够说与这段时期严格而刻苦的训练毫无关系。
  这是青年毛泽东早期求学生涯中留下的第一篇完整的文章,现保存于中央档案馆。柳潜对毛泽东的这篇文章极为赏识,在文题上方写下“传观”两字,并破例给该文记了100分,柳潜除了通篇多处打圈外,还写了六条眉批和篇末总评,共计141字,他称此文“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说作者“有法律知识,具哲理思想,借题发挥,纯以唱叹之笔出之,是为压题法,至推论商君之法为从来未有之大政策,言之凿凿,绝无浮烟涨墨绕其笔端,是有功于社会文字”。“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文章论述部分的空白处,也留有多条红笔批注,如:“精理名言,得未曾有。逆折而入,笔力挺拔”;“力能扛鼎,积理宏富”等等。
  柳潜对毛泽东的批语,既深刻分析了毛泽东文章的精彩之处,又由文及人,点评了毛泽东的远大志向和发展潜力,更重要的是柳潜对毛泽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的诚挚鼓励和殷切希望,后来在毛泽东的人生轨迹中一一得到了应验,这充分证明了柳潜是一位杰出的、成功的教育家,他敏锐地发现了学生毛泽东的个性和特长,并加以正确鼓励和引导,从而在青年毛泽东身上产生了巨大的导向作用,柳潜不愧是发现毛泽东“伟大之器”的第一人。
  毛泽东对他的这位给予自己莫大鼓励和栽培的老师,一直都非常感激。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中,回忆在该校读书时的情况时说:“我的第一个尝试上学的地方是省立第一中学。我花一块钱报了名,参加了入学考试,发榜时名列第一。这个学校很大,有很多学生,毕业生也不少。那里的一个国文教员对我帮助很大,他因为我有文学爱好而很愿意接近我。这位教员借给我一部《御批历代通鉴辑览》,里面有乾隆皇帝的上谕和御批。”1949年10月,毛泽东邀请他的好同学周世钊,到北京中南海家中作客时,又问到柳潜,再一次强调说:“柳先生对我帮助和鼓励很大”,“是位教育家”,并请周世钊回湖南后,帮助打听他这位阔别30多年的先生,并代他进行慰问。还说,如果柳先生不在人世,请周世钊打听柳先生的夫人及其后人,如有生活困难,代他进行帮助。这也是中华民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美德,在毛泽东身上的集中体现。
  毛泽东与柳潜的这段师生交往的时间并不是很长,1912年7月,毛泽东就从湖南省公立高等中学校退学,进行他认为的“极有价值”的自修生活,但在这半年的时间里,柳潜对毛泽东的悉心培养和诚挚鼓励,为毛泽东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强大动力,让毛泽东受益终身。如果说,柳潜称赞毛泽东“目光如炬”,“自是伟大之器”,是非常中肯的话,那么,发现毛泽东的“目光如炬”、“自是伟大之器”的柳潜,自身也是一个“目光如炬”的伯乐。
  柳潜年仅52岁就因病去世了。在他的故乡湘阴县三塘镇岳云村发现了柳潜的墓碑。柳潜的一生,怀才不遇,境遇坎坷,但柳潜以其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胸怀发现和培养了毛泽东的“伟大之器”,在自己的人生中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柳先生六条眉批和篇末总评字字洋溢着赞赏鼓励之情,跳动殷切期望的爱生之心,不仅可以窥见毛泽东所说的,柳先生“对我帮助很大”的一斑,而且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迪。
  一、极力引导鼓励学生“实切社会立论”;二、积极引导学生总结作文进步和成绩;三、满腔热情鼓励学生扬起理想风帆。
  有人根据毛泽东后来在事业和理论、学术、文学创作等诸多方面所取得辉煌成就,从而认为柳潜先生是一位杰出的预言家。这无疑是有一定的道理。新中国诞生后,毛泽东称赞柳先生“是位教育家”。他在取得事业成功之后,乃至身为国家主席之时,越来越体会到老师“对我帮助很大”的教诲之恩,因而念念不忘,深深铭刻心中。这方面,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希望自己成才的青年,以及研究毛泽东成功原因的历史学家、人才学家、社会学家,都可以从中得到深刻的启迪。(程文亮 牛威威)
  

  湘阴县三塘镇檀栗屋场前发现柳潜(钧湄)先生的墓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电话

0730-230 9876

工作时间 全天 8:00-17:30

微信公众号

APP客户端

Copyright © 2016-2017 WWW.XYPU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Discuz!X3.4 @技术支持:NS TECH 粤ICP备16098181号-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